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6岁育儿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3004500000077

第77章 情感和社会性(3)

(4)耐心细致地反复教育。孩子经验有限,其思考模式自然与大人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凡事耐心与孩子讨论、做示范,才能帮助孩子真正了解危险,遇到异常状况时,才会多留个心眼。

对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包括以下内容:

(1)不可擅自跟别人走。一方面教育孩子学会拒绝。放学时有陌生人来接你回家,如果父母事先没有告诉你,就不能跟他走。如果他说父母受伤或生病了,要带你去看父母,那就赶快跑到老师那里,请老师帮忙。另一方面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请示汇报的习惯。如果孩子想到邻居家去玩,先要问父母,同意后由大人带着去。要回家时,可以请孩子打电话通知父母,再去接他回来。

(2)不要随便开门。听到有人在敲门或按门铃,不能马上开门,要先问敲门的人是谁。另外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请开门”的游戏,由大人扮演访客,模拟情境演出,让孩子熟悉状况。

(3)教孩子免受狗的伤害。现在孩子经常会在各种场合与狗“不期而遇”,孩子也特别喜欢狗。但如果不了解狗的习性而冒犯了它们,狗也会野性大发而伤害他人。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一些基本的狗的常识,如教会孩子读懂狗的体语,教会孩子与狗“交往”。让孩子知道狗爱被抚摸的区域、狗不能打扰的时刻、对狗要“问候在先,交往在后”、什么样的狗不能触摸和接近。要教给孩子一些对付狗的攻击的防范行为,如被狗追逐时、被狗咬住时或被狗撞倒时该采取什么样的姿态。

(4)与孩子谈谈身体的隐私权。教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是指穿内裤、游泳衣、泳裤时,身上被遮盖起来的地方。只有当爸爸妈妈帮你洗澡,或医生护士为你做身体检查的时候,才可以让人摸你身体的隐私部位。如果不是洗澡或身体检查,却有人要摸你的隐私部位,要大声地告诉摸你的人“不行”,然后赶快跑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或你信任的大人。最后,帮助孩子建立尊重身体隐私权的观念。

(5)其他的安全教育,还有以下几种:交通安全教育,如何避免烫伤,上下楼梯要小心,嬉水的安全,吃的安全,打雷闪电时的应变方法,家电用品不能玩,如何拿尖锐物品走动,不碰不明物体等。

如何处理孩子的攻击行为

攻击是指一种侵犯别人的态度或行为,可能是肢体的攻击,如推、打、咬等动作,也可能是间接使用语言怒骂、羞辱别人。孩子们在一起玩时,经常会出现争执。一般情形下,男孩子会用肢体动作来攻击对方,而女孩子则经常“动口”——说一些不客气的话或互相嘲讽。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攻击性是很平常的,因为他们无法用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知道以何种比较合适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愤怒或沮丧,于是便会攻击对方。

当孩子有攻击行为时,家长要遵守以下的处理原则:

(1)暂时隔离。找一个没有对象可以攻击的地方,让孩子单独待一会儿,在这段时间内,孩子可能会冷静下来,也可能会用其他方式来发泄,只要不造成伤害,不要去干涉他。

(2)教孩子说出情绪。孩子有攻击行为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懂得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家长要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如教他说“我很生气”。

(3)确定规则。家长要用坚决的语气告诉孩子,“咬人、打人是不可以的,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还可以让孩子看看对方的痛苦的表情,让他明白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严重的。

(4)防患于未然。当家长注意到孩子在与别人争抢,有可能会出现攻击行为时,应马上予以阻止,或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让孩子知道:因为你咬人、打人,所以没办法继续玩下去了。

(5)平时的引导。

①示范正确的行为。父母如果平时待人恭敬有礼,有冲突时采取的是温和而理性的解决方法,而不只是发泄自己的怒气,这对孩子将有正面的示范作用。父母的“身”教和“言”教是一样重要的。

②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办法。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时,父母先别急着当法官,让孩子们一一说出当时的情况,并确定他们彼此了解而且同意对方的说法,然后要求孩子一起找出解决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帮助执行某些规则,如不可打断别人的话、大声吼叫或打人等,不过尽量少介入。经由这样的过程,渐渐地,即使没有家长的协助,孩子们也能解决彼此的问题。

③严肃对待口语的伤害。恶毒的语言有时比肢体的伤害更具攻击性,却常被人们忽略,让孩子体会某些侮辱性的字眼用在人身上的感受,孩子可以学习不对人恶语相向。

④允许规范内的适度攻击游戏。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拉帮结派”地互相“砍杀”,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因此而变得个性暴戾,但许多心理学家却认为,这类游戏可以让孩子发泄攻击冲动,同时体会“被害人”的感受,是很好的宣泄情绪和精力的方法。当然,必须注意的是,游戏必须是孩子自愿且乐意参加的,所持的“武器”不会造成伤害,且所有伤害性的攻击行为须被禁止。而父母如果有机会成为孩子的“战友”,更可以乘机让孩子了解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举止言语是不该出现的。

