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业率领残兵败将逃回扬州,官军向扬州进发。扬州是守不住了,李敬业决定从扬州入海,然后再往外国,凭自己手中的军队在那里占山为王,反客为主,称霸海外。可惜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没有人愿意跟他流窜异帮,没走多远,他就被部将杀了。
扬州叛乱就这样被平息了。
职场圣经语录
扬州平叛是个奇迹。武则天第一次独力运筹帷幄,展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用一个不会打仗的人挂帅,这是一个奇迹,打的是政治牌;用一个不是军旅出身的人去做军师,负责军事指挥,这同样是一个奇迹,打是的军事牌。更重要的是她赢得了这场战争,这是最大的奇迹。正所谓“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而有非常之功。”李敬业几十万大军都被她打下去了,环视天下,还有谁敢与她为敌?此战让武则天更加自信,她坚信没有人能阻挡她迈向皇权的步伐,她要创造历史。
4.卸磨杀驴,维护自身利益
在扬州平叛前,武则天处决了一位大人物——裴炎。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要知道,裴炎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是武则天的得力助手,在他的帮助下,武则天扳倒了太子李贤,废除了中宗李哲,重新垂帘听政。按理说,对于这样一位有功之臣,武则天是不会杀他的。那么裴炎是怎么死的呢?
原来,李敬业在扬州打出匡复李唐的旗号,起兵反武,一下子拉起了几十万人的队伍,声势颇为浩大。怎么办呢?
当时朝廷有三个重量级人物:一个是武则天,一个是皇帝李旦,一个是宰相集团的领军人物裴炎。
裴炎在官场上打拼了几十年,德高望重,处世从容镇定。大敌当前,他作为首席宰相,理应想办法、拿主意,武则天对他寄予了厚望。然而,不知怎的,自从叛军起事后,一向兢兢业业、做事任劳任怨的裴炎却变得漫不经心,前方军情紧急,他却闲庭信步,整天悠哉悠哉,一副慢吞吞的样子,好像这平叛之事跟他毫不相关,他只是一个看客,站在一边看热闹。
武则天感到很纳闷,决定找机会问他一问。
一天,武则天当着所有大臣的面问裴炎:“裴爱卿,叛军势大,来势凶猛,你看朝廷该如何平叛?”
裴炎犹豫了半天,说:“叛军是打着匡扶唐室的旗号而来,如今皇帝已经成年却没有亲政,正好给了他们叛乱的口实,太后若归政于皇帝,叛军就没有继续叛乱的理由了。臣敢断定,这场战争将不战自平。”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朝堂一下子寂静下来。
武则天很镇静,这曾经是她最信任的得力干将呀,怎么会如此露骨地在这个时候逼宫呢?她用鹰眼般锐利的目光扫视着整个朝堂,大臣们一个个呆若木鸡。忽然一个人朗声说道:“裴炎身为顾命大臣,大权在握,若不是心存不轨,怎么会在这个时候逼太后还政于皇帝呢?”此语一出,又是满堂皆惊。武则天循声望去,居然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能凭他的官服判断,他是个八品的监察御史。要是在平时,是轮不到他这个级别的人说话的。不过,此时这番话却是一场及时雨,听了这句话,武则天松了一口气,她立即顺着这句话说道:“没错,裴炎有谋反的嫌疑,先把裴炎给我抓起来,择日审讯定夺!”
势倾天下的裴炎就这样锒铛入狱。
裴炎不是一般人,他是高宗指定给李哲的唯一一位顾命大臣,如今突然被抓起来,朝廷马上就炸了锅。文武大臣很快分成两派,一派支持武则天,说裴炎确实是在造反;一派支持裴炎,说裴炎绝对不可能造反。
支持裴炎的人占多数,领头的还是两个宰相,他们给武则天上书说:“炎社稷元臣,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敢明其不反。”裴炎是朝廷的元老重臣,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全心全意侍奉太后和皇上,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我们敢保证裴炎绝对不会谋反。面对众大臣的求情,武则天给予了很巧妙的回答:“炎反有端,顾卿不知耳!”裴炎早就有谋反的迹象,我这里有确凿的证据,只是你们被他蒙在鼓里,不知道罢了。
但是,支持裴炎的人依旧不依不饶,你说他早就有谋反的迹象,你手中有证据,那就把证据公布出来,让大家心服口服。他们再次上书,口气强硬:“若裴炎为反,则臣等亦反也。”裴炎的为人我们是了解的,我们经常有往来,如果说裴炎有谋反的嫌疑,那我们这些人都有谋反的嫌疑。这话明显有要挟的成分,你要治裴炎的罪,那就连我们也一起治罪吧。面对这样的措词,武则天该怎样回答呢?她说:“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我知道你们跟他往来频繁,但我清楚,裴炎谋反,你们不会谋反。裴炎是裴炎,你们是你们,两码事,不要瞎掺和。
武则天的话说得很委婉,但也不乏威胁的成分:我只是论裴炎一个人的罪,又没有招惹你们,你们何必要惹火烧身?就这样,很多人听出了武则天话中的火药味,抽身而退。
裴炎被关进监牢后不久,正在北方抗击突厥的大将军程务挺也写信给武则天,为裴炎鸣冤。要知道,当初武则天废掉李哲时,程务挺是立下了大功的。不过,他根本想不到,这封信给他带来了多大的后果。
公元684年秋,扬州战事正急,裴炎被冠以谋反的罪名,押赴刑场问斩。
裴炎死后,朝廷派人抄了他的家,他家一贫如洗,只有少许存粮,没有多余钱财。很多大臣和百姓都说,裴炎至少是一个清廉的宰相。
武则天为什么要杀裴炎呢?裴炎真的有谋反的企图吗?
