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日本人,上自天皇,下至平民,都一致表现出服从盟军爱戴麦帅的样子,对美国人一致是笑脸相迎,鞠躬到地。背过了美国人.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与想法,但表现在面上的却是一致的顺从。一位国务大臣说,日本幸而是被美军占领,若被北面另一国家占领,就不得了了。一个大报的主笔说,我们的心理是矛盾的,在日本民族的自尊心上,当然希望盟军早撤,但鉴于反动势力之未尽除且恐其再起,所以又不愿盟军早撤。一般平民,对美国抱好感的,占绝对多数,这有几个原因:(1)现代的日本人,他们是经过优胜骄傲的日子的。我们所遇到的日本人,几乎半数以上是出过国的。他们在中国,在台湾,在朝鲜,过的都是优胜者的生活,他们着实欺压过人。今天日本战败了,易地而处,则盟军对他们的待遇,实在文明得多。(2)现在的占领军,全是战后瓜代的新军,没在太平洋上做过战,对日本无仇恨印象,所以更容易相处。(3)美军虽过着优越的生活,不免要给衣食住行俱甚困难的日本人民以刺激,但麦帅的政策是把盟军生活与日本人民隔开,盟军不用日本钞票,不进日本店铺,一切食用物品皆由自国供给。虽然盟军占领费占日本总预算的百分之二三十,但是由日本政府支应,一般人民直接感觉不到。日本食粮缺乏,美国为之输入,所以日人甚为感激。日本政界,对于麦帅更是无不恭维与服从。就连极左端的共产党人,也持极端谨慎的态度,而不敢轻予批评。畏威怀德,于是树立了麦帅与美军在日本的辉煌地位。至于在上层的官僚群,财阀圈,以及封建余孽军国主义分子们,他们是更恭顺,更逢迎,更做得表里如一,一味地讨麦帅的欢心。我不愿罗织周内,说他们对麦帅有什么不良之意。但是,他们是有深刻用心的,他们是想在麦帅的荫庇之下,投机再起。
麦克阿瑟元帅是受十一个盟国的委托,根据波茨坦宣言及日本投降文书的精神,去管制日本,解除日本的武装(精神的及物质的),使不再为世界和平之害,使日本建设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麦帅及其所领导的盟总,一年半来,在这方面的确建树甚多。但同时,麦帅更有一个理想,就是:建设民主的日本,同时防阻共产主义(这是麦帅所曾一再公开表示过的)。因此日本的民主须与社会主义隔离,而且还需要有防阻共产主义侵袭的相当力量。在这一点上,麦帅对于日本的价值有了较高的估量,因此,他一方面在管制日本,另一方面也在培育日本。以我在日本的半月考察,在赔偿问题上,盟总似乎预备给日本保留相当高的工业水准。轻重工业均有,在前提上还希望能达到一个贸易出超的境地。横须贺军港还未尽毁,神户基地完好无恙,神户一个制钢厂,是给海军造船造炮的,规模之大,像一个钢铁城,并未列入赔偿拆迁之列。据管理员说,为了日本最低限度的需要,此厂保留给日本,改做洋钉与铁条之用。这工厂还有六个分厂,大约也一致保留了。日本的警察,是世界有名的,原封未动;庞大的渔船队,驰骋海上;还有几百万退伍军入,在乡间还存在着明的暗的组织。一旦有事,都是武力。在曾经遭受日本几十年侵略惨祸的中国人看来,这是可怕的后患。但一位美国军官于盛赞日本人的乖与好之后,又说,对于日本需要占管一代(one generation)。他又补足一句说:“日本不可怕,可怕的是另外一个国家。”在日的盟军既有此心理,日本的封建势力就有投机的天地了。吉田茂敢公然说:“吾人亦在对共产党作战,北方且有一极危险之敌须慎防。”就是这种投机的公开说明。封建层的投机,是有意识的,至于大多数的日本人民是极容易循大流而行进的。这是一条极暗淡而险蜮的路,而日本民族却甚可能循此路投机前进,而走向另外一悲剧。
命运之神,是不可思议的。90多年前(1853)美将彼理(Commodeie Perry)率领黑船打进日本,由神奈川登陆,日本由此开国,接受西洋文化,而有明治维新;现今日本复受美国原子弹的轰击,解甲投降,受麦克阿瑟元帅的管制。日本人颇有把当前受美军占管拟之为“日本再开国”者。然则,日本再开国的前途究将如何呢?
