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2999100000009

第9章 重塑版图: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3)

3.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两大主要手段。推进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既要发挥好政府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也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通过完善交通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提高要素集聚能力,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手段,只有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才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政府对经济的推动都是通过弥补市场的缺陷,更好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四川建设经济强省,要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政府与市场形成合力,推进经济加速发展。

4.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反映出中央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也反映出生态保护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是有机统一的,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发展是“无源之水”。当前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靠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环境发展经济,难以持续,最终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四川在建设经济强省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努力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和物质积累,民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撑。建设经济强省,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特别要解决好经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着力落实“八大路径”

1.着力扩大内需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为实现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奠定基础。一是要继续强化投资拉动。在继续扩大投资规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突出抓好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自主创新等领域的建设投入。二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要在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提高消费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并加快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开拓消费市场和优化消费环境。三是切实加强要素保障。积极对接国家重点投向,争取国家更大支持;有效开展招商引资,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确保信贷规模合理增长;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密切跟踪能源形势变化,强化煤电油气等调配协调和供给保障。

2.着力促进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

把培育万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作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一是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尽快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等发展成为万亿元产业,油气化工、能源电力、钒钛稀土等发展成为五千亿元产业。二是加快建设重点产业园区。突出园区主导产业,促进相关企业聚集和配套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千亿园区。三是加快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推进战略资源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打造一批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更多的百亿企业、千亿企业。

3.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发挥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引擎作用,为推动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提供持续动力。一是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全省城镇体系。二是加快发展四大城市群。优先发展成都城市群,打造西部地区核心增长极;积极培育攀西城市群,打造以战略资源开发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增长极;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和川东北城市群,打造成渝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三是大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城带乡,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建设全过程。

4.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自主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四川跨越发展的核心位置。一是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四川国家技术创新工作试点省和深入推进成都国家创新性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托四川良好的科技资源和军工科技优势,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能力建设,加快推动重点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支持企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5.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

进一步推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为实现向经济强省的跨越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一是大力推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坚持把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继续实施国家和省规划确定的重大交通项目,构建互联贯通、功能完备、无缝对接、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是加快构建西部物流中心。完善物流供应链体系,夯实物流园区(基地)载体,打造物流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物流业融合,提升物流现代化水平。三是加快构建西部商贸中心。以建设专业化大型批发市场、核心商务区为重点,完善现代商贸流通平台,形成大批发、大商贸、大流通的格局。四是加快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积极引银入川,支持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在蓉设立总部,提升金融机构聚集度,努力把成都打造成为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现代区域性金融中心。

6.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域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所在、活力所在,县域经济是夯实经济底部发展的基础。一是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清理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审批事项,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进一步下放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深入挖掘比较优势,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经济强县。

7.着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一是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紧紧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有利时机,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引入更多的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和重点央企来川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通过引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带动四川产业优化升级。二是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南亚、中亚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扩大与欧美日韩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与经贸交流;主动加强与云南、广西、新疆等省区以及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的区域合作,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8.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跨越发展后劲。一是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恢复保护、防沙治沙、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在四川开展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积极在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协商机制等方面开展探索,争取国家在四川开展中央对地方、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受益地区对资源输出地区、企业对社会的补偿机制试点。三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推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模式,抓好国家、省循环经济试点,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试点企业,推进循环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执笔人:郭晓鸣丁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