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贾大泉自选文集
3001300000016

第16章 宋朝在四川的民族政策(1)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自古以来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四川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对祖国的缔造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漫长的阶级社会里,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既发展了经济文化上的友好交流,也发生过互相对抗仇杀的战争。因此,四川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一直是严重影响四川社会安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汉武帝为了开发西南,巩固其在四川的统治,曾先后派唐蒙和司马相如开发西南夷,使四川及其四周的少数民族归附汉朝。诸葛亮出师北伐,恢复中原,先南渡泸水,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平定南中,解除后顾之忧。唐代南诏攻陷成都,四川由盛而衰。宋朝消极地总结了历史经验,认为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居住在重山复岭之中,历代帝王“乃欲揭上腴之征,以取不毛之地;疲易使之众,而得梗化之氓,诚何益哉!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始终蛮夷遇之,斯计之得也”。放弃了对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积极经营,执行“恃文教而略武卫”,划地为界,弃不毛之地,以防御为主的政策。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宋朝对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了在政治上树其酋长,封官赐爵,实行羁縻统治,军事上镇压少数民族的武装反抗,筑寨自守,建立土兵义军,加强防御,封山育林,设险拒敌;经济上开展蕃汉贸易,促进友好关系等政策,来保持四川的社会安定。

树其酋长,封官赐爵,实行羁縻统治。对今属四川的黔州(今彭水县)居住的“施、黔蛮”,南平军(今綦江县)居住的“南平獠”,泸州(今泸州市)南面居住的“泸夷”,叙州(今宜宾市)西南居住的“叙州三路蛮”,嘉州(今乐山市)峨边居住的“虚恨蛮”,黎州 (今汉源县)居住的“黎州诸蛮”,雅州(今雅安市)西南居住的“雅州西山野川路蛮”,茂州(今茂汶县)居住的“茂州羌”等少数民族,基本上实行划地为界,不实行直接统治。当时,这些少数民族一般尚处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社会发展阶段。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与汉族不同,居住地区多有高山大河与汉族隔绝,从秦汉以来一直受中央王朝的统治。但在内部社会生活中,常常处于独立的地位,称臣纳贡,接受羁縻统治而已。宋朝建立后,他们的首领也主动遣使称臣纳贡,接受宋朝的封官赐爵,并利用宋朝封赐的官爵,建立对本部族的合法统治权力。而宋朝则利用封官赐爵,建立羁縻州,维持对这些地区松散的政治统治。当时宋朝在今四川境内建立的羁縻州计黎州领五十四个,雅州领四十四个,茂州领十个,威州(今理县)领二个,叙州领三十个,泸州领十八个,黔州领四十九个(南宋为五十六个,大部分在今贵州省内)。这些羁縻州都是由各部少数民族首领统治本部,宋朝不干涉其内部事务,对各部之间的相互攻杀,也不许发兵干涉,听其自然,最多降诏谕调停而已。

熙宁期间,宋神宗曾“用兵以威四夷”,“崇宁以后,开边拓土之议复炽”。在这种浪潮的推动下,四川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亦曾主动纳土归附,改某些羁縻州为宋朝直辖州县。但在“宣和中,议者以为招致熟蕃,接武请吏,竭金帛缯絮以啗其欲,捐高爵厚奉以侈其心,开辟荒芜,草创城邑,张皇事势,侥幸赏恩。入版图者存虚名,充府库者亡实利。不毛之地,既不可耕;狼子野心,顽冥莫革。建筑之后,西南夷獠交寇,而溪洞子蛮亦复跳梁。士卒死于干戈,官吏没于王事,肝脑涂地,往往有之。以此知纳土之议,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所由生也”。于是羁縻地区建置的大部分州县亦相继废置,或改为城、寨、堡等军事据点。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在茂州地区,熙宁时(1068—1077)少数民族汤延俊纳土新建的威戎军,政和六年(1116)更名为延宁军,宣和三年(1121)废为延宁寨,宣和四年(1122)废为寿宁堡;政和四年(1114)以羁縻保州建置的棋州,宣和三年废为春祺城,政和六年废为寿宁寨,宣和三年又废为敷文堡。在威州地区,熙宁时建置的通化军,政和三年(1113)少数民族董舜咨纳土,重筑军城,宣和三年省军使为监押;政和四年以羁縻霸州建为亨州,置嘉会县,宣和三年,以县为嘉会寨。在叙州地区,政和三年建置的祥州,宣和三年废州,改置庆符县。在泸州地区,熙宁八年(1075)少数民族得个祥献长宁、宴、奉、高、薜、巩、清、思峨等十州,隶淯井监,政和四年建为长宁军。在南平军地区,熙宁年间平定“南平獠”,置南平军,其中荣懿、扶欢二县和大观二年(1108)建置的清溪、夜郎两县,后皆废置为寨。总的说来,宋朝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州县,大都废置,建树不多。当地少数民族基本上是由宋朝委任的“蕃官”治理,宋朝只在设置的城、寨、堡,设防驻军,维持社会安定和“蕃汉”安宁。

