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母婴营养百科全书
3134500000014

第14章 婴儿常见病的食疗(一)

一、营养缺乏病的食疗

营养缺乏病是由于营养素摄入不足、吸收不良、代谢障碍、需要量增加或消耗过多等因素而导致营养素缺乏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婴幼儿时期,由于生长发育较快,对营养素的需要比成人相对要高;另一方面,器官发育尚不成熟,抗病能力弱,易患腹泻、消化不良等疾病,造成营养素吸收不良或丢失,所以,婴幼儿时期如果不注意合理营养,极易发生营养缺乏病。

1.蛋白质与营养不良

蛋白质与热能营养不良,可分为消瘦性与水肿性营养不良,前者是由于饮食中长期缺乏热量、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的结果;后者主要是由于饮食中缺乏蛋白质所引起,热量供给尚足用。大多数患儿介于两者之间。

1.消瘦性营养不良。

①临床表现体重不增以至减轻是消瘦性营养不良的最初症状。病程久的,身长也会低于正常。皮下脂肪层不丰满或完全缺乏。皮下脂肪消减的顺序是先在腹部,其次为胸、背部,然后上、下肢及臀部,最后额、颈及面颊部。当面部皮肤脂肪层消失时,额部形成皱纹,颧骨突出,颏部变长,形成老人外貌。在营养不良的早期,若仅看面部而不作全身检查,则不易发现消瘦。皮下脂肪大量消失时,皮肤干燥、松驰,失去弹性。初期往往多哭而烦躁,继而变为迟钝。初期食欲尚佳,继而低下以至消失,常有呕吐及腹泻等急性消化紊乱的症状。

体重和身高的降低虽然不是消瘦性营养不良的特异性临床表现,但作为诊断指标,近年已被重视。有人根据同年龄体重下降的程度,将蛋白质与热量营养不良分为3级。

轻度营养不良:体重为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体重的75~90%。

中度营养不良:体重为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体重的60~75%。

重度营养不良:体重为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体重的60%以下。

②预防鼓励母乳喂养,合理给予辅助食品。如果母乳不足,应补充代乳食品,此外,还应按时作预防接种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及时诊治疾病或先天畸形,以减少营养素的消耗。患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时,同样要注意营养,提高肠道功能,使抵抗力增加、疾病得以早日痊愈,不致因久病而消瘦。

③治疗及时补充优质蛋白质和足够的热量,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患儿长期营养不足,严重者消化器官萎缩,消化道运动和消化液分泌量降低,因此营养不良的治疗,应采用“循序渐进、逐步充实”的原则。营养素的供给要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切忌贪多求快。根据实践经验,有人将营养不良的治疗总结为6个步骤。

轻度营养不良的患儿,肌体生理机能受损尚不严重,可从表内第三步开始,至第四步时可完成治疗,转入第六步。从治疗开始到治疗完成,一般一周左右。每天热量可控制在80~120千卡/公斤体重。到第六步巩固阶段,可持续1~2周。如果没有滞食或腹泻,可每日加蒸蛋羹,并渐加鱼、肉末之类。

中度营养不良患儿,消化力薄弱,对食物耐受力很差,因此宜从第二步开始,约5~7日渐进到第三步,如此缓慢增加,直到第五步治疗完成。这个阶段为调整充实阶段,一般1~2周。此后进入第六步,巩固1周左右。

中度营养不良的患儿,易发生腹泻,增加食物宜较慢,初起矫治时,可先加含蛋白质较多、脂肪较少食物,另加淀粉质以补充热量,待消化能力逐渐恢复、食欲好转、大便正常时,可多加食物,可在鱼粉米汤或鱼粉米糊内加熟豆油或熟菜油,以补充脂肪。在巩固阶段,可用全牛乳,每日二瓶,分3~4次饮用,另加烂粥、蒸蛋羹等,一日可进5餐。

重度营养不良患儿,消化力更弱,对食物耐受力极差。食欲低下或消失,需从第一步供应量开始,逐步充实、巩固,直至第六步为止。在第一步,可用3~7天,进行观察治疗,待消化功能改善,可逐步渐进到第六步,这个阶段一般要2~3周。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在治疗中可遇到许多困难,如拒食,患一种或几种显著的维生素缺乏症及继发性感染,因此饮食的进度可进可退,反复数次。在调整营养时,须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开始时,供给水溶性维生素,情况好转时,渐加维生素A和D,以后再加钙剂和铁剂。

在对营养不良患儿进行治疗时,合理选用食物尤为重要。蛋白质食物,轻度营养不良患儿可用牛(羊)乳(或奶粉)、蛋类、豆浆、鱼粉,以后渐加肉末、肝末等。中、重度患儿开始时,多数不能耐受全牛乳或全羊乳。若系母乳不足的婴幼儿,可试用脱脂乳、豆浆或鱼粉之类补充,待消化吸收良好后,可增加全乳、肉末、肝末。6个月以上的患儿,可先食用嫩蒸蛋羹或少量蒸鱼。蒸蛋羹和蒸鱼不易引起腹泻,较为安全。

脂肪的补充,到第三步时,可用少量植物油(熟豆油、花生油或麻油。碳水化合物,可用米汤、粉糊、粥类及少量白糖。各种维生素供给,可用药品以补充食物含量的不足。

从第四到第六步,逐步添加菜汁、果汁等辅助食品以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病情严重时,可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有条件时,还可多次输氨基酸混合液或血浆等,待病情好转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营养治疗。

2.水肿性营养不良。

①临床表现水肿是本病的特征。两侧对称,先见于下肢,尤以足背为显著。病程较久者,腹部、腰骶部、外生殖器,甚至手背及臂,均可见显著凹陷性水肿。严重病例,可见腹壁、颜面、眼睑以及结膜等处发生水肿。面部水肿大都为浮肿而不见凹陷现象。腹水或胸腔积液仅见于极重病例。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浆白蛋白显著下降,水肿严重时,能降到2克/100毫升以下。此外,患儿常表现一般虚弱和精神抑制,皮肤干燥发凉,毛发干燥变黄易脱落,指甲生长迟缓。

