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3181100000004

第4章 奇伟瑰丽的地理风情(3)

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人迷失方向的地形,给行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便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是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不仅促进了当时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正是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的古丝道有一半是在新疆境内,因此新疆是东西文化的荟萃交融之地,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如: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和交河古城,克孜尔干佛洞、库木吐拉千佛洞、克孜尔尕哈千佛洞、森木塞姆干佛洞和柏孜克里克干佛洞等,成为那一辉煌时代的标志。

七大古都

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史上,曾作为国都的城市数以百计,其中最著名的有七个,号称“七大古都”,它们是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有六大古都之说,并没有把安阳列入著名古都的行列。1988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了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上,正式把安阳市列为中国古都之一,并被确认为七大古都之首。其实早在公元前14世纪,安阳就已经是都城,有著名的“盘庚迁殷”为证。当时,商代的国王盘庚把国都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直延续到商代末年。在这里,商朝的统治逐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殷都当时也被称为大邑商、天邑商、商邑。商代以后,一直到公元6世纪的两千年间,中原王朝曾多次建都于安阳,但由于战乱,这座古城早已成为废墟。宋代以后,这里不断发现殷代文化和建筑遗存,特别是解放后,经几次大的发掘,基本弄清了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人们把这些城市建筑遗迹称为“殷墟”。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中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0个朝代在西安建都,周幽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近百个帝王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宫廷生活。作为古都,历时一千多年,而真正奠定西安城宏大规模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则是从隋朝开始的。公元582年,隋文帝下旨在汉长安城东南(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唐代又做了部分修缮和扩建,改称长安城,作为唐朝的国都。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期,这座都城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洛阳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城市,历史上,曾经有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9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因此有“九朝古都”的称谓。洛阳城最兴盛的时期是隋、唐时期。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在长安即位,第二年他命尚书杨素营建东都,任命杨达为副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每月征工匠役丁二百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东都建成后,逐渐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贞观23年(公元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来到洛阳,在此处理国家大事,以洛阳为东都。实际上唐朝的都城已从长安转至洛阳了。武则天当政时又改为神都,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建筑,如上阳宫、明堂(万象神宫)等。但安史之乱后,洛阳大部分被毁。今天的洛阳旧城是宋代修筑的。

开封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千年之久。北宋时期,开封(当时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当时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开封,因自身的繁华昌盛而闻名于世。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创造了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如今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变法图强的王安石等历史名人,家喻户晓,成为那一时代的标志。

南京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城市之一,东边是秦淮河的谷地,北边是玄武湖,西边是石头山、马鞍山,东北部是钟山,形势非常险要,素有“龙盘虎踞”之称。229年,孙权称帝,自武昌还都建业,这是南京为国都的开始。280年,西晋灭吴,改建业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名建康。琅琊王司马睿南渡,以建康为根基。317年,司马睿即位,是为晋元帝,东晋正式建立,定都建康。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是为宋武帝,宋立国,定都建康。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是为齐高帝,齐立国,定都建康。502年,萧衍代齐称帝,是为梁武帝,梁立国,定都建康。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是为陈武帝,陈立国,定都建康。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六朝定都建康时,经济发达,文化繁盛,人口达百万,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

早在唐代,杭州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城湖相间的布局和经济的繁荣,成为国内别具一格的大都市。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以杭州做国都,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湖水倒灌,减轻潮患;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干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吴越三代五帝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的建筑。当时的杭州就有“佛国”之称。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政权定都杭州(时叫临安),这是杭州正式成为一个朝代的国都。在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杭州繁荣发展,人口由10余万户,20余万人发展到26万户,55万余人,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一大城市,作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当时还在杭州设立了最高兴府一一太学,另外还有武学、医学、算学、史学等各科学校,临安府学及钱塘、仁和两县学的学生近千人。这里书铺林立,刻印的书籍十分精良。当时的绘画艺术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画院题名的。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1 1世纪时,蓟国是统治我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辽是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元朝。1 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明清两代定都北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例如: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和圆明园,还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都成为北京的骄傲。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爆发,次年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四大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我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开凿的,多建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北魏至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代修筑了许多大型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傅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干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让人注意。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干佛洞:’。

石窟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历经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修建,莫高窟成为集不同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的石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特别是石窟中的飞天塑像更成为敦煌艺术的标志。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个,佛雕51000多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我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我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现存的云冈石窟群,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如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10万余尊,窟龛2300多个。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 帝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是魏窟的代表作。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 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 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500—523年北魏宣武帝、北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中窟的开凿前后用了24年,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释迦牟尼,左右‘两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

北魏晚期还开凿了药方洞,东魏时开凿了莲花洞等石窟。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又占唐代石窟的多数,这与她长期居住洛阳有关。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也最具代表性,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传说卢舍那大佛的脸是根据武则天的面容建造的。二菩萨7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堪称称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