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学点领导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3012200000007

第7章 素质决定事业的成败——每天学点领导者的素质修炼(2)

“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他想复古,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蒋介石又评价起毛泽东的词来,眼睛死盯着陈布雷,似乎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这个嘛,倒是有。”陈布雷顺着蒋介石的心思小心地答道。

“那好,你赶紧组织一批人,写文章,以评论毛泽东词的名义,批判毛泽东的‘帝王思想’,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毛泽东来重庆不是来和谈的,而是为称帝而来的。”蒋介石总不甘心毛泽东因这首词占尽风头,企图反过来用这首词攻击毛泽东。

蒋介石一声令下,御用文人们忙碌起来,官方控制的报纸纷纷登出文章,含沙射影地攻击毛泽东。

毛泽东见了重庆报纸大大小小的攻击辱骂文章,笑着对周恩来说:“看来称王称霸的还是蒋介石啊!不然,我的一首小词,怎么就触怒了他,引得他万炮齐发呢?他不就是怕中国共产党参政,打破他的一党专制的统治么?”

事实上,毛泽东的伟大决不仅仅在于他在政治、军事、战略和行政乃至道德上的伟大,而是同时在知识和艺术或者文学和历史乃至哲学等方面超凡卓绝。可见,文化素质无时不在影响和决定着领导的成败得失,也预示着领导命运与事业的未来。领导之间的对比和较量,深层次地取决于各自文化素质之间的较量。

领导必备的五种学习态度:

学习能力的提高直接受一个领导者对学习重要程度认识的影响,要提高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的态度。

1.对现有知识的态度

也就是所谓的“归零学习”。新世纪的企业经营者每天都应心态归零,即永远从零开始,对周边环境的变化要有足够的敏感度,然后铆足劲,见缝插针地学习,为迎接明天的挑战多做准备,切不可迷恋于眼前的成功。

2.对“外行”知识的态度

一个人知识越多,其聪明、智慧、才干就越有增长。培根曾说过:“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浪漫,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门门精通”往往是“门门不通”,尤其是作为领导者,要学会选择,在某些领域要学会做“外行”。

“外行”是说经营者对于具体部门的业务和技术等不需要过多掌握,因为经营者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而任何一门知识,尤其是有关技术知识,要想做到融会贯通,要求付出辛勤的汗水,这样,经营者成为全才的机会成本就会变得很大。但为了有利于和下级的交流和对其进行指导,领导者还要懂一些具体业务的“皮毛”,做一个“外行人眼里的内行,内行人眼里的外行”。

3.追根究底的态度

领导者在日常充电的过程,除了要有平和的心态外,还需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现代企业领导者每天必须不断检视和自省,除了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浮躁、自满情绪和心态外,还应仔细研究问题,深入思考,这样才有利于思维的创新,从而做到对新知识、新理念的深入把握和灵活运用。

4.走出去的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能力的表现之一便是善于发现学习的对象,能从不同地方找到自己欠缺的东西,扬长补短。因而仅仅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视野得不到开阔,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井底之蛙”,从而“夜郎自大”,最终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能力。只有走出去,不断面对新的事物和不同的观念看法,才能找到差距,产生学习的要求,发现学习的目标。

走出去,可以起到开阔领导者的视野,丰富领导者思路的作用,让他们见所不能见,闻所未曾闻。

走出去,可以是走出企业,走进学校,去系统学习所需的知识,也可以是走进其他成功的企业,去观摩别人的经营思路、领导机制;甚至还可以走出企业,走出国门,把国外的先进经验拿回来,“洋为中用”。

未来的人们将不会由于拿到中学或大学文凭就停止接受教育,而是终身接受教育。领导者必须采纳“要么发展,要么死亡”这句箴言,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否则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落伍。