②预防平时应注意合理喂养,特别在断乳后,必须供给一些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如豆粉、豆腐、鸡蛋等。在慢性感染或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应注意蛋白质和热量的供给,不能只见大便次数较多就无止境禁食等。

③治疗以补充蛋白质食物为主要措施。如未合并胃肠疾患,则可迅速地加量,于数日达到蛋白质每日2~4克/公斤体重;如有腹泻,则缓慢增加,使消化能力逐渐适应。蛋白质食品,在婴儿时期,常用牛乳、鸡蛋、豆制代乳粉;较大的幼儿可加豆腐、肉类、肝类等;若遇腹泻,可喝脱脂牛乳及蛋白乳等。严重水肿病例,暂时限制食盐。因呕吐不能进食者须静脉输液,一般状况稍改善后,可少量多次输入血浆或氨基酸混合液。

2.维生素A失

1.维生素A缺乏病。

维生素A缺乏病是因体内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6岁以上者较少见。

①临床表现逐渐起病,慢性经过,终年不愈,主要表现为眼部和皮肤症状。眼部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暗适应能力减弱,即夜盲。经数周至数月后,结膜与角膜逐渐失去光泽,稍在空气中暴露,就干燥异常。此时,患儿畏光、自觉眼干不适,眼部疼痛,有轧砂感,经常眨眼或用手搓揉。症状严重者,角膜渐由干燥、混浊、发生白翳而软化。随着病情发展,角膜可发生溃疡,而在数日至数周内坏死、穿孔,虹膜外脱,终至失明。

皮肤的主要变化是干燥和毛囊角化。初期为干燥、鳞屑增多,后期为毛囊角化丘疹。毛囊角化无炎性反应,无自觉症状,以四肢伸侧、颈、背、臀部明显。头发干燥稀疏、指甲枯槁变脆,有时有口角炎。此外,由于上呼吸道及泌尿道上皮增殖和角化,多有咳嗽,并易引起呼吸道继发感染和脓尿。婴幼儿时期,可见体格发育迟缓,常伴有其他维生素缺乏病。

②预防以供给足量的维生素A为主。供给方法根据年龄大小而有所不同。胎儿时期,孕妇应多吃含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丰富的食物。婴儿时期,尽量以人乳哺育,并供给含脂的牛乳、豆类食品、胡萝卜泥、蛋类等。此外,可加菠菜汤、番茄汁等。未成熟儿吸收脂肪及维生素A的能力较弱,宜早喂维生素A制剂,剂量为每日5000国际单位。此外,还应积极治疗胃肠疾病。

③治疗给予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肝(羊肝、牛肝、猪肝、鱼肝)、肉、蛋、乳、胡萝卜、菠菜、韭菜、芥菜、雪里红、金针菜等。夜盲或眼结膜病变者,每日口服维生素A25000国际单位浓缩鱼肝油0.5ml,约5~7滴),连服1~2周。角膜病变须作急性处理,开始数日每日肌注维生素A10万国际单位,此后数周每日口服2500国际单位。在补充维生素A的同时,还须补充其他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并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肠道感染、肝、胆病和其他全身疾患,使体内代谢恢复正常,以便吸收和利用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

2.维生素A过多症。

①临床表现每日摄入5~50万国际单位以上的维生素A制剂,即可发生中毒症状,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种:

a、急性中毒:连续每日注射30万国际单位维生素A即可在短期内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食欲减退、嗜睡、呕吐及因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前囟膨出。

b、慢性中毒:维生素A用量每日达5万国际单位以上连续3个月,能引起慢性中毒,表现为体重不增、脱发、头发变粗、肝肿大、骨痛和骨质增生等。

②预防与处理应用浓缩鱼肝油或维生素A制剂时,应接受医生指导,不可超过需要量;必须用大剂量时,应严格限制用药时间,避免产生中毒症状。一旦发生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服维生素A制剂,自觉症状常在1~2周内消失,但血内维生素A维持较高水平可达数月之久。

3.维生素D失

1.维生素D缺乏病。

维生素D缺乏主要是由于少见阳光、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加等原因所致。当维生素D缺乏时,体内钙、磷吸收减少和排出增加,而且钙、7不能在骨骼间质正常沉积,引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①临床表现佝偻病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烦躁哭闹、夜间多汗、睡眠不安、枕部秃发、肌肉松弛,发育延缓。患儿因骨中钙、磷含量过低,骨骺软骨过度增殖,骨骼缺少正常的硬度,腿骨常有变形,形成“O”型或“X”型腿,亦称罗圈腿;膝膨大形成“闭锁膝”;肋骨的结合部膨大形成“肋串珠”;腕、踝关节膨大,称为佝偻病手镯。由于颅骨软化,致使头部变形,额骨、顶骨和枕骨向外隆起,形成“方头”;囟门边缘变软,骨缝加宽、闭锁延迟;胸骨突起,形成“鸡胸”;膈肌牵引软化的肋骨,形成凹陷,称为“肋软骨沟”。此外,较严重的佝偻病,可有肝、脾肿大,贫血等。

②预防关键是供给足够的维生素D和充足的阳光照射。皮肤中含有一种脱氢胆固醇的物质,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能变成维生素D3,这是人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预防最好由孕期开始,适当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婴儿出生后15天可开始添加维生素D,每月5万至10万国际单位直至1岁。婴儿满月后,可抱到户外进行日光照射,开始时10~15分钟,以后逐渐延长时间,最好每日能在户外2小时以上。如果在室内晒太阳,要开窗,在冬、秋季节出生的婴儿及早产儿、双胎儿,开始抱出户外的时间要推迟些。

