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当一棵小草有了梦想
3086600000013

第13章 给心灵注入资本(4)

上面三个有关“花瓶打碎了”的小故事,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家庭。面对一只被打碎的花瓶和一个撒谎耍小聪明的孩子,三个妈妈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第一个小故事里,是一位法国妈妈,她没发火,没动怒,只用四块巧克力,就让孩子明白了诚实做人的道理。那四块巧克力,看似是奖励,实则是一种严厉的教诲。相信会让那个孩子铭记一生一世。第二个小插曲发生在俄国。那个打碎了花瓶的小男孩叫列宁,后来的伟大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在发现孩子撒谎做错事之后,列宁妈妈没有动怒,更没有当场拆穿孩子的谎言,却用和风细雨般的仁爱与耐心,吹开了孩子心头那朵诚信的花蕾。第三位妈妈,相信我们一定不会陌生,在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中国妈妈会选择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举起鸡毛掸子的时候,她并没意识到,那一刻,碎了的不只是一只美丽的花瓶,还有一颗童稚的心。

天下父母一般心,相信每一位母亲都是怀着百分百的爱去对待自己的孩子的,可仅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爱,更需要智慧。

因何而爱

朋友L举家迁居国外,几年后再次归来,身上已是洋气十足,一举手一投足都带着一股浓郁的西方味道。

春节前夕,两家人在一起小聚。席间,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在一起叽叽喳喳玩得高兴,我们大人也东扯西聊,话题却始终绕不开孩子的成长与教育。L说,她去美国之前就一直听说那里的教育理念与我们中国有很大不同,却没想到会有那么大的差距的。那件小事,在那位大卫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也许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小个案,她可能都没有放在心上。可在朋友L那里,却是刻骨铭心。原原本本把L的故事搬到这里来,是因为我相信,这段小故事对我们绝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们来说,可能都是极生动有意义的一课:

美国大多数的中小学,也像我们内地一样,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家长老师见面会。只与我们这里的家长会不同,他们学校是单独安排老师与家长见面的。每位家长与老师有三十分钟的单独会面。那时,我们刚去不久,女儿还在读小学五年级。她的成绩却是顶呱呱的,几乎门门功课都是优。坐在大卫老师的办公桌对面,我心里是一种说不出的惬意与放松。孩子的成绩无可挑剔,做家长的脸上也有光彩。这应该是我们国内众家长们最普遍的心态。大卫老师在翻看女儿的成绩册,脸上的表情风云变幻,她时而点头微笑,时而凝神静思,时而又轻轻地摇头叹息。那份满含赞赏的微笑我能理解,那声声叹息倒让我有些糊涂了。

“Mary(孩子的英文名字)是一个很优秀很能干的孩子,你们看,她的成绩单上全是A,我替她高兴。”大卫老师站起来,把手上的成绩册指给我看,看着那一连串的大红A,我的骄傲终是有点掩饰不住地挂在了脸上,“嗯,我们也打算回头好好奖励她一番呢。”大卫老师听完我的话,却把话锋一偏,说出几句我无论如何也意想不到的话来。“不不,请收回你的奖励。我现在有一点担心,这样子下去会对她的成长不利。我为她的优秀担心!”

“为她的优秀担心?”

“是的。你看,她的成绩单上全是A,连一个B都没有。我是担心,随着功课的不断加深,她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等有一天,她的成绩单上出现了B甚至是更差的C,到那时,孩子是否能承受得了。做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和家长的心愿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孩子的身心都能健康地成长。这么说,不知您是否能理解。”正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卫老师的一番话一下子唤醒了沾沾自喜的我。“我这么打算,以后要有意增加一下她的学习和考试难度,让她的试卷上出现几次B或者C,再慢慢观察孩子的反应。我知道你们中国家长一向很重视孩子的分数,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如果说之前大卫老师说的为孩子的优秀而担心只是让我吃惊的话,接下来她的那番计划给我的就不仅仅是吃惊,而是满满的感动了。拳拳师者心,她想的做的比我们都更周到更妥贴啊。

L的故事到此打住,我们几个也陷入一片沉思。

是的,我们向来只会为孩子的优秀而骄傲,何曾为她的优秀担心过?然,大卫老师给出的理由却让我们心悦诚服:“我为她的优秀担心,不仅仅是担心她的受挫能力,我还担心孩子不明白,大家喜欢她,爱她,与她成绩单上的成绩没有任何关系。大家喜欢她,是因为她的勤奋,善良,热情,正直,因为她的好品德。”

很朴实无华的语言,很简单的道理,可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恰恰也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最易忽略的问题。

谁来揭穿那些盗版的青春

母亲原本是一个爱美的人,在大多数农村女人还不兴化妆的年代里就用起雪花膏穿农村人很少穿的半高跟黑皮鞋,母亲出门总是把裤线烫得笔直,头发梳得一丝不乱。

母亲爱美的天性是从父亲去世的那一年被彻底摧毁的。那一年,他十四岁,弟弟还是被母亲搂在怀里不谙世事的小孩儿。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母亲把他们兄弟两个扔在家里就走了。穿着一身脏旧的衣服,背着一只大大的塑料蛇皮袋,开始在异乡的大街小巷间忙碌穿梭。