军事上镇压少数民族的武装反抗,是指因宋朝官吏压迫少数民族而引起的民族起义和少数民族首领掠夺汉族财物而引起的武装冲突和战争,宋朝则出兵镇压。这种战争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宋朝出兵讨伐,深入少数民族境内,开疆拓土,扩展自己的统治势力,铲除这些少数民族的反抗;二是单纯的防御,打退少数民族的进攻,保境安民。

宋朝在四川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出兵讨伐,开疆拓土的战争,主要是神宗时期对“南平獠”和“泸夷”的战争。

“南平獠”又叫“渝州蛮”,是古板楯七姓蛮,唐代才称为“南平獠”。居住在今四川綦江、南川和贵州桐梓等地。“其地西南接乌蛮、昆明、哥蛮、大小播州,部族数十居之”。他们逐渐与汉族融合,汉化程度较高,被称为“熟夷”。其首领独霸一方,对当地人民实行封建农奴制统治,并经常掳掠汉户和土地,胁迫汉民充当客户。《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七载:

先是南川熟夷李光吉、王衮、梁承秀三族各有地客千家,间以威胁诱汉户,不从辄屠之,没入其田土,往往投充客户,谓之纳身,其赋税里胥代输,无敢谁何者。招纳亡命,数以其徒伪为獠人劫边境居民,官军追捕,人已遁去,习以为常。厚赂州县民,使候伺守令动息,乃筑城堡以自固。缮修甲兵,远近患之。

李光吉三族与宋朝为敌的割据统治,使宋朝难于容忍。熙宁三年(1070),夔州路转运使孙固等人,决定出兵加以“平荡”。“复宾化寨,平荡三族。以其地赋民,凡得租三万五千石,丝绵一万六千两。以宾化寨为隆化县(今南川县)隶涪州,建荣懿、扶欢两寨”,由宋朝直接管辖。熙宁八年(1075),“南平獠”木琴、木斟等二十余族数出扰边,宋朝又派熊本督兵扫荡,控制铜佛霸(今綦江县赶水镇),建南平军,辖南川(今綦江县)、隆化县。大观二年(1108)木攀族首领赵泰、播州夷族杨光荣各以地内属,建溱(今重庆市南桐矿区)、播(今贵州境)二州,宣和三年废溱、播二州,以其地属南平军。至此,今綦江、南川和贵州桐梓三县之地均归南平军,由宋朝直接管辖。

“泸夷”是指泸州南面居住的少数民族。“杂种夷獠散居溪谷中”,种族众多。宋代四川著名的盐井监——淯井监,又“深在溪洞”,位于少数民族腹心地区。“淯井牢盆之利,汉夷争之”,加上宋朝对少数民族的压迫而引起的武装反抗和少数民族掠夺汉区财物人畜,宋朝同“泸夷”之间的战争也就特别频繁。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至三年(1008—1010),宋朝曾派兵镇压江安县少数民族的反叛。大中祥符六年(1013)和仁宗庆历、皇祐、嘉祐年间都曾派兵深入宴州(今兴文县)、长宁等地镇压当地少数民族的反叛。但当地少数民族仍然是乍服乍叛,宋朝不能有效地加以制服。直到神宗熙宁六年(1073),宴州山外少数民族“自淯井监入寇”,宋朝先后命林广、熊本等人率大军数万人,深入讨伐,历时八年,到元丰四年(1081)彻底打垮了归、徕州(今叙永、古蔺一带)乞弟的势力,“自是泸夷震慑,不复为边患”,宋朝才把泸南今江安、合江、纳溪、长宁、兴文、高县、珙县等地置于有效控制之下,平息了泸夷的反叛,基本上结束了同“泸夷”的战争。