③治疗早期轻型病儿如能坚持户外活动,多接触阳光,改善喂养情况,特别是在夏季多晒太阳,即使不用药物治疗,也大多能痊愈。用维生素D制剂治疗,初期每日服用维生素D5000~10000国际单位,后期口服15000~40000国际单位。如果用量大时,不要用鱼肝油,以免维生素A中毒。也可采用突击治疗,肌注维生素D2或D3,较轻者一次肌注维生素D330万单位,或D240万单位;较重者可肌注维生素D360万单位或D280万单位,在用维生素D治疗的同时,应补充钙片或钙粉,每日1.5~2克,连服一月,肌肉注射维生素D时,最好在治疗前3天给钙剂,每日3克或10%氯化钙5毫升,每日3次。

2.维生素D过多症。

如果幼儿长期每日口服4万国际单位维生素D,可引起中毒症。中毒症状主要是厌食、便秘、呕吐、头痛、烦渴与多尿,肌张力下降、心率快、心律失常等。血清钙、7含量过高,可引起软组织的钙化,心、肺、肾、大血管等也可累及。

一旦发生中毒症状,应立即停用维生素D及钙剂,避免阳光照射,给低钙饮食。同时要控制感染,纠正脱水和酸中毒,也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来抵抗维生素D,或口服硫酸钠减少钙的吸收等。

4.维生素B1的缺失

维生素B1缺乏病又称脚气病,是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常因为单纯食用精粉、白米,饮食习惯不良及烹调方法不合理,或因慢性胃肠病引起吸收不良,长期发热、甲亢、糖尿病致使消耗过多,以及需要量增加而不能及时供给而引起体内维生素B1缺乏所致。

1.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开始常有疲乏软弱,小腿沉重、肌肉酸痛、头痛、失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尔后出现周围神经炎、心肌损害、水肿三大典型症状。

周围神经炎为上升性、对称性,以下肢为多见,尤以腓肠肌为甚。当小腿的伸肌和屈肌受累时,可出现足下垂症状,行走呈跨阔步态,严重者有肌肉萎缩。发病初期腱反射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此种情况亦可见于上肢。累及颅神经时可因喉返神经受损而出现0音嘶哑。如波及胃肠神经,则可致胃肠蠕动减弱,便秘,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心肌损害表现为心悸、气喘、心前区闷痛、心界扩大、心音低钝、心尖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心律失常等,并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俗称“脚气冲心”。患者尚可出现浆液渗出性水肿,多见于踝部,严重者可向膝、大腿以及其他部位发展。

婴儿期脚气病大多数为急性,常突然发作。早期可有面色苍白、急躁、哭闹不安和浮肿,往往被家长忽视,年长的幼儿,症状大致与成年人相似,如下肢无力、腿部麻木,腓肠肌触痛,严重者可有心力衰竭。

2.预防

孕妇和乳母应多吃含维生素B1丰富的食物,婴儿应及时添加辅助食品,煮粥、煮面时不应加碱,以防止维生素B1破坏,积极防治胃肠疾患等。

3.治疗

对于急性重症病儿,首先要安静卧床休息和保暖,以防心力衰竭。轻型患者,必须减少活动,以避免维生素B1的消耗。

发病的第一周,每日给维生素B1至少10毫克;第二周起至临床症状消失为止,每日给药3~5毫克;以后给维持量,每日1~5毫克。急性重症病儿,应肌注维生素B110~20毫克,每日2次,症状减轻即可改口服。当婴儿患脚气病时,其乳母即使无临床症状,也要同时进行治疗。每日给50毫克,等患儿痊愈后,改为维持量,与此同时,应积极改善乳母饮食,要补充大豆、赤豆、花生、麦芽、糠皮、麦麸等富含维生素B1的食品。幼儿也要给予维生素B1含量丰富的食品。

此外,由于维生素B1缺乏病患者常伴有其他B族维生素缺乏,应同时服用复合维生素B或酵母片等。

5.维生素B2的缺失

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病系由于人体内维生素B2缺乏所致。缺乏的原因主要是摄入不足,如吃新鲜蔬菜、豆类、肉、蛋等食物太少,或食物烹调加工方法不当,如米过多淘洗,菜先切后洗等所致。

劳累过度及长期食用高脂肪、低蛋白饮食,使人体对维生素B2需要量增加亦可导致维生素B2缺乏。此外,患者胃肠吸收障碍、创伤以及结核长期发热等时,也容易引起体内维生素B2缺乏。

1.临床表现

维生素B2缺乏病的突出临床症状是阴囊皮炎,但在幼儿主要表现在唇、舌、眼和皮肤3个方面。

唇舌症状:主要是口角、唇炎和舌炎。口角炎又称口角疮,初起时口角部湿润、发白、糜烂,渐发生裂缝,裂隙表皮剥脱,形成溃疡,常有黄色或黄黑色结痂,张口时易出血。年长幼儿的口角疮易变慢性,与皮肤连接处常见深色色素沉着。唇炎表现为上下唇缘的黏膜呈鲜艳绯红色,唇部纵裂增多,有时张大口或哭时即裂开而出血。舌面光滑,呈鲜艳的洋红色,在强烈日光下显微蓝的光彩。在舌炎早期有蕈状乳头及舌后部轮廓乳头肥厚,以后萎缩、消失,乳头变平。舌中部发红,并有萎缩裂隙。

眼部症状:可有视力模糊、怕光、流泪、视力疲劳、角膜充血及血管增生等症状。

皮肤症状:可出现脂溢性皮炎,多发于皮脂腺分泌旺盛处,如鼻唇沟、脸颊、眉间、胸部及身体各皱褶处。初期有皮脂增多,皮肤有轻度红斑,上盖脂状黄色鳞片,以后有丝状赘疣或裂纹发生。

2.预防

经常吃新鲜蔬菜及适量的乳蛋、瘦肉等食物,或经常口服少量维生素B2制剂,剂量婴儿为06毫克,幼儿0.9~1.4毫克。

3.治疗

多吃维生素B2含量丰富的食物,如肝、蛋、肉、乳等食品;绿叶蔬菜中维生素B2含量较丰富;豆类含量亦很丰富。同时补充定量维生素B2,直至痊愈为止。一般每日口服10毫克,分3次服,并加复合维生素B,纠正可能并发的其他B族维生素的不足。

