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飙
佛禅的智慧,常常能使我们凡俗之人的心灵佛眼顿开,在霍然之间明白了生命或生活的真谛。
曾经有一个叫东方忆明的人,对他来说人生仿佛就是一场灾难,他总是整天愁绪满腹,抱怨连天,读书时抱怨自己未遇好老师,愁自己未来的前途;做了官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仕途暗淡;结了婚看到自己的妻子容貌美丽,又愁她会红杏出墙,怕自己被人耻笑;有了孩子,又抱怨他不用功读书,难成大器……由于他总是心事重重,愁思如涌,三十来岁之人的目光里竟充满六十岁人的沧桑,脸上挂着半百之人才有的褶皱。他感到人生充满如此之多的烦愁和不幸,还不如出家为僧,远离世俗红尘,落个心地干净。
于是,他来到河北赵州的观音院,向寺中住持从谂痛陈了自己的心病之后,请求从谂收他为徒。在观音院的东边和西边各有一个很大的湖泊,相距有数里远,被称作金湖和银湖。从谂禅师找来一只木桶对他说:“收你为徒可以,你首先要做好一件事,就是先把金湖的水提到银湖里,一年后看看湖水有什么变化,然后,告诉我你的心得。”
按照从谂禅师的话,他每天把金湖的水提向银湖,这样从早到晚的提水生活,很是辛苦。因为是禅师的吩咐,东方忆明觉得这必是修行的一部分,便很忠实地完成着任务。一年后,他看到两湖的水并没有什么变化。就把这一结果告诉了从谂,从谂只是点了点头,便又对他说:“那么,从今天起,你把银湖里的水提向金湖,一年后,再看看两湖里的水有什么变化,然后,告诉我你的心得。”
这天,忆明发现木桶漏了,就对从谂说:“师傅,木桶漏了,换个新的吧。”从谂说:“不用换了,你就用这个漏桶提水就是了。”结果,当他把水从银湖提到金湖的时候,水只剩下不到一半,由于水漏掉了,提着自然也就轻松了。一年后,他发现自己一年的努力,并没有给两湖的水带来什么变化。他把自己的这一发现又一次告诉了从谂。从谂禅师依然只是点了点头,并对他说:“那你继续把金湖里的水提到银湖里,回来时再把银湖里的水带到金湖里,一年后看有没有什么变化。”
忆明又遵从了从谂禅师的话,可这时,他发现木桶已经漏得完全不能用了,提一桶水走到半路就漏光了,轻松是轻松了,可是,他总觉得这样做功课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又找到从谂禅师要求换桶,从谂索性把桶底一脚跺掉说:“你就用这个无底的木桶提水吧,最后看看两湖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忆明接过从谂禅师手里的无底木桶哭笑不得,还想说什么,从谂却很坚决地示意他:
去吧,什么都不要说了……
忆明提着无底的桶,来到湖边,可哪里还能提到水呢?他干脆每天就在湖边晒晒太阳、钓钓鱼、游游泳,到湖边的山林里溜达溜达,每天过得逍遥自在。
有一天,他站在湖滨,望着湖光山色,突然,心中一动,恍然大悟:世事如湖,愁思如桶,终日提着这只盛满愁绪怨情之水的木桶,除了劳神费心之外,能给湖水带来什么变化呢?抛掉了这只木桶生活反而让人轻松快乐,湖中美景,目不暇接,何必要将湖中之水提来提去,自讨苦吃呢?于是,他口占一绝:
金湖波连连,银湖连连波,
桶漏愁根断,心如一梦觉。
东方忆明便去见从谂禅师,告诉了他自己的想法。从谂笑了,说:“抛掉了愁思之桶,你就得到了快乐之泉。你依此悟生活,必将终生快乐无比,生命里充满青春的朝气。回去吧,能快乐而又顺其自然地接受自己所不可为之事,也算你已在这三年里开了佛眼。依此修行下去,你作为一个佛禅中的俗家弟子,必将修成正果。你人事未了,还不是专门从事佛事的时候。快回去吧。”
于是,忆明又回到家中。从此以后,他不管做什么事都乐呵呵的,走到哪里就把笑声带到哪里。人到了六七十岁的时候,还像三十来岁的小伙子一样,身体健壮,面容光洁红润,两眼炯炯有神。据说他活了一百多岁。这期间,他曾作过许多绝妙的诗歌,有些在民间广为传播,因为他也无心成就什么大名,只是自得其乐,所以,诗的作者他总是写上“佚名”两个字,实质上是“忆明”也。
东方忆明的故事使我们看到:一个人在探索生活和人生真谛的过程中,可能要走很长很长的路,最后才突然发现,如果心灵是一只愁绪之桶,那么一生的岁月都会让我们的脚步感到沉重无比;如果心灵成了一泓快乐之泉,那么生活和人生就是一首美妙的歌,一支让人陶醉的乐曲,生命就是一次享受人间之美的盛宴,你可以自己烹出最可口的菜肴,也可以品尝他人的创造……佛谒中有一名句:“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每个人心中都有明月一轮,照彻你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角落落,月明则天地生辉,月暗则一片灰色;一个人是活得洒洒脱脱,还是活得悲悲凄凄,不是都在你的一念之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