5.对整个组织学习的态度

未来对学习的要求,绝不仅仅是对领导者个人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组织成员学习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领导者不仅关注个人学习的情况,更要关心整个企业的学习情况,改变组织结构,使之扁平化、开放化,创造学习的氛围,这一切都是一个有学习能力的领导者应该做和必须做的。只有整个组织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进步,才能使领导者有一个施展新知识、新能力和新观念的平台。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领导者不仅要具备全新的知识,其知识结构也不同于传统的领导者,应该呈一个“厂”字结构,其中“一”代表领导者横向的可迁移性的知识,说明领导者知识的广博性。“丿”代表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纵向专业知识,说明领导者知识的深刻性。一个内行的领导者如果拥有了更为广泛的横向知识,那将是如虎添翼,其事业也将再上层楼。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敢于直面恐惧

著名的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说过,恐惧是对危险的自然厌恶,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和无法放弃的组成部分。恐惧是很多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征兆。与它类似的灰心和抑郁不仅渗透到医疗诊断活动中,还涉及到社会、职业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每个人不知什么时候就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碰到。从长远来看,有意识地与自身的恐惧和抑郁作斗争才是彻底战胜疾病、战胜生活的惟一选择,特别是面对长期的、日益加重的痛苦时尤显突出。

直面恐惧,勇敢地面对危险更是作为领导的一种基本素质。“不让恐惧左右自己”,是美国著名将领巴顿用以激励自己的格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顿将军在北非、地中海和欧洲战场上屡建奇功,威震敌胆,被誉为“血胆将军”。

一个将领,要统帅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必须具有勇冠三军的胆量。巴顿青少年时期就雄心勃勃,心存大志,并努力锻炼自己的胆量,克服恐惧心理,发誓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勇猛无畏的人。

巴顿小时候发现自己虽然勇敢,但在危险面前并非毫无顾虑。于是他决定锻炼胆量和勇气,改变自己,努力去克服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心理,并时刻以“不让恐惧左右自己”自勉。

在西点军校学习期间,他有意锻炼自己的勇气。在骑术练习和比赛中,他总是挑最难越过的障碍和最高的跨栏。在西点最后一年里,有几次狙击训练,他突然站起来把头伸进火线区之内,要试试自己的胆量。为此他受到父亲的责备,而巴顿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只是想看看我会多么害怕,我想锻炼自己,使自己不胆怯。”

巴顿的锻炼,使他的性格变得异常刚毅果断,这种性格自始至终贯穿其整个的军事生涯。

巴顿在作战中,总结出两条座右铭,那就是:“果断,果断,永远果断”和“攻击,攻击,再攻击”在进攻德军并取得胜利的布列塔尼战役中,他的这种指挥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布列塔尼战役中,身为集团军司令的巴顿,命令第8军冒着两翼和后方暴露挨打的危险,向2英里外德军防守的布雷斯特进攻。这使得那些参谋们顿生忧愁,认为这是铤而走险的做法。但巴顿却认为,战机稍纵即逝,目前德空军已被逐出诺曼底地区,德军大部分装甲部队也被牵制于其他战场无法脱身,故正面之敌实不堪一击,因而要果断进攻,而不能畏缩不前。

巴顿正是这样,抓住战机,果断地指挥部队快速挺进攻击,使德军措手不及,从而把德军赶出了布列塔尼半岛的内陆,取得了此次进攻战役的胜利。

巴顿的勇猛果断,使他赢得了“血胆将军”的称号,并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赫赫战功而被授予四星上将。巴顿终于在“不让恐惧左右自己”这一格言的激励下,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每一位领导人都需要冒险。风险愈高,领导人的情绪愈接近恐惧。要训练自己在重要关头能够处理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练习克服恐惧。

企业领袖都非常重视抱负,但除非他们学会如何处理更强有力的情绪——恐惧和愤怒,否则很可能受制于抱负,而不能有效发挥这个特性。

正确面对压力

压力是与不健康相联系的一种精神状态,同时也是干劲十足的企业领导们的一种地位象征。

压力,就像美丽,部分在于目睹者的意识。压力,是一把双刃剑。

减轻压力的明显方法是在源头就把紧张性刺激消除掉,而有的人却一直追寻紧张性刺激来减轻压力。

据说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对以色列发动了一连串的导弹袭击。这些袭击导致许多以色列平民死亡。但其中大多数人并不是死于导弹的任何直接的对身体的伤害,他们死于与轰炸有关的压力——恐惧、焦虑和紧张情绪引发的心脏疾病。他们因精神压力而死。

