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智红
世界上只有金钱可以储蓄,储蓄金钱的地方是银行。难道“道德”也能够像储蓄金钱一样,进行储蓄吗?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共青团湖南省株洲市委、株洲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办的株洲市青少年“道德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已于日前正式开门“营业”。株洲市网上青少年“道德银行”也同时开张。
这家特殊“银行”的经营理念是:“志愿服务,奉献爱心,道德积累,拥有真情”。青少年道德银行的本质是志愿服务时间储蓄,是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核心,在注册志愿者的基础上,导入银行运作理念,以社会弱势群体和公益项目以及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服务者为服务对象,以协会制度的形式规范和保障志愿服务者有权获得志愿服务的回报。
青少年“道德银行”的成立,使青年志愿者行动长期化有了新的载体。为广大志愿者提供了一个社会了解和承认的“平台”,一个累进激励机制,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加入志愿者的服务行列,避免了“雷锋叔叔无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现象。
根据《株洲市青少年道德银行条例》,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3000个小时,将由道德银行核发“志愿服务终身受益卡”,可在自身遇到困难或年老时,获得不限时数的经常性回报服务。目前,株洲市青少年道德银行已先后在株洲师院、田心社区等地设立了13家“分行”,拥有“储户”二千多名。
十分讲究和遵从人类传统美德的日本人,其实早就想到了“道德储蓄”这个方案并已付诸实践。早在二零零三年以前,日本就有一个广受人们称道和欢迎的、名为“爱心银行”的民间组织。这个组织刚刚成立之时,仅有会员一百多人,它的性质类似于我们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现如今,这个民间组织已经迅速发展壮大到了上千万人,会员几乎遍及整个日本本土。
参加这个组织的全都是些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年轻人。他们自觉自愿地参加到“爱心银行”这个慈善组织中来,而“银行”的主要职能就是将所有参加“爱心银行”的“储户”组织起来,然后根据他们不同的技能,指派他们用自己的爱心,自己的技能,去尽力帮助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一切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而又迫切需要别人帮助的人。例如,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料理家务,帮助那些公务缠身的职业女性照看孩子,帮助那些卧病在床的孤寡老人做义务护理……
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则随时都可以到“爱心银行”去申请和办理“贷款”。不过,这种“贷款”并不是直接的货币,而是义务的服务和帮助。你可以从银行里“贷”取每天服务的时间、服务的内容以及其他需要银行提供帮助的特殊服务项目。而银行则会根据“储户”所储蓄的义务服务时间、技能、特长,对口地将“储户”介绍给“贷款”的客户。
对于“储户”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技能以及服务质量,银行会将它很好地记录在“储蓄卡”上,并作为“储户”的“账户”,明明白白地存储起来。等到“储户”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服务的时候,再逐一“支取”给“储户”。尤其是等到“储户”年老力衰,迫切需要别人帮助之时,爱心银行就会为他支取“本息”,让小一辈的年轻人,来帮助他幸福地安度晚年。
参加“爱心银行”的条件非常严格,首先是你得要有一颗爱心,一颗美丽而善良的爱心。然后是你必须能够做到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把别人的困难当做你今后的困难。把帮助别人当做是在帮助自己,是在帮助自己的亲人。
记得印度哲学大师奥修曾经说过:“当你的爱不只是对别人的欲望,当你的爱不仅仅只是一种需要,当你的爱是一种分享,当你的爱不再只是一个乞丐的爱,而是一个皇帝的爱,当你的爱不是在乞求回报而只是准备给予——给予是为了纯粹给予的快乐 ,那么,你就将是这个世界上最高尚也最幸福的人。”其实,无论是株洲的“道德银行”还是日本的“爱心银行”,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社会储蓄爱心,给道德开个户头”。那么,我们为何仅仅只局限于某一机构、某一组织开展“储蓄”?我们为何不把整个社会都当成一个“储蓄”
道德、“存取”爱心的大银行呢?要知道,每一个人对这个社会所履行的道德义务,所付出的关爱之心,这个社会也同样会一丝不苟地将它们一笔一笔“存储”
起来。你“储蓄”的越多,你的“户头”也就越多。你付出的越多,你的“本息”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