6.烟酸缺失

烟酸缺乏病是由于体内缺乏烟酸或烟酰胺而引起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消化系和神经系症状。临床上也叫癞皮病。

1.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早期症状有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体重减轻、倦怠、虚弱、口腔烧灼感、头晕、头痛和失眠等,以后则出现皮炎、腹泻、痴呆等典型症状。

皮肤损害:可由红斑开始,很像日晒斑,有烧灼和瘙痒感,随之可有水泡形成或脱皮。皮肤红斑可变成肮脏的棕黄色,然后变得粗糙并有鳞屑。典型的皮肤表现是对称性,多发生于颜面、颈、手背、肘、膝、足等容易暴露的部位,也可侵犯阴囊、阴唇及肛门周围皮肤。

消化系统症状:常见口角炎、舌炎、恶心呕吐、腹泻等。早期舌炎及两侧边缘发生肿胀,舌乳头肿大,以后全舌发红似鲜牛肉色,最后萎缩。口腔黏膜可见炎性损伤,常有继发感染,尤其是梭状螺旋体的感染。口角炎则以口角湿白、糜烂为主。常有吞咽疼痛、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等症状。腹泻是本病的典型症状,但并非每例都有。粪便量少、次数多、呈水样。

神经症状和体征:初期很少出现,至皮肤和消化系统症状明显时,则常出现精神紊乱,包括“神经过敏”、精神淡漠、忧郁、失眠、幻视、幻听、精神错乱以及谵妄等。

2.预防

幼儿、孕妇与乳母应供给富含烟酸的食物,如肉、肝、肾等动物性食品,豆类、大米和小麦也含有丰富的烟酸和色氨酸可转化为烟酸,而且多为游离型,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可在玉米中加入0.6%的碳酸氢钠(小苏打),使结合型烟酸水解为游离型以利吸收,或在玉米中加入10%的大豆,改善饮食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此外,在烟酸缺乏病的流行地区,也可口服烟酸进行预防,剂量婴儿为每日4毫克,其他幼儿每日6毫克。

3.治疗

口服每日50~300毫克,分2~3次服,如果服后半小时左右出现皮肤发红、发热和烧灼感等血管扩张症状,可稍减量或分多次口服。如不能口服或吸收不良时,可改为肌注或静注,开始时每日100~300毫克,以后增至500~1000毫克。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维持。同时加服复合维生素B。治疗时要避日光照射,舌炎应注意口腔卫生,腹泻时服止泻剂,神经症状给安定剂,并要注意预防继发感染。

7.维生素C缺失

维生素C缺乏病主要是由于饮食中长期缺乏新鲜蔬菜、水果所致。人体缺乏维生素C后,由于结缔组织形成不良,致使毛细血管壁不健全,脆性增加,易出血,形成维生素C缺乏病,即坏血病。

1.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自饮食缺乏维生素C至发展成坏血病,历时约4~7个月。起初,可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生长迟缓、烦躁不安、消化不良、面色苍白、低热等。继之出现坏血病的明显体征,患儿全身任何部位可出现大小不等和程度不同的出血点,但最常见者为长骨骨膜下出血,尤其是股骨下端和胫骨近端;牙龈黏膜下经常出血,绝大多数见于已经出牙或将近出牙的时候,在上门牙部位最为显著,牙龈呈紫红色,肿胀光滑而松脆,稍加按压便可溢血,如肿胀面积扩大,可遮盖牙齿,甚至表面有淤血堆积。病的晚期,偶有胃肠道、生殖尿道和脑膜出血,约1/3病儿的尿中出现红细胞;局部症状,以小腿部肿痛为最常见体征,肿胀多沿胫骨骨干部位,压痛明显,局部温度略有增加,但不发红,患儿由于下肢肿痛,平放保持一定位置,如蛙腿状;因疼痛不愿移动,也不愿被人抱或挪动,即使轻微触动也会哭闹不停,见人走近床边,便发生恐惧,唯恐触及患处。此外,年长患儿,有时表现皮肤毛囊角化,其外观与维生素A缺乏所致者难于区别;婴儿患者常伴有巨幼红细胞贫血,是由于在缺乏维生素C的同时又缺乏叶酸所致。

2.预防

尽量用母乳喂养,因母乳维生素C含量很高。孕妇和乳母应多吃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或口服维生素C制剂,以保证胎儿和乳儿获得足够的抗坏血酸。新生儿出生后2~4周,即应补充含维生素C丰富的鲜桔汁、番茄汁、白菜汤、萝卜汁、菠菜水等。4~5个月时,开始喂菜泥。人工喂养的婴儿每天都应补充适量维生素C。

3.治疗

轻症患儿,口服维生素制剂,每日3次,每次100~150毫克;重症患儿伴有呕吐、腹泻和内脏出血症状者,应改为静脉注射。

8.营养不良性贫血

营养不良性贫血可分为两类,即由于体内缺铁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和因为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6个月至3岁婴幼儿的常见病。主要由于喂养不当所致。人乳和牛乳内铁含量少,加以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从出生后6个月起不补充含铁丰富的食品,很容易出现贫血;多胎、双胎和早产儿,由于在胎儿期铁储存不足,更须提前补充铁,否则也易贫血;胃肠道溃疡、肠息肉、钩虫病、反复鼻衄和其他慢性出血,皆可发生这种贫血;还有长期慢性消化营养紊乱,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而增加铁和蛋白质的损失,也是贫血的主要因素。

①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眼结膜及指甲床最明显,全身疲乏无力,易烦躁哭闹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较大幼儿可诉说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病重者可出现肝、脾轻度肿大,脉搏增快,心脏扩大等。血象可发现血红蛋白下降,红细胞较小,故又称之为小细胞性贫血。