母亲成了收废品的。母亲用卖废品的钱在支撑着那个已经没有父亲的家。

为了母亲那个卑微的身份——收荒人,他跟自己斗争了九年。九年里,他不敢让衣衫破旧的母亲出现在自己同学朋友面前,却又常常在无人的静夜里为远方的母亲担忧牵挂;每次填表,在母亲的职业一栏里他总是犹豫不决,最终只草草写上“打工”二字;他曾怨恨自己的出身,也曾埋怨母亲的无能,可他还是梦想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母亲和家人的生活现状。

他读了大学,大学四年里他比班上任何一个同学都更用功吃苦。原本想着自己努力读完大学后就能在城市里谋一份好差事的他,在数次被用人单位拒绝之后只得在一家私营的影楼里留下来。每个月一千五百块钱,除去吃饭房租水电,基本剩不下什么了。窘迫无奈的日子里,他才猛然想起母亲。母亲在离他几百里之外的另一个城市收废品。九年了。把他和弟弟养大,供他们读书,供一家人吃饭……他不知道母亲是如何做到的。某天上网,他在不经意间就点开了那个网站,网站正在进行《中国人的一天》的照片征集活动。他的心头蓦地一软——他想把母亲的一天拍下来,不为名利,只为弥补这些年来自己对母亲的误解与歉意。

他走进母亲租住的小屋,用自己手里的傻瓜相机一点点记录下母亲的一天,然后将那些照片发到网上。

2010年7月,在某网站一个名为《中国人的一天》的摄影活动中,一组名为《俺娘收废品》的照片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迅速蹿红,几天的时间里,那些照片被不断地复制转载,点击量一路飙升到几十万。照片的拍摄者,是23岁的江苏农村大学毕业生冯英龙,而他不过用一架廉价的傻瓜相机,真实记录了自己拾荒母亲的一天。

“俺娘从我初二时就开始一个人来江都收荒。屈指一数到现在已经有九个年头了。”

“娘经常对我说:‘我一个人在外边,感冒时都没人帮我买药。你和你弟弟放假的时候,如果没事就多来我这里玩玩。”

“九年了,娘的黑发已慢慢变白,额头上也布满皱纹,娘老了。”

“俺娘租来的房子,一个月才45块钱,还包水电费。”

“早晨不到7点,俺娘就起来做饭。”

“一只废弃的油漆洞,是俺娘的米缸。”

“邻居们都知道,闻到开火飘出的香味,那一定是儿子回来了。”

“九年了,俺娘的三轮车只换过一次。”

……

一间低矮狭小的房子,一辆锈迹斑斑的破旧三轮车,车上一堆堆积如山的废品,屋子里一点最简单的生活必备用品,一位未老先衰却在儿子的镜头前笑得极是开心幸福的母亲,再加上儿子一句句满透着苏北乡土气的语言注解,那些,就是冯英龙照片里所有的元素——简陋,平凡,朴实,却直抵人心。

冯英龙和拾荒母亲于化玲迅速在网上蹿红,大概是他们母子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的事情。在网上,母亲于化玲入选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人物,那组照片还被一个公益组织编辑成短片,在一些大城市的地铁里循环播放;越来越多的媒体也开始走近那对仍旧生活在贫困之中的母子,关注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一切,是那样的让人始料不及。包括,他们带给网友们的铺天盖地的感动。

其实,那位收废品的母亲,只不过时下城乡间千千万万个贫穷父母亲的缩影。他们穿梭在城市乡间,大街小巷,习惯了穿破旧的衣服,习惯了被人瞧不起,他们在乎的只是能赚到足够的钱,让自己的孩子不再像他们一样受苦。可那样一组照片却像一剂调料包,被猛然抛进了我们这只时代的大火锅里,咸酸苦辣,五味杂陈。人们为照片中那位平凡又伟大的母亲感动,更为镜头外那双多情的眼睛而感动。在这个炫富已成常态的时代,在这个几乎人人都想逃离贫穷都以与贫穷为伍而耻的时代,冯英龙以一个农村“穷二代”的坦荡和勇气,给这个浮躁的现实社会竖起了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面前,很多人被惊醒,因为他们会想起远方父母的白发和自己的寒窗岁月,很多人被刺痛,因为他们不知道在自己纸醉金迷的人生之外还会有如此清苦的人生,更多的人是被感动,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如此熟悉又如此沉默的伟大母亲,他们更看到了一个敢于直面贫穷对母亲满怀深情的儿子。

“我爸是李刚”一个“官二代”的骄傲宣言曾经让这个社会为之震惊为之沸腾。

“我才不想回家种地当一辈子农村人,我死也要死在城里。”他们是一群80后90后的农家孩子,对城市有着比父辈们更高的奢望却再没有父辈们当初的任劳任怨。那样的决绝让他们成了既融不进城市也回不了乡村的“边缘人”。

