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殿”是指紫禁城内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尤其是每当皇帝即位登基、发诏书,以及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等,都要在太和殿举行庆典活动。皇帝特别要穿上龙袍升座。殿前陈列的鹤炉都要升起袅袅香烟,太和殿廊下的金钟、玉磬和笙、笛、箫、琴等齐鸣,跪在丹墀和广场的文武百官三呼万岁,充满了肃穆的气氛。
前朝建筑上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在前朝的范围内,有空间的比较多,即空间比较大,例如太和殿前,就有一个相当大的广场。三大殿各殿之间,其空间比较大。空间大、宫殿高、建筑精美,因而三大殿显得神秘和庄严。
“朝贺”大典一般在拂晓举行。皇帝在举行“朝贺”大典这天,身着明黄色“绣金龙九”的龙袍,出宫(指离开他居住的宫殿)起驾至金銮殿,升座(指登金銮殿内的“皇帝宝座”),接受文武百官三跪九叩首礼节性的朝贺。
举行“朝贺”大典,皇帝出宫起驾时,钟鼓齐鸣,三大殿内烛火通明,丹陛下鼎炉龟鹤中飘起袅袅香烟,古乐声大作,非常隆重。
为什么封建朝廷将“冬至节”列入“朝贺”大典呢?
古时科学家们,不仅通过对日影(古时称“日景”)变化的精心观测和研究,确定了一年的时间为365天,而且还知道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大节气。以后,人们通过农业生产实践,逐渐充实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完全确立了,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依据。
明清两代,帝王(皇帝)为祭祀古代科学家们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以及显示其重视农业和“二十四节气”,于是将“冬至节”列入了“朝贺”大典。每年“冬至”这天,都要在金銮殿举行一次隆重的庆典活动。
被人们俗称的“金銮殿”,就是指紫禁城内“三大殿”重点建筑之一的“太和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属于皇宫里最重点的建筑。太和殿因为是皇帝举行典礼的地方,为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整个建筑特征是规制高大。
大殿面阔11间(63.96米),进深5间(37.7米),高26.92米,加上台基高度,通高35.03米,大殿面积2377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最精美的古建筑物。
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的“金銮殿”非常不幸,建成第二年四月被雷火焚毁。正统六年(1441年),也就是说,在明英宗朱祁镇当政期间又重建,初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也就是说,在明世宗朱厚熄当政期间,又将“皇极殿”给改称为“太和殿”,一直被沿袭至今。
然而,必须要说明的是,现存精美的古建筑——“太和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59年),也就是说,在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一史称的康熙皇帝当政期间重建的。大殿的特征非常明显:一是规制最高的重檐黄琉璃筒瓦庑殿顶,红墙,共有72根大柱子,殿内外装修非常豪华,主要表现在:菱花格扇门窗,接榫处都有镌刻花纹的鎏金铜叶,门上有金龙图案,就是人们常说的金扉、金锁窗。二是其彩画,为沥粉双龙和玺大点金,这是封建社会时期最为尊贵的彩画形式。三是殿内,其6根蟠龙金漆大柱子中间,则是一个有7级台阶的高台上,上面设置有镂空楠木金漆雕龙宝座,宝座上方是金漆蟠龙藻井,上下一片金光闪闪。四是从中同历史上来说,明清两代时曾经有24个皇帝在金銮殿里登基,宣布即位诏书,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节以及册立皇后、皇帝大婚、宣战出征,皇帝都在这里举行仪式活动。五是金銮殿外的丹陛上,其点缀性设置亦很讲究:东侧是古代计时器——日晷;西侧是古代嘉量,为清乾隆九年(1744年)仿唐嘉量制造的象征性的量器。丹陛上还设置有鼎式炉、铜龟、铜鹤等。这些既是属于大典时点燃香火的用具,也是象征着江山永固!
紫禁城内“三大殿”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建筑在8.13米高的汉白玉石的台基上,其台基皆分为三层,每层都有相当讲究非常好看的白玉石护栏,白玉石护栏的望柱上,具有艺术性的雕琢的云龙凤纹装饰,其下有排水用的精雕白玉螭首。“三大殿”共有白石螭首(俗称排水用的“龙头”)1142个,下雨时,其白石螭首,就会自然呈现出千龙吐水的奇观。特别是夏季,雨过天晴时,千龙吐水,形成了紫禁城里的一种少见的非常美丽的景观。
“金銮殿”外三层汉白玉石阶,其中间石级的中央,在由巨大汉白玉石铺成的“御路”上面,有精雕细刻的海水、江、崖、蟠龙,升龙托以流云,人们观赏后,无不称赞!
《今日北京》一书对太和殿作了具体的描述:
明初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更今名。在紫禁城前朝中央,太和门内,为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之前殿,居全城中轴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屡毁屡修,今殿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三层白石丹陛为台基(总高8.13米),每层环绕汉白玉石雕栏,云龙及云凤望柱,陛间列铜鼎、铜龟、铜鹤、日圭、嘉量等。前丹陛设有三座石阶,殿后亦有石阶三出,中间为浮雕蟠龙云水御路。殿南向,面宽十一间(60.00米),进深五间(33.33米)。重檐庑殿顶。金扉,金锁窗,檐下为双龙和玺大点金彩画,全殿立柱84根。殿内金龙藻井顶,倒悬轩辕镜,殿正中设金漆雕龙宝座置于镂雕金漆座基之上,座前对称陈设景泰蓝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座后立屏风和晕翟,座两侧立蟠龙金柱六根。全殿建筑面积23∞多平方米,全高35.05米,是紫禁城最大殿堂,全国最大、古建筑规制最高的木构殿。殿前为三万平方米广场,四周门庑环绕,环庑四角各有崇楼,体仁阁、弘义阁左右陪衬于前。内外建筑设计旨在表现至尊形式。明清两代为朝政大典的活动中心。皇帝登极、寿辰、大婚、册立皇后等均在此举行。朝典时,亲王跪伏于丹陛,文武官员行礼于殿前广场丹墀,仪仗队(卤簿)从殿前向南排列到天安门外。民国八年(1919年)袁世凯北洋政府曾在此模仿科举,隆重举行文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