集中力量办大事
其实做战略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一定要记住重点突破,所有资源在一点突破才有可能赢,而面面俱到那就什么都不可能赢。
——马云
明白我们的出发点在哪里,进攻点在哪里,集中所有的力量去完成它,这才是真正的战略要素。
云影随行
在《赢在中国》第二季赛商业实战篇第三场中,马云点评道:“我觉得我们红队这次确实像刚才4号队长张华讲的一样,整场比赛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好的地方,大家都很认真,过程也不错,理念搞得很好,但结果是失败了。4号队长张华,我觉得你在这几场的比赛,尤其在这场你作为队长有一个问题是面面俱到。其实做战略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一定要记住重点突破,所有的资源在一点突破才有可能赢,面面俱到那就什么都不可能赢。所以,我想给你一个建议,讲话也好,做队长也好,要明白出发点在哪里,进攻点在哪里,这才是真正的战略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盖里·斯莫尔博士认为,导致人们工作结果差异的往往是这些人在工作时的注意力集中状态,而不是简单的智力因素。只有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你的工作才会变得更有效率,你也更能乐于工作,而且还更容易获得成功。
任何人,无论做任何一件事,只要能够做到专注,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自己的能量,并把自己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提高到最大。
马到成功
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如果不能全神贯注,不能集中精力,就很容易出差错。
在亚特兰大举行的薜塔奇10公里长跑比赛,其赞助方为健怡可口可乐公司。为了促销产品,健怡可口可乐的商标显著地展示在比赛申请表格、媒体、T恤衫上。比赛当天早上,大会的荣誉总裁比利格站在台上说:“我们很高兴有这么多的参赛者,同时特别感谢我们的赞助商健怡百事可乐。”站在比利格背后的可口可乐公司代表极为愤怒:“是健怡可口可乐,白痴!”超过1000位的参赛者一片哗然……当时,比利格感到万分的羞辱和懊悔。他事后说:“我知道是可口可乐,但是我当时分心走神了,结果洋相百出,给人留下笑柄,可口可乐公司也对我不满。就是在那要命的一天,我知道了专注的重要性。”
著名的效率提升大师博恩·崔西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一次做好一件事的人比同时涉猎多个领域的人要好得多”。爱迪生认为,高效工作的第一要素就是专注。他说:“能够将你的身体和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感到厌倦的能力就是专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都要做许多事,而我只做一件事。如果一个人将他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他就会成功。”
有为自己的行动付出代价的觉悟
要随时准备为自己的想法付出代价。
——马云
员工要随时准备为自己的任何一个想法付出代价。
云影随行
1995年之前,马云属于学校,他要为人师表,做个优秀的英语老师;1995年之后,马云决定“出去闯闯”。
1995年,在美国“触网”的中国人很多,在中国“触网”的也大有人在。但一“触网”就立刻看到了未来的网络世界,看到了网络改变世界的巨大能量,看到了网络背后隐藏的无限商机的人,并不多。看到未来,看到商机,立即付诸行动的在当时的中国只有一个人,他就是马云,这个后来被冠以中国的“互联网之父”的小个子,在30岁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能不能成功,对马云来说是个未知数。但他知道,做一件事无论成败与否,总得去试一试、闯一闯,不行还可以掉头;如果不做,总走老路子,是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的。
抱着“大不了再回学校教书”的想法,1995年4月,马云拿出6000元积蓄,又从亲友那里借了几万,再加上海博翻译社办公家具的折价和另外两个股东的钱,一共凑了10万元。马云、张英、何一冰3人一起创办了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的实体就是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
那个时候的马云,每天都要出门去推销他的网络黄页,说服人家付钱把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那时,人们对互联网是什么东西都知之甚少,没有人相信马云。在那段痛苦的日子里,马云过的是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的生活。马云描述自己当时的角色是“狂热的宣传员”和“疯狂的推销员”。
为了拿下一家杭州企业的生意,马云一连跑了5趟,但企业老板总是怀疑电子商务是骗人的东西。为了说服这位老板,马云为他收集了大量有关电子商务的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向他讲解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在网上做广告比在其他媒体上做会产生更广泛的效应。任凭马云费尽口舌,老板还是将信将疑。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马云没有放弃。走时他向老板要了一份企业的宣传材料,几天以后,马云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杀了回来,当企业老板看到电脑上显示了自己企业的网页时,终于同意付款。
初创时期的每一单都是艰难无比的,随着朋友的介绍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推广,中国黄页慢慢有了收入。马云开始在全国27个城市一个一个地开拓业务,在成功地发布了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后,中国黄页开始在圈子里有了名气。到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竟不可思议地达到了700万元!
但是,福祸相依。1996年,互联网开始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成为新经济的有力代表。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刚开始有些声色的时候,“敌人”也在一夜间冒了出来。
当时,与马云竞争最激烈的当属杭州电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杭州电信注册资本3亿多,马云注册资本仅2万;杭州电信有着非常好的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马云在这两项上几乎为空白。不仅企业,就是老百姓,都觉得马云是个“游击队长”,手下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
为了让中国黄页存活下去,马云不得不做出抉择。在竞争与合作中,他选择了后者——和杭州电信合作。1996年3月,中国黄页将资产折合成60万人民币,占30%的股份;杭州电信投入资金140万人民币,占70%的股份。
从一开始,马云与杭州电信的合作就显得有些强人所难,很快,双方的合作出现了问题。虽然杭州电信也看好马云的中国黄页,却急于做大、赚钱;马云则认为,做互联网公司就像养孩子,中国黄页现在就像个3岁小孩,还没长大怎么挣钱!
为了不让自己亲手创造的中国黄页毁于一旦,马云决定与杭州电信分道扬镳。
马云离开中国黄页时,把当时所拥有的中国黄页21%的股份,全数送给了一起创业的员工,只希望让他们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黄页。毕竟,中国黄页就像马云亲手养大的孩子。
1997年被迫离开中国黄页,是马云创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失败。关于马云的离去,外界有很多传闻,但究竟为什么,马云直到今天也没有说太多。也许,那时的马云又有了新的想法!
马云虽遭遇了人生中首次创业的挫折,但他并未因失败而落泪。成功需要积累,这是一条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道理。
马云说:“很多年轻人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其实,创业并不在于想法多么出色,而是要随时准备为自己的想法付出代价。正是有着如此坚定的信念,马云才能走到如今辉煌的地步。
马到成功
如今,有不少员工把薪水作为他们选择工作的标准,把工资高低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尺度。于是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们辛辛苦苦地工作,就为这点钱,要那么卖命吗?”“市场经济要讲究等价交换,拿多少钱,干多少活,我要对企业负责了,那不是给人家白干活了吗?”他们往往会想反正老板给的也不多,所以只要能应付老板就一切万事大吉,没必要那么认真傻干。
这便是打工者的“哲学”,这种哲学在现实中无处不在,他们希望干最少的活拿最多的钱,不希望别人从他们那里占“便宜”。他们的信念是:老板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这样自己不吃亏。至于对企业负责,那是老板才要考虑的问题,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小威和孙博同时被一家汽车销售店聘为销售员,同为新人,两人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小威每天都跟在销售前辈身后,留心记下别人的销售技巧,学习如何才能销售出更多的汽车,积极向顾客介绍各种车型,没有顾客的时候就坐在一边默记不同车款的配置;而孙博则把心思放在了如何讨好领导上,掐算好时间,每当领导进门时,他都会装模作样地拿起刷子为车做清洁。他的公关技术很不错,很快就跟部门领导处得跟铁哥们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