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3013900000023

第23章 权变(8)

申子说:“君王就像是一个人的身体,臣子就像是一个人的手,君王设置根本,臣子操持日常事务。为人君,要考察臣子的行为是否和名分相符。名分就像是设置在天地间的一张大网,又像是圣明之人的信符。展开天地大网,用圣人的信符核对验证,世间万物都无法逃脱。”喜欢运动的就让他运动,喜欢安静的就让他安静,事物的名分都各有归属,那么,万事万物各就其位,事有归属,各种事物就会发展稳定。所以,治国有道的君王,利用他们本该守护的名分来纠正他们不符合名分的行为,根据事情的本性来决定施行的方法。从前,尧治理天下,是靠的名分,因为名分正,所以天下大治;夏桀治理天下,也是靠的名分,因为他的名分不正所以导致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很重视名分正还是不正。

李斯在向秦王上书《谏逐客令》中说:“韩子说‘慈母有败子,而管教严格的家庭出不来好争斗的人’,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家法严厉的人家必定对出格的行为严加惩治。所以,商鞅的法律中惩罚随意在道路上丢垃圾的人。丢弃垃圾,本是很小的罪过,却受到刑罚的严惩。轻罪尚且如此严厉惩治,更何况是重罪呢?所以,没有人敢反抗法律。而现在的统治者不以思考怎样使人们不敢犯法为要务,却仿效慈母出败子的做法,这是太不明察圣人治国言论了。”这些是商鞅、申子、韩子的法家治国思想。

原文

由是观之,故知治天下者,有王霸焉,有黄老焉,有孔墨焉,有申商焉,此其所以异也。虽经纬殊制①,救弊不同,然康济群生,皆有以矣。今议者或引长代之法,诘救弊之言;或引帝王之风,讥霸者之政,不论时变,而务以饰说。故是非之论,纷然作矣。言伪而辩,顺非而泽②,此罪人也。故君子禁之。

注释

①经纬:指不同的治国之道。②泽:光泽。

译文

根据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治理天下的方法,有霸王之术,有黄老理论,有孔子、墨子的学说,有申子、商鞅策略,这些都是他们不同的治国方法。这些不同的治国观点虽然经纬不同,拯救的弊端不同,然而,在匡济百姓的作用方面,都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今天有的人用已经实行时间很长久的统治策略攻击补救时弊的言论;有的引用帝王的统治方法来讥笑霸王的政治,不考虑时代变迁,而以粉饰自己的学说为第一要务。所以对统治的是非之论,纷然而起。把荒谬的学说辩论得头头是道,附应错误的观点,仿佛也能自圆其说。凡此种种都是历史的罪人啊!所以君子要禁止这种行为。

小结:时代在改变,治理的方法也要随之变化。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组织,其内部都存在着变动,因此,领导者或管理者都必须根据时势的变化,选择管理方式,遵循适变原则,取得与时俱进的效果。

正论第十六

春秋战国,六艺并存,教化民众;诸子百家,思想争鸣,辩说治国之道。修身齐家,革除时弊,都要因时因地制宜。客观看待各家学说,去糟粕,取精华,古为今用。

原文

孔子曰:“六艺于理一也①。《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导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故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也;洁净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也。自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②。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散乱矣。

注释

①理:治理。②乖:不同,差异。

译文

孔子说:“六艺有助于治理国家。《礼》可以节制人的行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志,《书》可以指导人做事,《诗》用来表情达意,《易》让人懂得变幻的道理,《春秋》用来明辨道义。”所以说,到了一个国家,很容易觉察出这个国家是怎样教化百姓的。如果这里百姓为人纯朴敦厚,这是《诗》教的结果;百姓通明事理,有远见卓识,这是《书》教育的结果;心怀广阔,平易善良,这是《乐》教育的结果;心志纯洁,见识精微,这是《易》教育的结果;恭敬俭朴,谦逊庄重,这是《礼》教育的结果;善于言辞,言简意赅,是《春秋》教育的结果。因此,过分强调《诗》教,人则愚笨;过分强调《书》教,则多诬陷之言;过分强调《乐》教,人变得骄奢淫逸;过分强调《易》教,民众则狡猾邪恶;过分强调《礼》教,会失之烦琐;失去《春秋》的教导,朝野秩序紊乱。如果为人温柔敦厚而不愚鲁,这是深研《诗》的结果;知晓事理,目光远大而不诬陷别人,是深研《乐》的结果;心怀广阔,平易善良而不骄奢,是深研《乐》的结果;心志纯洁,见识精微而不狡猾,是深研《易》的结果;恭敬俭朴,谦逊庄重而不烦琐,是深研《礼》的结果;善于言辞,言简意赅而不为乱,是深研《春秋》的结果。自从孔子去世后,他的深邃精妙的言论就灭绝了,孔子的七十位弟子去世后,人们对孔子微妙言论中蕴含的深远意义就产生了分歧。战国时,形势纵横交错,造成各种学说真伪纷争的局面,诸子百家的学说各执一词,纷杂散乱。

原文

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此其最高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僻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此僻儒之患也。

道家者,盖出于史官,历纪成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术也①。合于尧之克让,《易》之谦谦,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乐,兼弃仁义,独任清虚,何以为治?此道家之弊也。

阴阳家者,盖出于羲和之官②,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此阴阳之弊也。

法家者,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亡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贼至亲,伤恩薄厚,此法家之弊也。

名家者,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析乱而已,此名家之弊也。

墨家者,盖出于清庙之官,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示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此墨家之弊也。

纵横家者,盖出于行人之官③。孔子曰:“使乎,使乎!”言当权事制宜,受命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④。此纵横之弊也。

杂家者,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理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此杂家之弊也。

农家者,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勤耕桑,以足衣食,孔子曰:“所重人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则欲君臣之并耕,悖上下之序,农家之弊也。

注释

①南面者:朝殿大都做北朝南,而南面者就是指的君王。②羲和之官:指远古时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③行人之官:指远古时出使外交的官员。④上诈谖(xuān):崇尚欺诈。谖,欺诈。

译文

“儒家”,源自主管教化的司徒之官,辅佐君王理顺阴阳四时的变化,掌管教化百姓事务。儒家的信徒在偏读六部经典,着重仁义道德品质的修养的同时,师法尧舜,效法文王、武王,尊孔子为宗师,这是儒家的高明之处。然而迷惑的人偏持一端,没有掌握儒家思想的精髓,不守正统的人又随时代的变迁贬低或发扬儒学,从而远离了儒家之道的根本,也有用儒家学说哗众取宠独树一帜的。这都是浅陋的儒士所带来的祸患。

“道家”,源自史官,他们历纪古代成败事迹的经验教训,所以精晓执政的要点和根本,提倡清静无为,善守本性,坚持卑下柔弱,为的是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他们把这一原则作为君临天下、治国安邦的根本大法。道家的精神与尧的克己谦让、《周易》的谦恭十分吻合,这是道家的长处。等到后世放浪形骸的狂士模仿道家的做法,却舍弃了礼乐制度的束缚,同时抛弃了仁义的原则,仅仅坚守清虚无为,就怎么能治理天下好天下呢?这是道家的弊端。

“阴阳家”,源自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吏。他们尊重上天,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勤勉地通告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四时节令。这是阴阳家的长处。到后来法古不化的人,则受制于诸多忌讳,只注意继承阴阳卜卦、神鬼仙道之类的术数,抛弃人事而信奉鬼神,这是阴阳家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