这不是这一代中的某一个人,当然也不是这一代中所有的人。可这样的人,在这一代人中却不鲜见。其实,无论是生活在温柔富贵乡,还是生活在穷乡僻壤,无一例外,这些正值青春年少的人,都是在父母亲人的爱里成长起来,他们的青春底版上,留下的应该是朝向太阳的感恩色彩。可有多少青春却在不经意间被扭曲,变形,他们,成了让人担忧叹息的一代。

所以,“穷二代”冯英龙的“炫穷”才有如此轰炸人的神经的力量吧。有人在网上这样评价:“冯英龙撕开了很多80、90后虚荣的面具,揭穿了那些由‘官二代’和‘富二代’引领的盗版青春……”而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揭穿又能持续多久,那样的盗版青春,何时不再?

人生不会被注定

十五年前,我们几个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带着些许的渴盼,也带着淡淡的失望。一所不入流的大专,我们将在那里共同度过两年时光。

入学第一天,在小小的305寝室里,几个人谈起已经过去的高考,几乎每一个人的语气中都充斥着淡淡的忧伤。同是天涯沦落人,原本的高考志愿里,那个学校是我有一搭无一搭随手填上去的。以我平时的成绩,那所学校根本不在我的眼里。可世事难料,那年的高考考场上,我发挥得一塌糊涂。她们的境况,也不比我好多少。

两年,很短暂,似乎还没来得及从高考备战的紧张中回味过来,就毕业了。

除了手里握着的那纸文秘大专毕业证书,我们再也没有其他。学历,经历,经验,名校光环……人潮涌动的人才市场上,与那些趾高气扬的名校毕业生相比,我们握着那纸薄薄的证书,怯生生如不敢见人的小耗子,面对用人单位严苛的条件,几乎没有勇气将自己推荐出去。

同室四人,每个人的第一站都不如意。

老大去了一家保险公司,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磨破了嘴皮子拉业务。老二去了当地一家街道办事处,天天处理着街坊邻居间那些鸡零狗碎的事。老三,干脆就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在南京几家电脑城里打工。我还稍好些,好歹找了一家事业单位——县农科所。说好听点那里是搞种子的推广开发,说难听点,就是扛着锄头镢头种地的主儿。回头看看我们毕业证上赫然写着的专业名称——现代文秘与公关,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与当初的专业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305四成员再度聚首,已是十五年后的今天。都已是绿树成荫子满枝,也都有了各自忙碌的事业。五一三天假,还是推开所有的应酬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当年的青涩已消退殆尽,当年的亲切却一如当年。见面,大呼小叫着拥在一起。眼角渐起的皱纹,渐渐发福的身体,我们从对方的身上脸上,看到了岁月的痕迹。十五年,岁月在各自的生活里留下了什么?

“最初去那里干时,没有任何经验,又不像那些老员工一样积攒下一定的人脉。我是从零开始的……”老大絮叨着她做保险业务的经历,听得我心里直发酸。我在想,换我是她,我能面对人家一次又一次冷脸的拒绝甚至是恶言相向么?我可以背着包,在夏天的烈日冬天的寒风中去敲开一家又一家客户的门么?要知道,读书时候,我们的老大是宿舍里脸皮儿最薄的一个,平时跟人说句话都要脸红。“没办法,总要生活下去。家里父母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只能靠自己闯。”她真的闯出来了。从毕业到如今,她用十五年的时间,在保险行业做得风生水起。现在的她,已是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经理,她再不必到处上门看人脸色,她手上的老客户足够她把业务做得很好。

老二改行做了会计。当初读大学时,因为理科成绩不好,才会选择那个算不上专业的文秘专业。毕业后,发现那一专业真的没有多大用处。写写记记,在办公室处理下电话文件,不需要专业的文秘专业毕业生。所以,老二自动改行,在毕业后的那几年里,她报考了武汉某大学的财会函授班,每年要在那两座城市之间来回奔波几次,直到函授毕业,直到她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单位上的财会事务。

老三的经历最为曲折艰难,她竟然在几年的时间里考下了注册会计师。最初毕业,在偌大的南京城里打工,拿着可怜的薪水,租窄小的房子,也领受着别人的风言冷语,就连一向待她不薄的男友也开始对她产生了怀疑,那样子下去,他们如何在那个城市里扎根?老三发起狠来很吓人,她决定要为自己选择一个专业,做她永久的事业。她选了注册会计师。选择那个行业的动机,说起来很好笑。因为它只需要考五门。后来,老三才知道,为了那五门功课,她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大学里连高数都没学过的她,要面对那一纸密密麻麻的公式数字,她直发晕。没有老师,那些课程根本看不懂。没关系,她买了远程教学的软件放到MP3里,来来回回,上下班的公交车上,她耳朵里塞着耳塞,一遍听不懂听两遍,两遍听不懂听三遍,直到她把那里面老师讲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记在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