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武则天的职场晋升管理学
3128600000021

第21章 皇太后充当摄政王(2)

薛仲璋是个野心家,很想干一番大事,早就对武则天独断专行、践踏李唐王朝的法律心存不满,听说魏思温等人正在商量一件大事,立刻心知肚明,心潮澎湃,决定加入造反集团。

接到魏思温书信的第二天,薛仲璋就向朝廷上书,说自己想去扬州巡查。去外地巡查是监察御史的分内之事,而薛仲璋又是宰相裴炎的外甥,裴炎当时是宰相集团里的领头人,深得武则天倚重,权倾朝野。薛仲璋巡查扬州,也是支持他这个当舅舅的工作,因此,奏章递上去后,很快就被批准了。

半个月之后,薛仲璋大摇大摆地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现在扬州城。

刚到扬州,薛仲璋就把扬州的地方大员抓了起来,理由是涉嫌谋反,暂且收监羁押,等待审判发落。

扬州城没有了地方官,于是李敬业粉墨登场,自称是扬州新任地方官。扬州衙门里的那些官僚对他的身份提出了质疑,但薛仲璋很快打消了他们的疑虑:“李敬业大人是英国公的嫡孙,太后亲自命令他接任扬州都督,本官早已得到太后懿旨,此次奉命巡查扬州,为的就是这件事。”

是呀,名震海内的英国公、皇太后、奉命巡查的监察御史,一番有机组合后,就成了无可质疑的理由,李敬业堂而皇之地上任扬州都督。

上任的第一天,李敬业来到扬州地方监狱,对所有囚犯训话,谎称自己奉旨讨伐当地的反贼,要囚犯们将功赎罪。囚犯们一听朝廷让他们改过自新,一个个欢呼雀跃。他给囚犯和监狱的看守们发放了武器,组建了一支临时军队,迅速占领了扬州各关键位置。

控制了扬州城,李敬业决定打出旗号造反。

但造反需要理由,找个什么理由呢?轮到大才子骆宾王表演了。他大笔一挥,很快草拟了一篇千古檄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后人称之为“讨武曌檄”)。檄文的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列举武则天的三大罪状:以太宗才人的身份诱惑高宗,使高宗背上乱伦的骂名,同时残害王皇后,杀姊屠兄,弒君鸩母,杀害了自己的哥哥、姐姐,谋害了高宗,毒杀了自己的母亲;包藏祸心,窥窃神器,想当皇帝,取李唐天下而代之。

第二部分歌颂自己的领袖和军队。说义军领袖李敬业是李唐的旧臣,名将英国公之后,他领导的这支军队是威武之师,仁义之师,战无不胜之师,所谓“暗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第三部分号召天下人加人反武匡唐的大军中来。正告朝廷文武官吏要认清形势,匡复李唐,共享富贵;若是执迷不悟,首鼠两端,必将是死路一条。

檄文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作结,结语悲愤,很能引起天下人对李唐王朝的留恋,发出共鸣。

这是一篇振奋人心的战斗檄文,檄文发出之后,人们四处传抄背诵,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确实出现了应者云集的局面。

军队有了,造反的借口有了,响应的人也多了,开始动手吧。可是往哪里动手呢?在讨论进军路线时,李敬业义军内部发生了分歧,出现了两派完全不同的意见:魏思温主张北上,沿着运河直捣洛阳,此举可彰显队伍的正义性,大家一看就明白,军队是去勤王、匡复李唐的,大家会理直气壮跟我们干,而且兵贵神速,现在直捣洛阳,可使武则天措手不及,义军胜算的把握大。但是,薛仲璋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说咱们不应北上,而应南下,占领金陵,金陵有王气,而且有长江天堑作为屏障,进可攻,退可守。

客观地说,魏思温设计的进军路线要高明得多,一是体现了造反的正义性,正如骆宾王在檄文里所说的“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堂堂正正,正义之师,威武之师,可以理直气壮地号令天下;二是,武则天此时并不知道扬州城造反,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一举直捣洛阳是很有可能的,何况当时武则天就在洛阳。即使不能活捉武则天,只要攻下洛阳,兵锋就可直指潼关,威逼长安,和长安城里的反武派里应外合,拿下长安,不怕武则天不退位。

而薛仲璋的主意一看就是书生之见,馊主意。金陵有王气,你就去占领金陵,这就不是反武匡唐,而是自立山头,代替李唐了,这显然违背了讨武檄文的精神,让天下人产生上当受骗的感受,如此一来,谁还会继续支持你?其二,依靠长江天堑作为屏障,明显是不思进取的行为,你不打到长安洛阳去,武则天会自己垮台吗?

这一攻一守,用意和分歧都很明显。遗憾的是面对两种方案,李敬业选择了薛仲璋的,挥师南下。作为名将之后,唐代数一数二的军事家李勣的孙子,李敬业此举玷污了李勣的英名,李勣若是地下有知,恐怕会气得活过来。因为这个错误的选择,就决定了此次造反肯定以失败告终。

不管怎么说,造反初期,李敬业的声势还是很大的,很快就拉起了几十万人马。

骆宾王的檄文很快传到了洛阳,武则天看到了檄文抄本,见此文写得大气磅礴,文采斐然,尤其是那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大气磅礴之语,不禁拍案叫绝。

面对惴惴不安的大臣们,武则天镇定自若,放下檄文,漫不经心地说:“此人才华横溢,抱负不凡,这样的奇才居然没有被推荐到朝廷,这是宰相的过失啊!”

