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6岁育儿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3004500000076

第76章 情感和社会性(2)

(1)容许孩子有探索的机会。穿衣服、吃饭、走路应是三四岁孩子能自己处理的,但父母常因孩子做得不够好而一手包办了。这样虽然省时又省事,但也容易养成孩子依赖的习惯,而且会带给孩子很大的挫折感。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别急着替孩子把事情做好,要给孩子机会,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领悟可行的方法。挫折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情绪,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才能积累经验,重拾信心,即使日后面对社会变迁,也能自在生活。过度保护下的孩子,反而可能会缺乏韧性及生活应变能力。

(2)容许孩子有探索的空间。孩子是天生的冒险家,对于自己的冒险行为,孩子往往感到很得意,但父母却觉得很危险,很恐惧,进而阻止孩子的冒险行为。断然阻止或恐吓孩子的自发性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怯于主动行事,因为他感受到的周遭环境充满危机,更严重的是孩子会失去对环境的好奇及信心。有些父母过于保护孩子,是因为自己有恐惧的经验,于是禁止孩子做这做那,事实上那样的恐惧是父母自身的恐惧。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是该小心翼翼,但也要以弹性的尺度容许孩子有探索的空间。做父母的往往过低估计了自己孩子的能力,以为他们哪经得起这么大的痛苦、挫折。其实孩子的潜力是惊人的,只要你给他机会,他会在荆棘丛生的荒园里开辟出一片天空。

(3)容许孩子有选择的权利。如果我们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孩子的一举一动,便会不允许孩子做这做那,这样一方面抑制了孩子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迫使孩子接受成人的概念与标准。久而久之,孩子丧失了自主选择、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人的决定就是孩子的选择。即使他长大以后,也要由别人来决定他的一切,这样的孩子是永远不会独立的。

(4)容许孩子有失败的经验。在孩子尝试独立的过程中,必定会碰到挫折、失败。这时候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支持。给他一些鼓励与认可,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克服的办法,鼓励孩子再去尝试。这样孩子即使无法解决问题,但心灵上的阴影可以减轻些,以后再遇到不如意的情况也能忍受。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3~6岁的孩子一旦踏进幼儿园,就是走进了一个小社会,就需要具备初步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要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开始。

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比较基本的自理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吃饭的自理。当孩子能够用调羹吃饭时,就可以改用筷子了。开始他只能用筷子扒拉着饭入口,渐渐就学会用筷子夹菜,到4岁时就会自己挑戳了。

(2)穿、脱衣服的自理。对于近3岁的孩子可以开始穿衣训练,先让他学穿无扣的衣服,然后学习解结扣子。为了使学习穿衣有趣而易学,家长不妨陪孩子一起玩穿外套的游戏,这里介绍一套口诀,在游戏中家长可以一边念口诀给孩子听,一边陪孩子练习:第一步,穿衣很简单,外套先放平。右领靠着我,袖子放两边。第二步,左手入左袖,右手入右袖。第三步,双手向上举,头儿微向前。往后翻筋斗,拉好即完成。除此之外,孩子在4岁时可以要求他自己学会穿好衣裤鞋袜,5岁前后学会结活扣,6岁时会解开结死了的鞋带。

(3)个人卫生的自理。小孩子是很喜欢洗手的,家长针对这个特性可以教孩子自己洗手,刚开始时,训练孩子自己用流水冲手,并用毛巾揩干,逐步发展到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自己拧干小毛巾来擦手。在孩子牙出齐后,就可以教他刷牙,先不要用牙膏,漱口水也必须是开水或纯水,渐渐地使他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在孩子学会吐漱口水之后,再在牙刷上放一点儿童牙膏来刷牙。孩子到5岁时,可以让他学着洗一些小东西,如自己的袜子、手帕等。

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时,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从孩子的经验和理解水平出发,不要苛求孩子。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对周围的事物照顾得不周全、不完善是小孩子的特点。有些家长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想象和看待孩子的世界,因此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当孩子做不到时,就会被戴上懒惰的帽子。家长在吩咐孩子做事的同时,应该告诉他这样做的必要性。对孩子提要求要具体,与其对孩子说“把你的房间收拾好”,不如说“把你的图书放到书架上去”,或“把你的画笔放进笔盒里去”。

(2)多多鼓励,不要责骂和埋怨,更不要轻易剥夺孩子自理的机会。孩子们往往对任何事都感到新鲜和好奇,有时甚至是好玩。因此他们会对很多事跃跃欲试或直接参与,例如扫地、择菜等。家长常常怕孩子做不好而加以制止。这样孩子们失去了干活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懒惰、依赖。当孩子表现出劳动的积极性时,做家长的切不可泼冷水,而应以极高的热情鼓励孩子。在孩子做得不够好而烦躁时,家长要耐心地教给孩子做事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学得更快、更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对于孩子明显不会做的事情,也要尽量让他表现。例如摆餐具,可以请他摆筷子和调羹,至于瓷碗则告诉他掉在地上会破,让他自己决定要不要拿。