②预防首先应预防孕妇贫血和早产。婴儿从5~6个月起,就要添加含铁质食品,如肝、蛋黄、肉类、绿叶菜等。早防早治消化功能紊乱及感染性疾病。对早产儿及多胎儿要早期给予铁制剂。

③治疗调剂饮食,尤其是增加蛋白质食品和含铁质食品等,均可使婴儿恢复健康。病情较重者,可补充铁剂,常用硫酸亚铁,每日3次,小量开始,逐渐增加,饭后或饭前时顿服。对硫酸亚铁有反应者可用10%枸橼酸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铁或琥珀酸亚铁等。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服维持量1个月左右,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以免铁剂过量中毒。服铁剂的同时,要服适量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引起红细胞成熟过程中代谢障碍所致。体内缺乏这两种维生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中供应较少或肠道内细菌合成不足。

①临床表现患者皮肤苍白、毛发稀黄、颜面稍有浮肿、精神不振、面无表情等。常伴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及严重的舌炎。红细胞数量少而体积大于正常。

②预防提供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性食品特别是内脏)、大豆、菠菜等,并注意防止胃肠道功能紊乱。早产儿体重低于1700克者,在最初3个月中,因肠道吸收不良易缺乏叶酸,宜每日服叶酸25~50微克进行预防。

③治疗肌注维生素B1215微克,每日一次,约7~10天即可见效。叶酸口服,每日3~4次,每次5毫克,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提高疗效。此外,须调剂饮食,多采用富含叶酸及维生素B12的食物,并积极治疗胃肠疾病。

10.婴幼儿骨折

幼儿喜动贪玩,不知避忌危险。加之小儿筋骨未坚,一旦跌仆倒卧,易发生各种骨折。小儿骨折之后,因生长发育较快,所以恰当的对合复位尤其重要,以免愈合后影响功能活动。经过治疗,在骨折愈合期,配合适当的食疗,对于促进骨折的愈合,加强肌肉筋脉的恢复,以及伤愈后的功能锻炼,都可收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骨枣汤

用料动物骨(长骨或脊骨,猪、牛、羊均可)250克、红枣15~20枚,生姜数片。

制法服法将骨头洗净捣碎,与红枣、生姜同置瓦煲内,加水适量。武火烧开,后以文火烧2小时以上。汤成之后调味即成。供午晚餐时饮用,连服5~7天。

功效此膳取之中医以形补形之法。动物骨中含有丰富的钙,髓质中还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有益髓生骨的作用,民间多以此煲汤佐膳。红枣补中益血,本汤有益髓养血,助骨生长的功效。

用于骨折经对位固定治疗的早期阶段,有促进骨折愈合,早日形成骨痂的作用。

注意事项骨头需在凉水时放入,切勿待水烧开时才放入骨头,选用动物骨,以新鲜为佳,冰冻者次之。各类动物骨可根据婴儿体质寒热而选择。一般猪骨性平,牛骨偏温,羊骨性热。

菟丝子粥

用料菟丝子30克、猪瘦肉30克、粳米60克。

制法服法将菟丝子洗净,放入瓦煲内加水适量先煎取药汁;猪瘦肉切丝用精盐味素适量腌好。将粳米与药汁同煎成粥,待粥将成时入猪瘦肉,稍沸即成。

作早餐食用,不拘次数和时日。

功效菟丝子稍温而润,有补肾益精作用,作粥则和胃益肾;猪瘦肉有健脾养血的功效。本粥富于营养,适用于骨折初期,患儿因伤痛而食欲不振服食,既可当餐,又有辅助治疗,促进骨折愈合。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大便溏薄的婴儿不宜食用。

桃仁蛋

用料桃仁5粒、鸡蛋1只。

制法服法将桃仁炒熟退衣,研碎待用;将鸡蛋竖起,在顶端轻敲一小洞,然后将桃仁末装入蛋内,用小竹签搅拌,用面粉封口。用黄泥9蛋,炭火中煨熟(如火煨有困难,用烧开的盐水浸熟亦可)。

每日1只,连食3~5天。

功效桃仁为活血破瘀的常用中药,与蛋同用,不但增加营养,还可减轻桃仁润肠轻泻的作用。用于骨折后,患处淤肿未消,或复位后局部肿痛者。有较好的消肿散瘀功效,又适宜婴儿食用。

注意事项局部无瘀无肿者,不宜食用。忌与油腻之物同时食用。体弱贫血婴儿慎用。

千斤牛筋汤

用料千斤拔50克、牛筋250克、生姜适量、红枣数枚。

制法服法将牛筋剔除白膜,洗净切段,与千斤拔同置锅内,加红枣、生姜,放适量水同煲2~4小时,调味后即成。

作佐餐汤水饮用,以晚餐食用为好。汤渣因婴儿不易消化,可以不食。不拘时日。

功效千斤拔又名牛大力、土黄芪、千里马等,性味甘辛温,有补气血、壮筋骨,舒筋活络,祛风利湿的功效。与牛筋同用,增强其补气血、壮筋骨的作用。

用于骨折复位,骨痂形成后,并开始作功能锻炼的阶段。有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

注意事项有内热婴儿暂不宜饮用,外感发热勿用。牛筋浓煎后汤液胶状物多,有碍脾胃,所以脾虚有湿,胃纳不香的患儿不宜饮用。

寄生猪蹄汤

用料桑寄生50克、猪蹄1只、花生30克。

制法服法将上物洗净后同置锅内,加水适量煲1~2小时,汤好调味即成。

饮汤,隔2~3天1次,可服3~5次。

功效桑寄生味甘苦,性平,有补肝肾、强筋骨、养血通经功效。与猪蹄、花生同用,富有营养成分,香甜可口,有补肝肾,益精血,通经脉的作用。

用于骨折后期,功能锻炼时,或素体虚弱的婴儿发生骨折,或有石膏或夹板固定拆除后食用,能促进功能恢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寄生有多种寄生,以桑树寄生为好。脾胃呆滞者不宜饮用。