听到此话,宰相裴炎如芒刺在背,这不仅是他没有尽到宰相责任、遗漏贤才的问题,还因为叛军的重要头目薛仲璋是他的亲外甥,而且这个外甥去扬州还是他亲自批准的,对于这次谋反,恐怕他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武则天临危不乱的气度慑服了群臣,他们很快稳定了情绪,决定和武则天一起共渡难关,坚信朝廷一定有能力平定叛乱。大家各司其职,分头准备。

几天之内,三十万大军就在运河边集结了。有了军队,还要有统帅,派谁挂帅呢?武则天选择了李孝逸。李孝逸是何许人也?她是唐高宗的堂叔,在宗室之中的辈分和威望都很高。选择这么一个人做平叛大军的统帅,则体现了武则天卓越的政治智商。你李敬业不是说我要篡夺李唐王朝的天下,你们是来匡复李唐王室的吗?你看现在李唐王朝的长辈站出来对你说“不”了,还亲自率军讨伐你,你要打武则天,也就是打李唐,我武则天就是李唐王朝的主心骨。这样一来,政治上和舆论上的劣势就变成了优势。

但是一个问题出来了,李孝逸这个人不会打仗。把几十万军队交给一个不会打仗的人去带,这不是驱羊人狼群吗?不过,这个问题难不住武则天,因为,李孝逸只是她手中的一块招牌,她压根儿就没有指望靠李孝逸去打仗,她给李孝逸派了一个帮手,也就是军师,这个人就是魏元忠。这是个胆量超群、鬼点子特别多的人。

有意思的是,两边的军师都姓魏,没意思的是李敬业那边的魏思温做不了主,一个很有创意的战略方案活生生地被李敬业否定了,而魏元忠却是官军这边的实际决策人物。此消彼长,魏元忠的能量就占了上峰了。

此时,李敬业兵锋正盛,刚一交手,李孝逸就连遭败绩,被打得一点儿自信也没有。

军队一败,李孝逸想到了后退。可是,此时能后退吗?一旦后退,就意味着兵败如山倒,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这时,魏兀忠就找他谈话,直言不讳地问道:“大帅并非军旅出身,你知道太后为何要命你领军平叛吗?”李孝逸说不知道。

魏兀忠说:因为大帅在大唐宗室中的辈分和声望很高,有号召力,由你挂帅能让众军团结一致。况且早就有人诬蔑你和叛军私下有往来,但太后不相信,如果你因为遇到挫折就退兵,那是不是让太后也认为你跟叛军有往来呢?到时恐怕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一番话把李孝逸吓得彻骨生寒,冷汗直冒,连忙问道:“先生有何良策?请不吝赐教。”

魏元忠说:“李敬业的叛军人数虽多,但都是些乌合之众,只要我军军心稳定,利用好战术,把握好战机,要讨平叛军不是一件难事。”

李孝逸说:“敬闻先生高见!”

魏元忠说:“李敬业的叛军分为几部分,其中尤以李敬猷所属部众力量弱小,况且李敬猷是赌徒出身,不会打仗,打他比较容易攻。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大帅可集中兵力攻破李敬猷一部。叛军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这种军队心理素质不稳,赢了一仗,他们就认为自己是天兵天将,越打越勇,越打越疯;若是输了一仗,他们立马就会失去自信。只要我们一举攻破李敬猷,必然会对其他叛军产生震慑作用,使其军心涣散,那时我军就可以趁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平叛。”

李孝逸心悦诚服,击节赞叹:“这真是个好主意。”

于是,李孝逸挥师一举攻破李敬猷大营,此战确实对叛军产生了震慑作用。

很快,双方的主力部队碰面了。李孝逸和李敬业又面对面交手了,李敬业到底不是李敬猷,虽不如他爷爷厉害,也勉强算是一个将才。双方一交战,朝廷的军队又被打败了。李孝逸又犯愁了,怎么办呢?

魏元忠又出主意了,他说:“现在冬天了,西北风刮得正劲,李敬业大军临河布阵,河边的芦苇十分茂密,这个季节枯萎了,这正是火攻的好时机,咱们不用打,一把火就能烧掉他几十万大军。”

李孝逸接受了魏元忠的建议。

那一天,天气严寒,高邮阿溪河两岸芦苇若雪,西北风呼晡而来,枯萎的芦苇秆被刮得哗哗直响。李孝逸军和李敬业军隔河摆开阵势,李孝逸军在西北岸,李敬业军在东南岸,李孝逸接受魏元忠的建议顺风放火,火借风势迅速蔓延,一片火海,李敬业大军在慌乱中溃不成军,李孝逸挥师发起攻击,叛军被斩首七千人,烧死和淹死者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