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最重点的建筑“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用的都是墁地金砖。
何谓“墁地金砖”?所谓“墁地”,就是指方墁砖,或者换句话说,方墁砖,就是指铺地方形砖。所谓叫做“金砖”,按照笔者理解和认识来说,它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这方墁砖非常珍贵,另一层意思是“太和殿”俗名为“金銮殿”,因取上个“金”字,所以就将大殿里铺的方墁砖,誉名为“墁地金砖”了。
“墁地金砖”从何处来?
其取材不仅是来自京城,而且是来自全国许多地方。对此,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作了这样的描述:“若皇居所用砖,其大者厂在临清,工部分司主之。初名色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方砖之类,后革去半。运至京师,每漕舫搭四十块,民舟半之。又细料方砖以甃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其琉璃砖色料已载《瓦》款。取薪台基厂,烧由黑窑云。”
引文中说的“临清”,就是指今山东临清县。“工部”,是指明代六部之一。洪武六年(1368年)置,掌国家各项工役营缮、屯田、山泽、河渠、水利之政令。漕舫:运粮船。台基厂:明工部营缮司所辖三大材料之一,贮存柴薪、芦苇等物料,以供朝廷修作宫殿、陵寝、城郭、祠庙等工程之用。黑窑:明代宫办砖厂。隶工部营缮司,专掌烧造各样砖料。厂址在北京左安门外。永乐以后,在临清、苏州、武清等地分设窑厂,烧造城砖。
紫禁城以“三大殿”为代表,大殿墁地金砖,据说大部分为明代所制造,当然清朝也有烧造。但是金砖的规格是统一的:一尺七寸、二尺、二尺二寸,均为正方形。由于它系“钦工物料”皇家所用,所以地位格外特殊;再加上材料严格,加工精细,使之烧成后,颜色纯青,声音悦耳,其精细程度如端砚,因此,大殿墁地金砖,其“金砖”身价百倍。
据《北京文物报》载:“有趣的是,当年为了确保质量,分清责任,每块砖上都烧制上了年代、产地、监造者、制作者、规格以备察验。例如:宣统二年戌造,细料二尺见方金砖,德记小六甲、徐玉山、鲍文华造,督造官江南苏州知府何刚德等。
“由于种种原因,一百多年前,已不再烧造金砖了。更让人遗憾的是该技艺也因此失传了。”“解放后曾试制过,但未成功。因此故宫中的金砖便成了无价之宝。”(《故宫的金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