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3013900000024

第24章 权变(9)

“法家”,源自管理刑法的官员。他们恪守信用,赏罚分明,用此辅佐礼制来治理天下,这是法家的长处。到了后来,苛刻歹毒的继承人实行法治之后,就不讲礼乐道德教化,抛开仁爱,专用刑法了,而且为了达到大治,一味迷信刑法,甚至于残害亲人,把厚恩变为薄情,这是法家的弊端。

“名家”,源自掌管礼仪的官员。古人身份地位不同,遵循的礼仪也不一致。孔子说:“一定要做到行为和相应的名分相符啊!”主张名实相符是名家的长处。到后来吹毛求疵的人利用它来治理天下,把名实任意割裂,搞得乱七八糟,这就是名家的弊端。

“墨家”,源自掌管宗庙之官。他们住的是柞木椽子搭的茅草屋,以节俭为贵;赡养老人,以兼爱为荣;用射箭的方法选拔勇士,提倡尊重人才;宗庙祭祀,崇信鬼神;顺应四时的变化行事,因此不相信天命;用孝敬来昭告天下,所以崇尚行为统一,这些都是墨家的长处。后来的愚人实施墨家的主张,只看俭约的好处,于是否定礼制,只知推崇兼爱,而不分别亲近与疏远,这是墨家的弊端。

“纵横家”,源自接待宾客、出使外交一类的官员。孔子说:“使者啊,使者啊!这是一份难当的差事啊。”意思是说应当因事制宜,权衡处理,因为在接受使命时,不可能也无法教给你全部外交辞令,这是纵横家的长处。后来心术不正的人搞外交,崇尚欺诈,不讲信用,这是纵横家的弊病。

“杂家”,源自议事之官。杂家兼纳儒家和墨家思想,融合名家和法家的主张,他们明白治理国家,实现太平盛世,必须融会贯通诸子百家的学说,这是杂家的长处。后来学识浅陋的人搞起杂家来,就恣意放纵,务求广博,没有中心,使人抓不住要点,这是杂家的弊病。

“农家”,源自主管农业的官员。他们种植农作物,勉励耕种和养蚕,以达到人民丰衣足食的目的。孔子说:“重视人民和粮食。”这是农家的长处。后来见识浅薄的人,主张让国王和大臣也去耕种,这就违反了君臣上下的关系,这是农家的弊病。

原文

文子曰:“圣人之从事也。所由异路而同归。秦、楚、燕、魏之歌,异转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①,异声而皆哀。夫歌者,乐之微也。哭者,哀之效也。愔愔于中而应于外②,故在所以感之矣。”论曰:范晔称:“百家之言政者,尚矣。大略归乎宁固根柢,革易时弊也。而遭运无恒,意见偏杂,故是非之论,纷纷相乖。尝试论之:夫世非胥庭,人乖饮③,理迹万肇,情故萌生。虽周物之智,不能研其权变;山川之奥,未足况其纡险。则应俗适事,难以常条。何以言之?若夫元圣御代,则大同极轨,施舍之道,宜无殊典。而损益异运,文朴递行,用明居晦,回穴于曩时;兴戈陈俎④,参考于上世。及至戴黄屋,服衣,丰薄不齐,而致治则一。亦有宥公族,黥国仇。宽躁已隔,而防非必同。此其分波而共源,百虑而一致者也。若乃偏情矫用,则枉直必过。故葛屦履霜,弊由崇俭;楚楚衣服,戒在穷奢;疏禁厚下,以尾大陵弱;敛威峻法,以苛薄分崩。斯曹魏之刺,所以明乎国风;周秦末轨,所以彰于微灭。故用舍之端,兴败资焉。是以繁简惟时,宽猛相济。刑书镌鼎,事有可详;三章在令,取贵能约。太叔致猛政之褒,国子流遗爱之涕,宣孟改冬日之和,平阳循画一之法,斯实弛张之宏致,庶可以征其统乎?”

注释

①九夷八狄:这里泛指少数民族。②愔(yīn)愔:安静和悦的样子。③(kuò)饮:像幼鸟一样饮食。④兴戈陈俎:兴兵打仗,陈列祭祀器具将和。俎,祭祀时用的礼器。

译文

文子说:“圣人做事,虽然方法和途径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秦、楚、燕、魏四国的歌曲,虽曲调不同但都表达了欢乐之情;各少数民族的哭声,哭声不同却都是悲伤的体现。因此说,歌声是快乐的表现;哭泣是悲伤的结果。内心愉悦闲适,外表就必然要流露出来。凡有流露,就会使其他人也受到感染而一起快乐。”