据说海湾战争结束后,以色列科学家分析了官方的死亡统计数字,发现了有意义的结果。在伊拉克首次发动导弹袭击的那一天,以色列平民的死亡率异常大幅上升。

在1991年1月18日的凌晨,伊拉克用飞毛腿导弹向以色列的城市发动了首轮袭击。就人身伤亡而言,伊拉克的武器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在首轮袭击中没有因身体受伤而导致的死亡,仅有两人在随后的16天里因打过来的飞毛腿导弹爆炸导致身体直接受伤而死亡。然而在首轮袭击的当天,以色列的死亡率猛增58%。当天共死亡147人,比按以前基数预计的正常死亡数字多54人,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增加太多,即使出现随机变动的话,幅度也不应那么大。

这种事端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是压力。从传媒报道的数字来看,压力似乎已成为现代生活的祸患。压力是人们谈话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干劲十足的企业主管们的一种地位象征。

对一个人有很大压力的情形可能对另一个人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任何后果,有时甚至有积极的影响。人们对有害情况的先前的经历将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身体在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形时所作出的反应。

经历改变感知的力量在斯蒂芬·克莱恩的小说《红色英勇勋章》中得到了阐述。它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联邦军队一名年轻新兵和他初次作战经验的故事。

亨利·弗莱明渴望荣誉,并不顾母亲的反对加入了联邦军队。在他参加的第一次战斗的准备期间,亨利考虑到自己可能会因太害怕而不能作战的可能性,但是他排除了这个念头。他一生中都在梦想着战斗,而现在是他享受它的机会了。在一系列错误的警报之后,亨利最终经历了真正的活生生的惨烈战况。他周围的士兵或阵亡或受伤,这与他希望的敌人伤亡、我军大胜的梦想正好相反。正当他庆幸战斗结束时,敌人再一次发动进攻。这对亨利·弗莱明来说压力太大了。他扔掉了枪,像兔子似地无耻地逃跑了。

他的脸上充满着恐惧。他逃离了战斗,他的害怕就更加剧烈了。

在恐惧和迷惑中,亨利在战场边上的一座森林里盲目地走着。他试图询问另一个联邦军队的逃兵,但是这个吓坏了的人神经质地用枪对他猛击,把他打晕在地。恢复知觉后,亨利重新到前线加入了他的部队。他的战友错误地认为他头上的伤口是与敌军作战造成的。他的精神则为他们对他的态度所鼓舞。

不久,亨利重新陷入激烈的战斗中。然而这一次,他变了一个人。他已经遭遇了战争的恐怖并幸存了下来,这个经历改变了他。现在,与因恐慌而逃走相反,他像一只猎豹一样英勇作战。

当掌旗军士被击倒后,亨利抓过旗帜并吹起冲锋号。他因英勇而受到了表彰,当他第二次离开战地时,亨利思索着他经历的深刻变化:他曾经差点就光荣牺牲,当他经历了鲜血和愤怒的痛苦后,他的灵魂发生了变化。他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憧憬着宁静生活的前景,就好像弥漫的战火已不存在。伤疤像鲜花一样消退……他摆脱了战争的恐惧,可怕的噩梦已成往事。

另外,对参加越战的美国士兵的研究发现,一些军人的压力激素水平在激烈的战斗中比不在战场时要低。在经过高度训练的并有很强组织凝聚力的精英部队中更是如此。在军事医学中,部队离“第一线”越近,他们越不可能抱怨生病。(当然重伤和死亡是另一回事。)忧心忡忡的后勤人员实际上会比海上突击队感觉更糟。

压力的一个普遍被忽视的特点是它的传染性。除了自己遭受压力外,我们还能通过行为和态度把它加诸别人身上。

那么,压力不仅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某件事情,也不仅是我们被动地承受着的一种力量,它是我们对环境如何评价和反应的产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是——或者能够是——积极的参与者。具有实际意义的是,通过改变我们看待世界、对付挑战或评价自己处理能力的方式,我们已能够改变自己对压力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