10.水肿

皮肤浮肿,皮色鲜泽而薄,按之陷下有坑如糟囊不起,称为“水肿”。其肿或自上而下,亦可自下而上,也有从腹部开始渐及四肢全身。儿科浮肿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营养障碍,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中医对水肿的分类,一般按“阳水”、“阴水”分类,但不论何种类型,在治疗上,都按“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原则进行治疗。一般而言,水肿的发生和治疗,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一般的规律是,初病在肺,久延入脾,穷必及肾。所以治疗水肿有发汗、利尿、逐水以及健脾益气、温肾降浊等法则。但不论何种水肿,均以治疗原发病为主要手段。在治疗过程中,配合适当的食疗药膳,对疾病症状的减轻、水肿的消退、病后的恢复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青鸭羹

用料青头鸭1只,苹果1个,赤小豆250克,食盐、葱适量。

制法服法将鸭宰杀,除毛去内脏,洗净晾干备用。赤小豆洗好后,苹果削皮去核切成小块,同放于鸭腹内,将切口用线缝好。将鸭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炖煮约2~3小时,熟后加食盐少许水肿一般忌盐,加葱即可。

空腹吃鸭、喝汤。

功效鸭肉味甘、咸,性微凉。能补阴益血,清虚热,利水。鸭的品种较多,功效稍异,前人认为:“治水利小便,宜用青头雄鸭。”可资参考。用鸭治水肿利小便,古时及民间已多选用。鸭肉含有蛋白质、脂肪、钙、7、铁和维生素B1、B2、B5等富于营养的成分,所以不但有利水药用,尚能补充营养,实为治食并用的佳品。赤小豆味甘性平,能健脾利湿,散血解毒。为治水肿、脚气的常用药,与鸭同用,相得益彰,加强了利水消肿的功效。苹果能生津止渴,益脾养阴,本膳用之,取其益脾养阴,不致利尿后伤脾胃之阴。本羹可收健脾开胃、利尿消肿的功效。

用于脾虚水肿、小儿营养障碍性水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的水肿者。

注意事项便溏腹泻、外感未清的病孩不宜选用。

银杏全鸭

用料银杏200克、鸭1只、猪油500克。

制法服法银杏即白果,去3,以沸水煮熟,捞出退衣,切去两头少许,除芯,再用沸水稍烫除去苦水,入猪油锅中炸,捞出待用。将鸭宰杀,去头爪内脏,洗净稍晾干,以食盐、胡椒粉、料酒将鸭身内外抹匀,放盆内,加姜、葱、花椒,上笼蒸约1小时,去骨取肉。加入银杏及原汁,再上笼蒸30分钟,至鸭肉熟烂即可。

空腹食鸭肉。

功效鸭的功效如上羹所述。银杏味甘、微苦、涩,性温,有小毒。能温肺益气,定喘止泻。主要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B2及微量矿物质等。本膳滋阴养胃,利水消肿,定喘止咳。

用于骨蒸劳热、咳嗽水肿、小儿肾病、营养不良所致的浮肿。

注意事项白果多食中毒,本膳以食鸭肉为主,白果则可分次啖食,每次不可超过10粒。外感者不宜用。

芡实煮老鸭

用料芡实200克、老鸭1只。

制法服法将老鸭宰杀,去内脏,洗净晾干。芡实洗过除去杂质,将其全部填入鸭腹内,关腹。将整只鸭放入沙锅内,加水,以武火烧开,入葱、姜、料酒,改文火炖煮约2小时,至鸭肉软烂。

吃肉喝汤。

功效老鸭除利水消肿外,更有滋阴强壮作用。芡实味甘,涩,性平,能补脾益胃,涩肠固精,养心安神。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成分。本膳益脾养胃,健脾利水,固肾涩精。

用于脾肾两虚水肿,肿势蔓延,小便不利,面色黄胖无华。

注意事项湿热内蕴,感冒未清不宜选用。

生鱼葛菜汤

用料鲜生鱼1条(约100~150克)、塘葛菜约60克、红枣5枚。

制法服法将生鱼去鳞除内脏,洗净,原条与塘葛菜及红枣加水文火煲2~3小时。

调味喝汤吃菜及鱼。

功效生鱼即乌鱼,味甘、咸,性平,有滋阴利水,托脓生肌的作用。含丰富的蛋白质,有较好的滋补强壮作用。民间多用于手术后调补,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塘葛菜味辛、甘,性微寒,有清热去湿利尿作用。本汤为广东民间常用的食疗方,有滋阴利水,清热去湿作用。

用于小儿慢性肾炎水肿,小便不利者。有增强营养,消除尿蛋白的功效。

注意事项脾虚湿盛,肾虚小便清长者不宜选用。

鲤鱼粥

用料鲤鱼1条,糯米30~60克,葱白、豆豉适量。

制法服法将鲤鱼破肚除内脏,洗净加水煮约1小时,去鱼留汁,入糯米及葱、豆豉煮粥。

晨起作早餐服食

功效鲤鱼味甘,性平,能补脾健胃,通乳汁,利水消肿。《本草纲目》载:“鲤乃阴中之阳,其功长于利小便,故能消肿胀、黄疽、脚气、湿热之病。”含蛋白质、脂肪、胱氨酸、组氨酸、等氨基酸,维生素A、B1、B2、C及钙、7、铁等。与米同煮粥,则增强健脾利水功效。

用于三焦气化失常导致的水肿,如营养不良、慢性肾病、心脏衰竭等引起的水肿。

注意事项鲤鱼胆味苦有毒,勿使污染鱼肉。湿热或风热水肿者不宜选用。

鲫鱼粥

用料鲫鱼1条,粳米60克,橘子皮、胡椒末、酱、葱适量。

制法服法鲫鱼除鳞及内脏,去骨用肉与粳米、橘皮同煮粥,临熟时加入椒末、酱、葱调味。

早晚食用,可作饭餐食。

功效鲫鱼味甘,性微温。能补脾开胃,利水除湿。《医林纂要》说:“鲫鱼性和缓,能行水而不燥。”古时已作入药使用。含蛋白质、脂肪、钙、7、铁及维生素A、B1、B2、B12、B5、等成分。与米同用,可增强其和胃行水作用,加上橘皮行气调中,胡椒暖胃。