范晔说:“诸子百家关于政治的学说,是很崇高的啊!其要点是从根本上巩固政治制度,革除弊端,顺从时代的变化。然而国家命运和政治形势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导致各种意见偏颇庞杂,所以对任何事情的是非评论,都会议论纷纷,彼此矛盾。试作评论: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远古的赫胥氏、大庭氏的那个远古时代了,人们不再是像幼鸟待哺而食那样没有主动争取的意思了,人们的欲望也不是易于满足的时代了。世界上的道理千头万绪,人们干奇百怪的欲望和情感也在不断地萌发。即便有应付一切事物的智慧,也不可能去穷尽这世道人心的变迁,就是高山大川的险峻幽深,也无法用之比喻人心之难测。那么,顺应时代和世事之推移变化,就不能用常规的办法解决了,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假如由大圣人来治理天下,那么所要达到的天下大同和最高典范,以及为普天下的老百姓谋幸福的政策措施,其政治制度也不应该有什么不同,然而法规、制度的增补或废除或交替使用,文明和朴素的交替施行,或者是发扬光大,或者是保守传统,也只能在过去的范围内转来转去。兴兵打仗与和平交往,也只是与上一代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就是坐在帝王的宝座上,摆出皇帝的仪仗,穿上天子的服装,虽然厚薄华美不同,但把国家治理好的宗旨却是均等的。或者有时为了政治的需要,给达官贵人平反昭雪,对乱臣贼党施以刑罚,虽然宽松的程度有分别,但是防犯为非作歹的目的必然是相同的。这就是说,不同时代的政治制度,形式虽然迥异,本质却是相同曲;思维方式虽然参差不齐,但目标却是相同的。假如故意矫情用事,就会出现矫枉过正的弊端,例如,穿着凉鞋过冬,就犯了过分俭朴的毛病;天天都要衣冠楚楚,就应当反对穷奢极欲;禁令不严,对下属过于宽容,就容易出现尾大不掉、欺凌弱小的情况;权力过于集中,刑法过于严峻,又容易导致分崩离析的局面。在曹魏时期,文人写诗撰文,极尽讽刺之能事,就可以明白那个时期的国家风气;周王朝末期和秦朝末年的政治衰亡,在许多细小的事情上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所以采用或是舍弃什么样的制度,实在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兴盛还是衰败的先决条件啊!因此,政治法规繁琐还是简约,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决定,宽松的政策与刚猛的政策要相互补充。刑书铸刻在鼎上,固然详细,然而约法三章,其可贵之处就在于简明有效。郑大夫太叔因为使用了强硬的政治思想来改变国家的衰败局面,结果王室的皇子皇孙只有忧伤的眼泪了。春秋时晋国的赵盾一上台就改变他父亲赵衰平和的政策,而平阳侯曹参代萧何为相后,却一仍其旧,对萧何当相国时的法令一字不动。这些都是弛张宽猛之政治的极端例子,难道可以强求它们都一致吗?”

原文

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悉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说。贵清净者,以席上为腐议①;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②。或推前王之风,可行于当年;有引救弊之规,宜流于长世。稽之笃论,将为蔽矣。由此言之,故知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不失其时,其道光明。非至精者,孰能通于变哉?

注释

①席上:指儒家。②柱下:指道家。因老子曾经任过周朝柱下史,所以有此称。

译文

以上诸子百家的学说,论述的都是当世政治的功过得失,都已经有人认真详细地作了研究。然而人们往往不善于做全面的分析,只注重于某一种学说。尊崇清净无为学说的道家,视好发宏大论断的儒家之说为陈腐之议;拘泥名实学说的人,认为老子的道家学说荒谬不实。有的人推重前王之风,认为当今依然可以实行;有的人征引曾起过有补救时弊作用的方法,认为应当流传于后世。其实如果认真考核,这些学说各有弊端。由此说来,所谓的“有法”与“无法”,应当根据时代的不同成就相应的政治制度,时代结束了,适用于那个时代的政策制度也就该停用了,适合实行的时候就实行,行动不错过时机,则前途一片光明,不是绝顶聪明智慧的人,谁能通晓因时而变的方法呢?

小结:纵览数千年历史,政权更迭,战事频繁,思想交锋,历史经验发人深思且值得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分析和解决问题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灵活运用,达到最佳效果。

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个朝代都是由盛到衰,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规律。原因主要在于:开疆辟土、求生存图发展的开朝君主,都懂得广纳人才,施行仁政,精心治理,使天下安定,社会和谐,百姓安居,国力昌盛。而继承江山的他们的子孙后代们,却体会不到先辈们励精图治的艰辛,会逐渐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忠奸不分,好坏难辨,骄奢淫逸,荒废朝政,最终成为人神共愤的历史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