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3149800000068

第68章 散文(5)

《撒哈拉的故事》

以沙漠为背景的浪漫故事。

作者:三毛。

文体:散文。

成书年代:1976年。

一作者简介。

三毛(1943~1991)本名陈懋平,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浙江省定海县人,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三毛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三毛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这是三毛的成名作。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二作品档案。

三毛生性浪漫,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1973年,三毛选择了和“苦恋她六年”的荷西,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公证结婚。偶然看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介绍,三毛来到了非洲的撒哈拉。面对着凄艳寂寥的大沙漠,三毛几乎不能自已,面对着残阳如血,“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三毛去撒哈拉,荷西也追随而至。他看出三毛去沙漠之意已决,就先在沙漠的磷矿公司找了个职位,提前在沙漠等着三毛了。三毛逐渐爱上了沙漠的狂暴与沉静,爱上了沙漠美丽的星空。她成了一个快乐的家庭主妇,用中餐款待荷西;她教邻居的女孩子们认字,用简单的医疗知识解除他们的病苦;她曾一个人跟着运水车,深入沙漠腹地,了解真正的沙漠人的生活。

三毛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有十二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原名《中国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开始写的以沙漠为背景的第一篇文字,自此之后,三毛编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请到了全世界的中文读者。三毛的作品集多达十八册,除了一册是电影剧本外,其余均为散文。她写的故事都是她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的东西。而她的其他作品,都没有能够超越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

三内容概要。

她用平凡的朴素的语言描写沙漠艰苦的生活,可渗透的却是如此的精彩、惊险、刺激。她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的点点滴滴。全书共十二个小故事,零散的生活细节与生活经历组成的却是有这凝聚的富有生活哲理的中心主题。书中有沙漠苍凉的景色、她跟丈夫荷西恩爱的夫妻生活与撒哈拉威人的交流。

《撒哈拉的故事》里自始至终都有三毛与丈夫荷西幸福生活描写,无论是荷西将粉丝当作雨来吃,还是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还是他们去海边打鱼去卖,还是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都渗透这彼此浓浓的温馨的爱意。让读者感受到他们丰富多彩的婚姻生活,他们就象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躺在沙漠怀抱中互相依靠着生活。

《白手起家》是三毛最喜欢的一篇,原本破烂不堪、空洞的房间,经过荷西勤勉的制作家具、粉刷墙壁和三毛别出心裁的布置后,居然成了沙漠最美丽的房子。沙漠中的三毛是宽容的,善良的。邻居不停地向她借东西,而她却乐不彼此地给予;邻居有什么小病,她都愿意帮忙,即使背着荷西。她也在所不辞。因而她的人缘很好,他们的朋友有银行的、邮电局、工厂、商店的,小镇上很多人都是他们的好朋友,三毛在书中说:长久的沙漠生活,只使人学到一点好处,任何一点点显示生活上的享受,都附带地使心灵得到无限地满足和升华。的确,在他们那种一般外国人在那里生活得会疯掉的地方,他们却生活得如此津津有味。

三毛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她教那些不认识字甚至连钱都不会数的撒哈拉威女人学习知识。自诩是沙漠中的异乡人的三毛,总是常常用奇特的思维变换出一些新鲜的东西,比如在坟场买到刻着各种图案的石头,把粉丝说成雨,用废弃的轮胎做凳子,用汽水瓶、骆驼的骨头做装饰品、用快腐烂的羊皮做坐垫。还有撒哈拉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例如三毛十岁娃娃新娘姑卡、特殊的迎亲仪式、神奇的毛里塔尼亚巫术。

一切都是超级的美好,在孩子眼里,天空即使不能湛蓝湛蓝的,也只不过是有几多调皮的云,或者让细雨与大地轻轻的聊。三毛看见的也是这些,又或者多于这些。在她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对于人生的失意,她也会悄悄的怨几句老天爷,可是一想起自己已经有的一切,便马上纠正自己的心情。而对于快乐,三毛总喜欢把快乐当成一种传染病,每天将它传染给我所接触的社会和人。

四精彩篇章推荐。

沙漠中的饭店。

我的先生很可惜是一个外国人。这样来称呼自己的先生不免有排外的味道,但是因为语文和风俗在各国之间确有大不相同之处,我们的婚姻生活也实在有许多无法共通的地方。

当初决定下嫁给荷西时,我明白的告诉他,我们不但国籍不同,个性也不相同,将来婚后可能会吵架甚至于打架。他回答我:“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于是我们认识七年之后终于结婚了。

我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但是我极不愿在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我一再强调,婚后我还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荷西当时对我说:“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好,大丈夫的论调,我十分安慰。做荷西的太太,语文将就他。可怜的外国人,“人”和“入”这两个字教了他那么多遍,他还是分不清,我只有讲他的话,这件事总算放他一马了。(但是将来孩子来了,打死也要学中文,这点他相当赞成。)

闲话不说,做家庭主妇,第一便是下厨房。我一向对做家事十分痛恨,但对煮菜却是十分有兴趣,几只洋葱,几片肉,一炒变出一个菜来,我很欣赏这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