用于脾寒不运,肌肤水肿,形瘦肢胀。常见如营养不良性水肿,久病脾胃气血亏虚手足浮肿。

注意事项感冒发热则不宜食用。

薏米防风饮

用料生薏米30克、防风10克。

制法服法将两药加水适量煎水。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效薏米味甘、淡,性微寒,能健脾益胃,利水除湿。药理研究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有促进作用。防风性辛、甘,微温,能解表、祛风湿。主要含挥发油、甘露醇等,其中甘露醇有利尿作用。本饮主要有散风利水渗湿功效。

用于头面部浮肿为主的风水症,见皮肤光亮,按之凹陷而易恢复,小便量少。

注意事项血虚、体弱,阴虚火旺者不宜选用。

赤豆冬瓜炖生鱼

用料鲜生鱼1条(100~150克)、冬瓜500克、赤小豆60克、葱头5个。

制法服法生鱼洗净剖开,除鳞及内脏,冬瓜连皮切块。诸物同用,加水,炖汤。

饮汤吃物,分次服完。

功效赤小豆为健脾利湿的常用品。冬瓜味甘、淡,性微寒,有利尿消肿作用,连皮则效果更佳,现代有用于减肥。生鱼滋阴利水。各物合用,有利水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补脾不留邪,利水不伤正。

用于水肿反复发作,小便不畅。

注意事项头面浮肿为主不宜用。阳气亏虚,脾胃虚寒慎用。

冬瓜皮蚕豆汤

用料冬瓜皮60克、蚕豆50克。

制法服法上两物加清水约3碗,煎取1小碗,去渣。每日饮用,持之以恒。

功效冬瓜皮专于利水消肿。蚕豆味甘、性平,能健脾益胃,利小便、止血。本方有健脾、利湿、消肿的作用。

用于脾虚水肿久治不愈或慢性肾炎水肿。

注意事项对蚕豆过敏者忌用。若吃后一天见发烧、头痛、腹痛、呕吐、皮肤发黄、小便棕红色等,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玉米须饮

用料玉米须1000克、白糖500克。

制法服法将玉米须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滤出药汁;玉米须再煎煮1次。将2次药液混合,文火浓缩至100毫升,加入白糖搅拌,待吸尽药汁,冷却晾干,压粉装瓶备用。

每用6~10克,开水冲服,日服3次。

功效玉米须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味甘,性平,无毒。近代临床验证,有一定的消除尿蛋白作用。依本法做好后,服用方便,便于长期治疗使用。且甘甜易食,尤宜小儿。

用于慢性肾炎水肿、蛋白尿而属于湿热证者。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者不宜选用。

黄芪三皮饮

用料黄芪、冬瓜皮、茯苓皮各30克,生姜皮10克,大枣5枚,白糖适量。

制法服法将上药加水500毫升,文火煎至150毫升。去渣,加白糖。每日1剂,分2~3次服完,疗程不限。

功效黄芪为补气升阳的要药,尚有利水消肿的功效。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利尿抗肾炎的作用,利尿的同时,钠及氯的排泄量可增加15~25%,大量的黄芪,可促进蛋白尿的消退,同时还能使动物的总蛋白、白蛋白增加。冬瓜皮、茯苓皮为淡渗利尿除湿的常用药。生姜皮利水之外,还有散寒祛风的作用。本饮主要为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用于水肿日久,脾虚湿盛,漫肿按之凹陷久不恢复者。

注意事项湿热内蕴、尿短而赤者不宜选用。

二、常见疾病的食疗

1.感冒病症

感冒是常见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小儿脏腑娇嫩,更易患病。由于四季气候不同,病邪性质不同,患儿体质各异,所以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一般常见的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大类,其中还有挟湿、挟暑和体虚,小儿感冒常还有挟食等情况。感冒虽然多易治愈,但由于小儿脏腑未充,每易反复发作,加上又不知节制饮食,也易引起反复。所以除药物治疗外,饮食治疗是不可缺少的。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疗药膳,可根据病情选用。

五神汤

用料荆芥6克、紫苏叶6克、茶叶5克、生姜5克、红糖20克。

制法服法将荆芥、紫苏叶洗净,与茶叶、生姜一并放入沙锅内煎沸约10分钟,取汁去渣,加红糖稍煮至沸即可。

代茶饮用,趁温热服。

功效本方取自《惠直索经验方》,荆芥、紫苏叶均为风寒感冒的常用解表药,茶叶苦甘性凉,有清热利水,化痰消食,清暑止渴,温中和胃之功效。茶叶分有绿茶、花茶、红茶三类,绿茶性凉,红茶性温,花茶居中。所以本汤宜用红茶。生姜辛温散风寒,红糖和胃暖中。本汤有疏风散寒解表的效果。

用于风寒感冒,清涕不止,喷嚏频频,恶风等症者。

注意事项感冒汗多,咽喉红肿,鼻流浊涕,舌苔黄者不宜用。

紫苏粥

用料紫苏叶6克、粳米50克、红糖。

制法服法先将粳米常法煮粥。再用适量水另煎紫苏叶,煮沸1分钟,去渣取汁,调入粥内,加糖适量。

趁热服,服后取微汗出。

功效苏叶辛温,有散寒解表、行气宽中的功效。药理研究紫苏叶能扩张毛细血管,刺激汗腺分泌而发汗,其浸液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主要成分为挥发油、精氨酸等。与粳米同用,有健胃扶正的协同作用。本粥和胃散寒解表。