裴炎谋反是不可能的。他已经位极人臣,成了宰相集团的领头狼,武则天又那么信任他,他为什么要谋反?况且,谋反不像聊天吹牛那么简单,要有军队,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旦失利,那是株连九族的罪。裴炎手中没有军队,已经位极人臣,犯不着冒那么大的风险。如果说叛军中的重要头目薛仲璋是他的亲外甥,可以作为他谋反的证据的话,那就更经不起推敲。如果说裴炎真想跟李敬业勾结的话,他就不会派自己的亲外甥去,这等于告诉天下人“此地无银三百两”,一下子把人们怀疑的眼光都吸引过来。就算他认为别人不可信,只能派自己的外甥去,现在战争已经打起来了,他应该积极组织力量平叛,避免让武则天怀疑自己,然后再便宜行事,和李敬业里应外合。但事实上,裴炎做得恰恰相反,他并没有积极组织力量去平叛,这说明他心无杂念,并没有谋反的意思。
既然如此,武则天为什么还是要杀他呢?很简单,他和武则天的矛盾升级了,武则天忍无可忍。
在废除太子李贤,废掉皇帝李哲的问题上,两个人的意见是一致的,因为李贤和李哲都是个刺头,不拿下他们,武则天的皇帝梦就会落空,而裴炎的权臣也做不成。改立相王李旦后,武则天把这个新皇帝软禁起来,两人的关系就慢慢变了。
两个人的矛盾源于两个人的政治目标不一样:武则天想当皇帝,裴炎想当权臣。立李旦,是因为李旦好控制,武则天可以继续垂帘听政,逐渐向皇权靠拢。而裴炎则认为立李旦,一旦李旦亲政后,自己可以凭着拥立之功,继续组阁操纵朝政,毕竟李旦比李贤和李哲好控制。然而,李旦亲政,裴炎组阁,势必要把武则天晾在一边,这是武则天绝对不能接受的。于是,两人的矛盾迅速公开化、白热化。
武则天追尊自己的祖先,又建武氏七庙,其他大臣都没有意见,但裴炎说话了。裴炎说这不符古礼,太后应该收回成命。当年汉朝的吕后就是因为这样做,为吕氏家庭埋下了祸根。言下之意,如果你一定要坚持这样做的话,你也会像吕后一样呀,为武氏家族招致不幸。这一番话惹得武则天是非常不高兴。
扬州叛乱刚爆发,有大臣建议,说扬州叛乱打出了匡复李唐的旗号,李唐宗室肯定很兴奋,要是他们跟叛军勾结,里应外合,局势就危险了,不如先把他们杀了。武则天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说可以考虑,可是裴炎又出面反对,他说宗室的人又没有谋反,怎么可能无罪而诛呢?武则天很不高兴。就这样,两人的矛盾渐渐激化。加上裴炎对积极平叛无动于衷,公然借着叛军的势头来逼宫,让她还政于李旦,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她对裴炎动了杀机。
杀掉裴炎后,武则天又把矛头指向了那些为他鸣冤叫屈的大臣,将他们一个个赶出朝廷,贬到地方。有些人被贬到地方很快死去,有些人在地方呆了一辈子,再也没有回到朝廷。从此,朝臣一个个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对武则天说个“不”字。
文官集团给搞定了,武则天又开始收拾武将,因为武将中也有支持裴炎的。当然,武则天没有立即下手,是因为武将手里有兵,对付他们必须慎之又慎,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平叛。扬州叛乱平定后,武则天决定对武将动手了。她派出一匹快马,让使者飞奔唐朝和突厥交战的最前线,将程务挺斩杀于军中。程务挺是御林将军,之前因为有他的支持,武则天顺利废黜了中宗李哲。如今他身为主将抗击突厥,作战非常勇敢,是唐朝北部边疆的一颗擎天大柱,只因为裴炎下狱后,他曾经给武则天写了一封信,替裴炎鸣冤叫屈,武则天就判了他的死刑,罪名同样是谋反。
好啦,裴炎和程务挺一文一武,罪名都是谋反,是两条大鱼,现在已经伏法了,其他的虾兵蟹将就好办了,该收网了。
于是,武则天对朝中大臣又进行了一番梳理,凡是她看不顺眼的大臣,都一个个拉扯进来,是文官就说他们勾结裴炎,是武将就说他属程务挺一伙,就这样,所有对她统治不利的人都被清洗了,武则天终于彻底控制了朝廷。
职场圣经语录
684年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她废掉了李哲,软禁了李旦,诛杀了裴炎、程务挺,平定了李敬业叛乱,把一切反对自己的人清理出朝廷。朝廷和谐了,满朝上下都是恭维和附和的声音,而这和谐的局面来之不易,它是用暴力和血腥换来的。在这一系列的胜利中,武则天的自信达到了顶峰,她认为,男人们能干的事,她一样能干,甚至比男人们干得更好。她开始向至高无上的皇权发起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