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白话紫禁城
3210400000024

第24章 精美的彩画

彩画属于我国古代精美占建筑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建筑装饰点缀性的艺术,并且其艺术性相当强。

彩画的种类和等级大体上可以作这样的划分:

和玺彩画

它是属彩画等级中的最高级,它用于帝王皇帝的宫殿和皇家祭祀性的坛庙等重要的建筑上。

可细分为:

金龙和玺 图案特征是用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建筑结构上的枋心,一般说来,画二龙戏珠居多。找头中青地画升龙(头向上),绿地画降龙(头向下)。盒子中画坐龙。如果建筑上的找头较长,一般说来,画双龙。不言而喻,当然除画龙之外,亦可再衬以云气、火焰等图案,可表现出其神威的气氛。

龙凤和玺 这种彩画的级别则仅低于金龙和玺。建筑上,其核心、找头、盒子等主要部位,一般说来,都是由龙风两种图案组成。有个规律性,一般是青地画龙,绿地画风。当然,图案中亦有画双龙或双凤的。龙凤和玺中,主要是表现“龙凤呈祥”,或者“双凤昭富”,顺利吉祥!

龙草和玺 其级别低于金龙和玺。这种彩画的特征主要是由龙和大草构图组成,绿地画龙,红地画草。

旋子彩画

这种彩画,从等级上来说仅次于和玺彩画。其特征是据不同要求可做得很华贵或者很雅致。这种彩画用途广,一般官衙、坛庙、牌楼和园林中都比较喜欢采用。

旋子彩画详细的情形,这里就从略不说了。然而,这里需要说的是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其历史发展的演变的基本情形怎样,下面的确有必要说一说。

旋子彩画、和玺彩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在彩绘发生、发展演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从我同历史上来看,在木结构的建筑上产生施彩的情形,可以说基本上早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据史书记载,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在木结构的建筑上,出现了红色涂料的记载。

到了秦汉时期,可以说在木结构的建筑上,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套装饰点缀性的彩绘。秦汉时期,不论是上层统治者,还是贵族在建筑梁柱等木质物件上,相当讲究进行装饰点缀性的彩绘。在宫殿柱子是涂丹色,例如在斗拱、梁架、天棚等处施彩绘;点缀性的装饰图案,一般多采用龙纹、云纹;并逐渐出现采用了“绫锦”织物纹样,称之为“锦纹”。据史料记载:秦咸阳宫的点缀性的装饰,就是木衣锦绣,土被朱紫。汉代宫殿是以椒涂壁,被以纹绣。宫殿内,其墙面的点缀性的装饰一般多用各种丝织品、刺绣等,使其环境富丽堂皇,优美舒适。

到南北朝时期,佛教自东汉永平年间传人中国后,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又产生了新的施彩点缀装饰性的图案。如卷草纹、火焰纹、莲花、宝珠、曲水等。这些施彩点缀性的图案影响深远,从隋唐直至五代,尤其是云纹、龙纹、凤纹、绫锦纹、卷草文等,始终是彩画中主要和典型的图案。现在保存最早也比较完整的彩丽,有敦煌莫高窟431号窟廊彩画,是红底上间青绿纹样。

宋代彩画,其突出的特征是多用叠晕画法,使其颜色逐渐步步由浅到深,或者是由深到浅,富于变化,柔和无生硬感,极少用金,呈淡雅风格,在宋代《营造法》里,人们会观赏到。

建筑梁柱等木构件上施彩,发展演变到元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法名曰“旋子彩画”,但是并不十分成熟,就其整体色调来说,已经由早期多用暖色而转青绿等冷色为主了。元代时,旋子彩画之所以会得名,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图案纹样多,在建筑梁柱等木构件上采用的比较多。

明代建造的宫殿,其施彩多以“旋子彩画”为主,其点缀性的装饰彩画图案日益完善和成熟了。

例如,紫禁城的太和殿的施彩就是属于“旋子彩画”,但是,非常可惜的是,现保留下来的明代时的“旋子彩画”可以说已是凤毛麟角了。为什么?因为彩画所用的原料很难保持久远,用桐油、胶和植物或矿物颜料调制而成的色彩,并不耐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淋和日晒。

太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为“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三年(1646年)始称今名。也就是说名有变化,其施彩亦会有变化。紫禁城现在保留下来的彩绘彩画,多为清代晚期的重绘,“三大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的外檐和内檐所施彩彩画,可以说是属清代晚期施彩的重绘而已!