用于体弱婴儿,偶感风寒易患感冒者。

注意事项风热感冒,体实或咽喉肿痛者不宜服用。

豆腐葱花汤

用料豆腐2块、葱2~4根。

制法服法豆腐清水浸泡半小时,用油锅稍煎,加适量清水,煮至沸后20分钟。将葱切碎,拌入即可。

喝汤吃豆腐,调味佐餐食用。

功效豆腐味甘微寒,能补脾益胃,清热润燥,利小便,解热毒。豆腐营养丰富,有“植物肉”之称。其蛋白质可消化率高,最宜病人佐餐用。葱辛温,有通阳宣痹,发汗解毒的作用。本汤有散寒清热、解肿痛的作用。

用治外感风寒,内有胃热,咽痛0音嘶哑症者。

注意事项体弱感冒,痰多有火者则不宜选用。

萝卜生姜汁

用料鲜萝卜250克、生姜15克。

制法服法将萝卜、生姜洗净,萝卜连皮,生姜刮皮,两者均切碎捣烂,用干净纱布绞汁。

将上汁分次慢慢咽服。

功效萝卜味辛、甘,性凉,具有凉血止血,化痰止咳,利小便解毒的功效。其醇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水浸剂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生姜辛温散寒和胃。本药汁能祛寒疏风,解毒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咽喉肿痛,0哑者尤宜。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不要与人参、地黄、首乌等补药同时服用。

桑叶薄竹饮

用料桑叶5克、菊花5克、薄荷3克、淡竹叶20克、白茅根3克。

制法服法将上药洗净,放入茶6内,用沸开水泡10分钟。

随意代茶饮用,凉服。

功效桑叶、菊花、薄荷为辛凉解表的常用药,有清热解毒,利咽等作用。淡竹叶性味甘微寒,有清热利尿作用,药理研究淡竹叶有解热作用。白茅根亦为清热利尿的常用药。本饮有疏风清热的作用。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身热,咽痛,小便短黄。

注意事项体弱感冒,咽痒流清涕,无热者不宜选用。

双花饮

用料双花即金银花30克、山楂10克、蜂蜜250克。

制法服法将双花、山楂放入锅中加适量水,武火烧开,3分钟后,将药汁倒出,药渣再熬1次,同样收取药液。将2次药汁混合,放入蜂蜜,搅拌后即成。

随时服用。

功效金银花甘寒,为清热解毒的要药,由于其性味清香,清热之中,又有透解宣散作用。药理研究其有较广的抗菌谱,对流感病毒、上呼吸道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山楂是消滞开胃的常用药,蜂蜜润燥解毒。本饮有清热解毒,开胃消滞的作用。

用于婴儿食滞,感冒风热邪毒,咽喉肿痛,轻咳少痰之症。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风寒感冒不宜用。

牛蒡根粥

用料粳米50克、牛蒡根30克。

制法服法先以米煮粥。另用水煎牛蒡根,煮开后5分钟,去渣取汁,调入粥内,加糖调味。

温食、凉食均可。

功效牛蒡子根辛苦寒,作用与牛蒡子近似,具有疏风散热,利咽消肿之功。另外,牛蒡子根内服可增强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通利大便,通经等作用。与粳米煮粥,又有健胃和胃的作用。本粥可起疏风清热,利咽和胃的功效。

用治风热感冒,咽喉疼痛,食欲不振。

注意事项胃寒便溏的婴儿不宜选用。

白菜绿豆饮

用料白菜根数个,绿豆30克。

制法服法先将绿豆煮至半熟。再将白菜根洗净切片,加入绿豆汤中,同煎至绿豆裂开、菜根烂即可。

可加糖调味后饮汤。

功效白菜味甘,性微寒,有益胃生津、清热除烦、利小便、清肠道作用。菜根作用更为显著。主要含维生素B1、B2、C、B6及胡萝卜素、钙、磷、铁等。绿豆味甘性凉,能清热除烦,利小便,解毒。含有蛋白质,主要为球蛋白类,组成中蛋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较少。本汤主要有清热解毒作用。

用于风热感冒,汗出不彻,周身困重,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者。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或素体肺寒、阳虚体质者不宜服食。

绿豆诃子饮

用料绿豆60克、诃子10枝。

制法服法将绿豆、诃子洗净,用沙锅文火熬煮成汤饮。

凉后慢慢咽饮,亦可作夏季饮料。

功效绿豆清热解毒,其性味甘寒,善消暑解毒。诃子性味酸苦,涩平,有敛肺利咽的作用。其含有大量的鞣质,对黏膜溃疡有收敛作用,并对多种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用于夏季感冒咽炎发作,热盛0音嘶哑,伴烦渴,咽干者。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大便溏烂,咽痒流清涕者不宜食用。

荷叶粥

用料鲜荷叶1张、粳米50克。

制法服法常法将米煮粥,煮时将荷叶盖于粥上;或将荷叶洗净切碎,另煎汁,调入粥内,加白糖。吃粥,随意食用。

功效荷叶为清热解暑的良药,与米煮粥,有健胃解暑的功效。

暑天感冒,困倦乏力,头重,不思饮食者,可用此粥代餐。

注意事项此粥平和,一般暑天感冒皆可食用。

荆芥粥

用料荆芥5~10克、薄荷3~5克、淡豆豉5~10克、粳米50~100克。

制法服法先将荆芥、薄荷、淡豆豉煎沸后5分钟不宜久煎,取汁去渣。另将粳米煮粥,待粥熟后,加入药汁,同煮为粥。

用白糖调味后分次服用。

功效荆芥为伤风感冒的常用药,有发汗、祛风、解表的功能,无论风寒、风热均可应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荆芥有解毒退热作用,能旺盛皮肤血行,增强汗腺分泌。薄荷辛凉,为发散风热的解表药,用于身不出汗,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淡豆豉是大豆加工而成,有解表、除烦作用。三药煮粥,对一切感冒之症,均可选用。由于药力和缓,又有粳米扶助正气,尤适用于婴儿感冒。

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身痛,咽喉肿痛,心烦厌食。

注意事项体弱气虚感冒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