东京朝日新闻总编辑高野信氏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因为封建势力的存在,只维新了一个表层,所以闯了这次大祸;日本这次败战后,大家一致说要向民主新生,但因为封建势力的依然存在,将来日本的民主化恐怕仍只是一个表层。
我说:日本人民的吃苦耐劳,清洁整齐,守秩序,是可佩的,只是他们容易无选择地顺从强力行进,陷于悲剧而无悔。过去他们曾经跟着天皇走,跟着军阀走,演成日本民族的悲剧。今后假使再是无选择地跟着一种强力走,而且日本的封建势力已在有意识地引导日本人民行进一条暗淡险巇的投机冒险的路,会不会再给日本民族招来一个更大的悲剧呢?
在历史上无例外,凡是日本民族投机冒险的时候,首先吃亏的必是中国。我们怎能无忧呢?
日本天然是一个悲剧的民族。连音乐舞俑,都带有悲怆的气氛。丝竹金革,概作渴重短急之声;诗歌俳句,一律哀怨感伤。日本现在有一首流行歌曲,到处在唱:
“唇儿接近了苹果,默然看着蓝天;苹果什么也没说,但,它的心情充分可知,苹果可爱呀,可爱的苹果!”
这苹果,曾历劫运,甘演悲剧的人们可能再把它投入万丈的深渊。
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天津版
才、胆、识的源泉在于学识深湛,腹笥充盈。清末名记者郑贯公早有谠论:“凡记者需有学问,无学问则见理不真。”“不能以不学无术、眼光不到之人,一任其道听途说,草草塞责了事,必也魄力雄,善驰骤;腕力足,善记忆;脑力透,善速录。”戈公振更言:“理想的政治记者,应该研究的,是历史、地理、法律、国民经济及统计学、哲学和外国语。”“理想的社会记者,应该研究的,是国民经济统计学、私人经济、地理、法律和外国语。”“理想的社会记者,应该研究的,是历史、地理、国际公法、国民经济及统计学和特殊的法律。”“理想的文艺记者,应该研究的,是历史、哲学和本国和外国文学。”我们亦不当忘记,少年张季鸾对《读史方舆纪要》的熟知与他潇洒自如的文章的关系;厚实之如范长江的报道,也可看见范得自《读史方舆纪要》的恩惠。在笔者看来,记者所需学识,无所不包,是通才的训练素质。而在有关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构结中,社会学素养与历史学眼光是盘旋于具体知识之上的双翼学识,无论在怎样的状况下都少它们不得。“新闻工作是观察人类的工作,这种观察工作也叫人文学。人类所说、所做、所到之处及其信仰,你了解得越多,就越是个好记者。”
工作能力为第六律求。新闻工作实践性极强,是在人生社会舞台上寻觅与表演的一种工作,非得具有相当的工作“能”而不可。
社交能力为其中的重要构成。新闻采访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际间的交往与传播,需要与各色人等进行沟通、交流。为此起见,记者必须有相当的好奇心理,交往欲望,一个不敏感、不善交谊的人不适合于担承此等角色。这里特别强调:掌握人际交往规律;克服胆怯,轻松建构侃侃而谈的魅力新形象;巧妙沟通,既要获得有效情报,又不会扼杀真实感受;聊天也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它绝不仅止于消磨时间,巧妙聊天,能使你如鱼得水;广交朋友,有人随时供给你别人很难得到的机会、信息;⑥巧妙利用人体语言等手段,建构理想的交际场。
调研能力是更为重要的一面。对新闻记者而言,它包括研究策划、研究方法、研究途径、研究实施、研究结论分析等,纵贯侦察兵、艺术家、法官、战士等角色。在研究之前的应是策划或日设计。记者应明晓他的调研课题、目的,以及实现的最佳途径是什么。许多社会研究是缺乏历史基础的,亦即尚未被人涉及,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的工作便是探索性的。例如,本多胜一的许多探索正是这样的,它需要理性思辨的判断作指导,所费时间也长,精力也多。描述性调研只是把研究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形描述下来,例如某次运动会上的倾向描述。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对事物做出解释,运动会为什么有这般倾向的访谈就是解释性调研。这三种研究的区分十分必要,但在更多情况下,记者常常使之复合使用。
调研对象千差万别,就分析单位而言,有个人、群体、组织、社会产品等。它们可以是调研中采用的基本单位,其最终目的在于集合它们的特征以描述由这些分析单位组成的较大群体或解释一些抽象的事物。
调研题目可以是各种存在状态、意向、行为。
时间尺度可以是集中在一个时间点上研究某存在的横断面的横向研究。也可以是对一段时期内的情况进行研究的纵向研究,例如趋势研究,用同一样本的定组研究。第三类表现是近似纵向研究——在只有横向研究数据时也不是完全无法研究事物的过程,有时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对过程作出近似的结论。
调查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实验法、实地研究、内容分析、现存数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评价研究等。