明代彩画实物仅在个别宫殿的隐蔽处才能找到。如东六宫钟粹宫梁架上,西六宫储秀宫桁条上,南薰殿等处尚有遗留。其中南薰殿额枋与七架梁上的明代旋子彩画布局灵活,纹样自由秀丽,是研究明代彩画的可贵实物。

清代出现的“和玺彩画”、“苏式彩画”,现在从北京的古建筑上还能够看到。旋子彩画出现于元代。根据其用金量使用的多寡,还细分为这样几种: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等。

在这几种当中,以“金琢墨石碾玉”为最高等级,一般的宫殿是不允许使用这种“金琢墨石碾玉”的旋彩的。现在人们能够看到的只有紫禁城内的“慈宁门”尚有存在。

在几种不同的旋子彩画中,以“金线大点金”为第二等级,与“金琢墨石碾玉”一样,一般的建筑是不允许采用的。今天,在紫禁城四座“角楼”上人们还能够看到“金线大点金”的旋子彩画。还有,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采用的是“墨线大点金”的旋子彩画。

发展演变到清代,其建筑的旋彩,在继承以前传统彩画的基础上,在取材和制作方面,则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其特征是集历代彩画的精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成为了清代宫殿建筑等级中最高级别的旋彩。建筑宫殿的艺术大师们,根据其细部图案的变化,又将“和玺彩画”分为:金龙和玺、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龙凤蕃莲和玺等。

封建朝廷对于建筑上的旋彩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例如:“金龙和玺”的旋彩为最高等级,只能用于“真龙天子”——皇帝登基、理政的场所,如金銮殿和“内廷”的乾清宫、养心殿等精美的宫殿建筑上。在皇家禁苑里的重要建筑中,也可使用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例如颐和园里的主体建筑佛香阁等。

“龙凤和玺”的旋彩为第二等级,只能用于帝后妃嫔居住的宫殿,如“坤宁宫”和东西“六宫”等。在祭祀天地坛的坛庙,例如:天坛的祈年殿、“皇穹宇”等,也可以用“龙凤和玺”的旋彩。

“龙草和玺”的旋彩,可使用于皇城的重要城门、宫门、楼阁,如端门、雨花阁等,及其重要的庙宇,如雍和宫等。

“龙凤蕃莲和玺”的旋彩,人们在东六宫中的承乾宫的建筑上,可以看到。

“金凤和玺”,人们在其“内廷”坤宁宫的东西暖殿的建筑上,可以看到。

清代建筑上的旋彩,“苏式彩画”也出现在宫廷的建筑上,但多用于皇家园林中。

苏式彩画因起源于苏州而得名。建筑上出现的这种彩画,也有它历史形成的原因。当宋朝南迁,金中都定鼎之后,苏式彩画形成两种流派,分别发展。

在北京的称为北方苏式彩画,其特征是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主;在苏州的称为南方苏式彩画,其特征是以锦纹为主;不论是北方的还是南方的“苏式彩画”,都有别于“旋子彩画”、“和玺彩画”,其不同之处表现在苏式彩画的枋心和包袱。

所谓“枋心和包袱”,就是在房屋檩枋的中部绘出一个下垂的半圆形的云形边框,在其中绘画山水、人物、花鸟等。例如,颐和园长廊的彩绘,紫禁城东西六宫及其外东路的“宁寿宫”区域内的彩绘就是苏式彩画。

总而言之,北京不论是紫禁城精美的大建筑——宫殿,还是皇家的禁园中南海、北海、颐和园内的许多精美的古建筑,还有北京著名的天、地、口、月坛精美的古建筑,等等,其大面积辉煌绚丽的彩绘,流传到今天,使人们得到彩画艺术美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