宋朝同茂州、龙州(今平武县)、雅州、黎州、嘉州等少数民族之间武装冲突,则只采取单纯的防御战争。在茂州,熙宁八年至九年(1075—1076),宋朝筑茂州城,保护汉民免遭羌人掳掠,引起羌人反对而发生的战争;在龙州,庆元二年(1196),嘉泰元年(1201)、三年(1203),蕃部扰边而与宋朝发生的战争;在雅州,乾道六年(1170)严道县“沙平夷人”进犯碉门寨(今天全县)的战争;淳熙七年(1180)和十一年(1184)“左须夷人”扰边的战争;在黎州,淳熙三年(1176)青羌奴儿结进犯安静寨的战争,淳熙七年(1180)五部落反抗宋朝欺压而发生的战争,淳熙四年(1187)青羌曳失索进犯的战争,嘉定元年(1208)羌人畜卜犯边的战争,在嘉州,嘉泰二年(1202)“虚恨蛮”索取犒物与宋朝边将发生纠纷而引起的嘉定六年(1213)“虚恨蛮”犯边的战争,嘉定四年(1211)“马湖夷都蛮”索取赖因庄租税与宋朝边民发生纠纷,进犯犍为县利店寨的战争等等,宋朝都只是派兵遣将,仅仅打退这些少数民族的进攻而已。这些战争往往是互有胜负,给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都带来灾难和损失。但由于宋朝未予穷追深讨,并且严禁杀戮,目的在于恩威相加,招抚而已,故战争的规模不大,破坏的程度也不太严重。

筑寨自保,是在接连少数民族的沿边地区建立城、寨、堡,驻兵防御少数民族的反叛和进攻。由于宋朝对四川少数民族是实行防御为主的政策,因而对筑寨自守尤为重视。据《宋史·地理志》、《宋史·蛮夷传》、《宋会要·方域》、《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等文献记载,宋朝为了防御四川少数民族进攻,在接连少数民族的地区都建筑了城、寨、堡军事据点。它们是:

黔州彭水县的洪杜、小洞、界山、难溪四寨;黔江县的白石、门阑、佐水、永安、安乐、双洪、射营、右水、蛮冢、浴水、潜平、鹿角、万就、六堡、白水、土溪、小溪、石柱、高梁、木孔、东流、李昌、仆射、相阳、小村、石门、茆田、木栅、虎眼、渠阳等三十寨。

云安军的思问、捍枝、平南三寨。

忠州南宾县的平南寨(后废)、杆枝寨(后废)、柏尚寨、思问寨 (后废)等四寨。

涪州涪陵县的白马寨(后废)等一寨。

南平军南川县的荣懿、开边、通安、安稳、归正、溱溪等六寨,溱川一堡,隆化县的七渡水寨(后废)一寨。

渝州江津县的清溪寨一寨。

泸州江安县的宁远、安夷、西宁远、南田、武宁、安远、纳溪、大碉等八寨,泸川县的羊羝寨(后废)、白艻寨(后废)、大碉寨(后废)、武宁寨(后废)、安远寨、平夷堡等五寨一堡,合江县的遥坝、青山、安溪、小溪、带头、使君等六寨,乐共城的江门寨、镇溪、梅岭、大卅、席帽溪堡等一寨四堡,九支城的安溪寨、美利城寨、慈竹堡等二寨一堡,武都城的新化寨、仁怀、牢溪堡等一寨二堡,泸州所属的安远寨(后废)、博望寨、绥远寨、板桥堡、政和堡等三寨二堡。

长宁军的梅洞、清平、武宁、宁远、安夷寨、石笋堡等五寨一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