调查研究是记者的生命线,需要种种素养。记者应当学会使用工具,并且掌握统计分析方法。
表述能力包括语言表达力与文字表达力两种。优秀的新闻记者能在三言两语中点破问题的关键,对采访中的发问、插话、讨论而言是这样的,对未来的概括、写作也是如此。平素我们强调更多的是通俗、简练,这当然十分必要。然而,巧妙使用一些概念、意象语也值得关注。许许多多失败的采访给我们的教训是,概念与相当的讨论起点、基调、讨论空间、氛围关系密切,巧妙使用,可点化当下,否则或可语言枝蔓,词不达意。
一些必要的技艺是不可或缺的:当代新闻工作者应当学会驾车;会使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多种辅助手段,不管你干什么样工作;精通电脑;会使用“海事卫星移动小站”(即“行星一号便携式卫星通信移动终端”,它通过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东大西洋和西大西洋上空的多颗通信卫星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近百个地面站与国际公共电信网接通,可以全天候地把记者采访现场的文字、图片等数据信息和语音信息快速传回总部,确保在没有通信设备的边远地区自由通信)……
灵活性为第七律求。新闻记者是在人际互动中完成工作的,他必须能灵活地将自己的知识素养与具体的劳思运作情境相吻合,在互动中学习、调整。所谓互动中学习,亦即在人际交往中不断体验他人对角色的情绪反应,并做出随机变动。
记者应巧妙地完成角色偏差的修正。因为在实际的采访中,每每会出现记者角色不能符合社会期待和职业要求的境况,正常的工作会出现阻塞。赫顿(Horton)和汉特(Hunt)认为角色冲突能带来情绪的困扰和人格的紊乱。在他们看来,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
1.角色准备不充分而不能胜任角色的要求;
2.角色中包含了互相冲突的要素,一个角色有时被数种期待同时困扰;
3.自我承担的角色不适合个人的性格;
4.角色人格和实际人格,有格格不入的矛盾;
5.角色期待含糊不清或人们对角色判断解释不同;
6.角色改变时对新角色不适应;
7.促进角色的动机或诱因减少。
它们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生存。当然,只要付出努力,不契合状态必有所修正。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家供给人类不同的修正方法:
·角色规章化。亦即在社会分工时给予角色明晰的权利与责任,减少其冲突。例如各种规章制度即在客观上发挥此种作用。
·角色合并法。当记者采访时有时会有两种以上角色发生冲突,可设法合并为一个。例如,一位身具作家与记者两种角色的记者参加一次文艺座谈时,倘无明确采访任务,可将矛盾的角色并人作家角色来,纵谈文艺,无所局限;反之,则并人记者身份来,有意识引起相关话题,展开采访。
·角色变换法。当记者的素质与角色要求相距较远时,一般极易产生冲突,可以采取变更角色的方法,解决个人性格与角色互动时的心理和社会的矛盾。厌恶采访工业新闻的记者不妨与他人调换,承担自己感兴趣的文艺新闻……
·防御机能运转法。当记者同时兼有两方面以上的权利或任务时,可依据具体情况,依次分类,对角色作价值序列排定,恰当地解决矛盾。记者当然应选择那些新闻价值高的方面,对其他方面则可用防御机能运转法,或挤时间去看看,或请人代为采访,或请其他部门予以协作。
记者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料。这主要指在具体的交往中,记者因着对象的差异而有区别地开掘话题,巧用方法。以采访泼辣、尖锐著称的奥里亚娜·法拉奇正是灵活施法的典型。在采访亨利·基辛格这位狐狸式政客时,她锋芒毕露:“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选择谁?”而在采访约旦国王侯赛因时,言必称陛下,气氛相当和缓。
新闻工作是一种多元性挑战的工作,“工作的起点应当是集中力量在取得经验这个问题上下工夫。通过实践,通过养成记者的工作习惯和作风,便可积累起自己的经验。”这是唯一的方法。老师或书本都可以指导你,但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你自己。因此,一个有志于从事这人生开掘工作的人,应当持之以恒,努力实践。而且,早点起步总有许多好处。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要把自己的天赋和雄心变成做记者的技巧,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四章 发现新闻线索并获准采访)
许多初入新闻业的新手总是抱怨缺少新闻线索。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他们缺少经验,缺少浸染久常以后的“第六感觉”,也缺乏必要的思维体系的支持。
事实并不这么简单,另外一些企图描绘“历史最初草图”的人们有的是新闻线索,却无法付诸实施,因为他们很难突破获准采访这一关。
我们来探讨这一系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