(3)不要让孩子半途而废。孩子一开始做家务多半是出于好奇,等新鲜劲儿过去了,或者老是做不好时,就会感到厌烦。要让他养成习惯,则要靠家长一贯的坚持。除了孩子生病,没有理由不完成他应该做的家务,必要时只能狠狠心,否则很难长久持续。特别是孩子刚开始做时手脚比较慢,家长要事先安排出充裕的时间来耐心等待,不要因为赶时间就替孩子代劳。

(4)孩子在幼儿园里由于受到老师的督促和集体的约束,有时会表现得比在家里积极、勤快,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和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

(5)给孩子专用的物品和工具,标上名字和记号,这样不但孩子在使用时比较得心应手,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和工作积极性。

(6)家长与孩子一起做家务,边做边聊,孩子既能学习模仿,又可觉得亲切愉快。家长应特别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首先要把家务事做好,给孩子留下干净、整齐的印象。

对孩子进行交通守则教育

发达的现代交通带来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快速中隐藏着危险。在每年非正常死亡的少年儿童中,死于交通事故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因此,对儿童进行交通守则的教育,既是培养孩子社会规范的需要,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宁。

交通守则的内容很多,也比较枯燥,要让孩子了解并掌握,首先要有所取舍,要选择最基本的、同孩子生活实践比较相关的内容。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生活经验范围内,马路上的行人安全守则是主要的交通守则方面的内容。

对孩子进行具体的安全守则教育的第一步,是让孩子了解这样一些概念:

人行道——马路旁专门给人走的地方叫人行道。

斑马线——马路上像斑马身上的纹路一样黑白相间,让行人穿过马路的地方叫斑马线。

地下道——设在地下,让人行走、穿过马路的地方叫地下道。

天桥——架在半空中,让人行走、穿过马路的桥叫天桥。

这些概念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因此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对孩子进行的安全守则教育的基本内容有:

(1)在马路旁行走时,要注意什么?要走在人行道上,如果路旁没有人行道则要靠右边走,这样才可以看到迎面而来的车辆,比较安全。

(2)如何穿过马路呢?可以利用地下道或天桥。如果没有地下道或天桥,就得在有交通标志的地方过马路比较安全,并且要注意交通信号,当绿色圆形或人型灯亮时,而且两旁的车子都停下来后,再穿过马路。如果要利用斑马线过马路,一定要先停下来,看看左右两边,确定没有车子开过来,才可以走。

(3)过马路时,还要注意什么呢?当绿灯在闪的时候,不要抢着过马路,等下一次绿灯亮了再过去。如果走到马路的一半,绿灯开始闪动,要快步迅速通过。还有,过马路时要牵紧大人的手,手里的东西也要拿好,不能边走边玩,这样才能又快又安全地穿过马路。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交通守则教育时,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寓教于乐,用形象、生动、有趣的形式和活动来进行。譬如,用厚纸板做交通信号和马路,再用模型车、小玩偶布置成马路街景,让孩子玩玩看哪种方式过马路最安全。同时,遵循生活化的原则,家长可以带孩子到附近的马路进行实地演练,示范如何走地下道、天桥,或遵从交通信号灯的指示,在路口停、看、听,确定车子都停下来后才过马路。

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

现代社会,儿童遭受伤害的事件频繁发生,令人触目惊心。幼儿安全是所有父母共同关心的问题,细究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会发现许多意外事件的发生,是未能事先做好防范措施所致。3~6岁的幼儿缺乏危险意识,自我保护的能力差,光靠说教,幼儿是不能真正理解危险的意义的;光靠指令也不足以让幼儿了解小心的实质意义。幼儿必须通过观察或实验,除了听到、看到外,更需要触摸到或感觉到,方能了解。因此父母除了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大环境外,更要随时随地和孩子谈谈安全问题,遵循具体化、步骤化、生活化的学习原则,教孩子一些保护自己的基本方法。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时,要考虑到以下一些原则:

(1)与幼儿沟通时,避免使用抽象词语。许多父母以为只要说了,孩子就应该会懂。事实上,“听到”并不代表知道,而“知道”并不代表了解。比如告诉孩子,“危险!快走开!”或“烫手,不要摸!”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危险,也不能体会“烫”的后果是什么。不如用直接的具体的语气对他说“请你坐下来,如果跑来跑去,你会碰到……”也可以拿一张纸片,把熨斗放上去后,让孩子看到纸片冒烟、烧焦,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意识到烫的感觉,了解它的危险性。

(2)会使用比不会使用安全。许多孩子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手眼协调差,手部肌掌控制力不足,一旦去碰触危险用具,就容易发生意外。父母还不如指导孩子使用,孩子做多了,比较能够运用自如,也就容易了解怎样操作才安全。

(3)通常以下知识是父母应尽早让孩子知道并牢记的:孩子的全名、父母的全名、家庭住址、家庭电话以及父母所在单位的电话号码。学会拨打各种紧急电话,如报警电话。遇到突发事件时,应告诉孩子以下几个地方是比较安全的:熟识的朋友家、邻居家、繁华的商店、学校或幼儿园、警察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