⑤一些须注意的惩罚误区。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咬人,你很生气,就回咬他,让他知道什么叫“痛”。如此做法只是在教孩子只要你比对方大一点,就可以咬人。不要因为孩子打人,你就狠狠地打他一顿。因为这样,孩子就学到“当我生气时,我就可以打人。”不要回骂,因为我们回口压制孩子,就是在教他“生气时,可以更大声地骂人。”

如果孩子在经过引导后,仍然经常出现攻击行为,并且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话,那就不正常了,可以看做是偏差性攻击行为。产生偏差性攻击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管教方式不当。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过分宠爱,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未能正确引导,孩子始终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需要或发泄情绪。

(2)在暴力的阴影下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暴力行为,长期处于受打骂的状态,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使用攻击的手段来达成目的或宣泄情绪。

(3)长期的情绪不平衡。长期持续的痛苦、强烈的愿望无法达成、活动受限制等都会引发愤怒;另外,当儿童的行为长期得不到关注时,会变得沮丧、消沉,试图通过某种激烈的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

(4)生理因素。内分泌失调等生理因素也会导致孩子情绪失控而攻击别人。对于偏差性攻击行为,家长更要多费心思,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提供适当的环境让孩子发泄精力,协助孩子过正常有规律的生活。②要有正确的教养态度,不屈从孩子的无理要求,不姑息孩子不良的攻击性行为。③做孩子心灵上的朋友,主动聆听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在孩子表现平和时,多抱抱他。④教养者需做良好的情绪示范,避免在情绪激动下体罚孩子。⑤倘若是生理因素引起攻击性行为,应及早寻求治疗。

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但却不是很清楚什么才是孩子的快乐。也许从那个物质相对比较匮乏的年代走过来,我们常常以为只要将自己儿时所缺少的东西补偿给孩子,就能使孩子快乐,却忽略了我们那时所拥有的单纯的快乐,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已经失去了?我们只要仔细地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就会发现虽然那时也会为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洋娃娃牵肠挂肚,但这种淡淡的惆怅,并不会抹杀孩提时代的快乐。而现在的孩子生活得几乎予取予求,却经常发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叹息。看看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高度发展的物质化正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孩子们越来越缺乏在大自然中跑、跳、玩的单纯喜悦;生活被越来越多的“电动”物质所控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发挥人的创造力的愉悦感越来越少;逼仄的空间、爆炸的信息,使人们反观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少,孩子们失去了怡然自得的童年;跳跃、直观的电视节目扼杀了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和想象空间。

更致命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压力和干预剥夺了孩子们的快乐。当父母为孩子做未来的规划时,只以为这样做会使孩子的将来过得比较轻松快乐,殊不知却剥夺了他生命中现时的快乐,而这些快乐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滋润元素。

那么,孩子们的快乐之道是什么呢?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怎么做呢?

(1)家长的态度

①接纳。接纳意味着是否为父母所接受,也就是说父母是否能容忍他的错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弄翻菜肴、打碎杯碗、拆坏家电等,父母对这些事情的反应,往往可以决定孩子快不快乐。

②情爱。情爱所代表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当孩子受了委屈,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回到家来,父母能够轻声地安慰他,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孩子便会欣然释怀,破涕为笑。

③成就。成就并不仅仅在于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完美无缺,而是在于在做的过程中,孩子是否得到了赞美和鼓励。当孩子自告奋勇地帮大人做事时,他并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但通过你的鼓励,孩子不仅可以得到快乐,也将因此而更加努力。

(2)家长的做法

①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虽然今天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已经很难找到小溪和山林,但刻意地为孩子创造与自然交汇的机会,家长们还是可以做到的。父母可以每隔一两周带领孩子去郊游、远足,寻访农家、小溪、山丘和绿地,让孩子们尽情地去玩耍、去探索、去发现。做父母的不必担心自己不懂自然,重要的是陪伴、分享与鼓励。和孩子玩在一起,接受孩子的邀请一同观察,当孩子问“这是什么”时,不必急于回答,更不要不屑一顾,要肯定孩子的发现,并且饶有兴趣地陪他继续观察。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如何对待其他生命。家长不要因为嫌脏而限制孩子的探索。让孩子去观察,和动物说话,感受另一个生命个体,孩子会学会平等、善意地对待自然中的其他生命。

②教孩子体验简单游戏中充满着的智慧和乐趣。我们童年时有很多游戏使用的器材,是非常简单甚至简陋的,但充满着变化,使我们沉醉其中,玩得不亦乐乎。这些游戏的真谛,就在于它充分调动了人的智慧,充分调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教孩子玩这种材料简单,但变化无穷的游戏,让他们在玩中体验游戏的真味,体验真正的快乐。

③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享受阅读的乐趣。据一项统计研究表明,在电视、广播、书籍这三种阅读媒体中,电视带给人的冲击力最强,但对思维能力的负面影响最大,特别是长期沉浸于电视中,会使人丧失想象能力。而书籍给人以回味想象的余地最大。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按照孩子的兴趣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宜的书籍,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交流、分享阅读的心得,既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又是增进亲子感情的很好的时机和方式。孩子们从阅读中得到的乐趣,将促使他们热爱学习,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