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白话紫禁城
3210400000023

第23章 明代著名的奸臣严嵩

严嵩(1480—1576年),明代江西分宜人,字惟中,字介溪 弘治进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任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专国政二十年。官至太子太师,以子世蕃和赵文华等为爪牙,操纵国事,吞没军饷,战备废弛,东南倭寇和北方鞑靼贵族的侵扰,因此更严重,文武官吏与他不和的,如主张收复河套的大臣夏言,将领曾铣、抗倭有功的总督张经、指斥他罪行的谏官杨继盛等,都被杀害。中国历史上严嵩这位臭名远扬的反面人物,晚年渐为世宗朱厚熜所疏远,御史邹应龙、林润等相继弹劾世蕃,世蕃被杀,他被革职,家产籍没,不久病死 著有《钤山堂集》

从前,许多老北京人都知道明世宗朱厚熜当政期间,任用有名的大奸臣严嵩,使他青云直上的传说

传说一

传说,有一天夜里,严嵩梦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神仙告诉他说:“严嵩,你的诗词,不是颇有点名气吗?而当今皇帝朱厚熜也十分喜好诗文。你若能恰到好处,迎合真龙天子皇帝的喜好,你还愁没有做大官的机会吗?”严嵩听了,琢磨了琢磨,觉得说得非常对,心里激动,欢喜得大叫了声,“对呀!”这样,一下子使他的梦也就醒了

由此开始,严嵩就挖空心思想办法,只要是一有机会。他就绝不放过传说,严嵩果然就出现了好的开端。就是严嵩由他的一位要好的朋友椎荐,将他恭维嘉靖皇帝的一首诗,恭奉给了朱厚熜。朱厚熜一读,不仅是朗朗上口,而且内容也好,诗里诚心诚意歌颂和赞扬了“真龙天子”——朱厚熜。于是,因为嘉靖皇帝一高兴,就在从孔庙祭祀先师孔子回来后不久,将严嵩由翰林院侍读升为国子监祭酒,这是传说中的一个例子

传说二

人们传说,嘉靖七年(1528年),朱厚熜在祭祀孔子的前一日,将国子监祭酒严嵩召进皇宫,在中和殿见面,严嵩不仅是心里高兴,而且心中暗想:“我严嵩绝不错过这次见面机会,使皇帝信任我,以便重用我严嵩……”就在这次见面时,严嵩出口成章,当着皇上的面,就赋了首七律诗,皇上听了,立刻赞扬:“赋得好”赋得好,赋得妙!”朱厚熜一高兴,就在这年4月,将严嵩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再升为左侍。

传说三

人们传说,嘉靖七年(1258年)五月,朱厚熜要题显陵献王陵墓的碑文,特命严嵩前去立碑此时严嵩,见朱厚熜对自己如此的器重,脑子一动,又立即献上《豳风七月诗讲章》,对皇上极力进行歌功颂德。此后,严嵩的一些歌功颂德的诗作和篇章等,朱厚熜不仅亲自阅览,而且还将好的篇章挑选出来,御批后存入皇史宬(家档案馆)。因献媚得宠,到了嘉靖十年(1531年)十二月,朱厚熜再擢升严嵩为南京礼部尚书?嘉靖十二年(1533年),又改为南京史部尚书。

传说四

人们传说,嘉靖十八年(1539年)农历二月的一天,天上出现彩云,严嵩又抓住这个机会,说是“祥云”,立刻撰奏文,并请朱厚熜御朝金銮殿(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们的朝贺。他呈上撰写的《庆云赋》、《大礼告成颂》。皇上朱厚熜大喜,并下谕旨,将严嵩的撰文,存入皇史宬。

传说五

人们传说,严嵩不择手段,讨好朱厚熜的欢喜。在严嵩极力鼓动下,朱厚熜在嘉靖十八年农历五月,正式下谕旨,将他的母亲南葬显陵。严嵩更趁此机会大肆恭维朱厚熄为天下“至孝纯诚”的“真龙天子”。这样,严嵩自然就会格外受到朱厚熄的赏识。

总而言之,北京社会生活中,人们传说严嵩就是这样在紫禁城里拍马钻营、青云直上的。到了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专国政20年,他干了许许多多伤天害理的事。

老北的“外城”,也被人们称之为“外罗城”,或曰“南城”,其突出的特征是:它包坐在“内城”的南面,画成图形的话,老北京的“外城”就像戴上了包公帽子似的“凸”字形。人们习惯将老北京的“外城”,别名为“帽子城”,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老北京的“外城”,或曰“帽子城”,其范围究竟有多大呢?有多少座城门呢?

据《宸垣识略》里载:城周“计长二十八里”,其城墙“高二丈”,有多少座城门呢?城门有七:南面的正门,名曰“永定门”,而“永定门”的东西两侧,东面的名谫“左安门”,西面的名曰“右安门”。而城的东西两侧,则各有一门,东曰“广渠门”,西曰“广宁门”。外城的东北隅和西隅,则皆各有一门,即“东便门”和“两便门”。今日北京,繁华的前门大街,著名的大栅栏、天桥、天坛、先农坛、天桥百货商场等,都在“外城”。

然而,可以说自古始,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城来看,逐渐形成的其基本形制,一般说来多呈方形或长方形,例如唐古都安城和元大都城等,就是这样的。

那么,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老北京城,其“外城”为什么会形成“凸”字形了呢? 说起这个问题来,与严嵩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为什么呢?

因为老北京的“内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修建起来以后,南面的正门一正阳门(前门)外日渐兴盛繁华,城外的人口,也日益俱增。对此,据史籍载:为了捍卫“内城”(京城)的安全;为了防止外族的侵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掌都察院毛伯温等人,就倡言需要修筑京城以南的外城,一年后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给事中朱伯辰上书说:京城南面,城外人口激增,应修筑外城,为什么?用御史毛伯温等人的原话来说就是“古者有城必有郭,城以卫民,郭以卫城,常也。若城外居民尚多,则有重城。凡重地皆然,京师尤重。”于是嘉靖皇帝下谕旨修筑京城南面的“外城”。

但是,要修筑“外城”,不言而喻,自然需要相当巨额的款项,可是当时朝廷的财政怎样呢? 拮据。为什么呢?这跟大奸臣严嵩就有着密切的关系了。严嵩像和坤一样,国库里没有的东西,他家有。这样,就必然造成了朝廷财政拮据,也就是说,当然没有经济力量修筑京城“正阳门”外以南的“外城”了。

事情就那么巧,嘉靖皇帝把修筑“外城”的这件大事,恰巧责成大奸臣严嵩办理。以严嵩为首的一伙人,可就不客气了,他们经过实地巡视后,就提出了一个非常节省财力的修筑“外城”方案,将京城其南已经修筑起的城基,“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西折转北,接西北角”(《宸垣识略》),待以后财力充裕时,再“因地计度”,以成四面之制,也就是说或方形,或长方形。因此,老北京其城南的“外城”,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动工修筑,10月完工后,尔西南三面,全长为28里左右。这样,就使老北京城的“外城”像戴包公帽似的成“凸”字形了,所以,人们习惯传说老北京为“帽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