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2999100000010

第10章 共同富裕: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1)

核心提示:没有四川的全面小康,就谈不上全国的全面小康。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目标任务,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符合四川实际。当前,四川小康社会建设呈现总体进程滞后、短板因素转移、内部失衡突出等特征,一方面进程滞后于全国水平,但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另一方面,任务十分繁重,但经努力有望如期实现。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应将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建设区域集中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重点建设人群集中在贫困群体和弱势群体,重点建设内容集中在全面小康的短板环节,通过大力实施“六大战略路径”,彻底打胜“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攻坚战,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西部特征和四川特点的共同富裕道路,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

一、四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的重大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历史任务。四川是全国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中具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没有四川的全面小康,就谈不上全国的全面小康。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

近年来,四川根据中央的战略要求和统一部署,从自身实际出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取得了巨大成效,然而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协调、不均衡和不可持续仍然是四川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四川小康建设进程与全国和东部还有较大差距。面对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四川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坚定地确立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着力在“全面建成”上做足功夫、在“全国同步”上做好文章、在“发展短板”上坚定突破,紧紧围绕全面小康建设的薄弱领域和关键区域,切实可行地制定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主动作为,拼搏实干,集中力量打一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的总体战。

党的十八大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考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即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大发展目标。科学概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全民性,小康建设必须真正惠及全国人民群众;第二是全面性,小康建设必须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第三是基础性,小康建设必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专栏 全面小康

从“建设”到“建成”的一字之改辛鸣,《全面小康重点还在“全面”上》,《学习时报》2013年1月28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上提出的,在党的十八大上改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说法。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改,改出了精神状态,改出了目标意识。如果说“建设”更多是一种正向视野,是把小康社会当成一项宏大的事业来做的话,“建成”则是从倒计时的角度,着重从完成目标的角度来要求的,更多强调的是紧迫感。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这一小康社会依然还是低水平的、有差距的,还是发展很不平衡、很不协调,内容也很不全面。一是平均出来的小康绝不能当做全部小康。我们一般使用“人均”这一概念进行小康社会的描述。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人民群众的整体财富也得到了很大的抬升,收入水平也不断增加,使用“人均”这一概念进行小康社会的描述是有充分事实基础的。但是必须注意到,平均数固然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平均数也可能会掩盖更多问题。在我国目前区域发展差距没有根本扭转、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简单地使用平均数会产生不小的误导。我国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但处于平均数以下的农民却占了多一半。

二是经济小康也不能“以偏概全”当做全面小康。我国小康社会的各类指标中,经济指标的实现率比较高,而其他指标的实现率就相对差一些。这就表明我们目前的小康状态主要还是经济小康。经济小康是其他一切小康的基础,但基础毕竟不是全部。

固然,发展有一个先后次序,这和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国力水平有关系,小康社会不可能齐步走、一刀切。但是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持续的、巨大的反差反而会让老百姓在吃饱穿暖后对我们的发展提出质疑。邓小平同志曾讲过一句话,我们过去总认为发展慢了不行,现在看起来,发展快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甚至会更多更复杂。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前,人民群众可能对公平正义等社会问题的感受不明显不强烈。可是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政治参与方面的要求也相应增长。如果这些方面的建设不能相应跟进,吃饱穿暖比饿着肚子更有力气“生事”。

三是要防止社会成本消解个体小康。小康社会的建成固然要以提高社会个体的财富为主要目标,但社会环境的相应跟进也必不可少。否则,个体财富中要拿出很大一块支付本不应该支付的社会成本,会无形中将好不容易提高的社会个体的财富消化掉。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比2002年增长了78.6%,这一数据里占很大比重的不是居民住房面积的扩大而是单位面积成本的增加;孩子上幼儿园不仅要交入园费,还要交名目繁多的“赞助费”;病人到医院不仅要交医药费,而且不给医生“红包”上了手术台也不踏实。这就提醒我们,在实现小康的过程中,社会公共服务一定要跟得上。没有相应的公共服务水平,没有相应的社会建设,个体的小康水平是要大打折扣的。

更进一步看,小康社会还要包括社会个体的主观感受,像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归属感、认同感、掌控感、自由观等等。我们必须看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是努力趋向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相反,小康社会是为了人而不是人为了小康社会。

中共四川省委第十届三次全会对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明确指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赶上全国当年水平。”实现这一目标,今后5年至关重要,要保持快于全国的发展态势,到2017年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因此,基于新的形势和对省情的再认识,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明确下述“五位一体”的总体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到2020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构建起四川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多点多极支撑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实现跨越发展,区域协调机制基本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巴蜀文化为代表的四川特色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建成西部的人才高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体系全民覆盖,城乡并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的发展观根本确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四川和美丽新天府全面建成。

从根本上看,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定的“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目标任务,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符合四川实际。其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指向,实现更高的生活品质、更高的文明程度、更高的社会管理水平、更高的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更均衡的区域和城乡发展。更进一步看,“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包含的基本要求包括两个重要方面:第一是必须与全国同步。到2020年全省必须如期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赶上全国当年水平,实现对全国小康战略的重要支撑。第二是必须实现全面推进。一是区域不均衡状况得到显著改变,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关键区域小康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省183个县(区)以县(区)为单位全部如期建成小康社会,力避产生“欠发达区域被小康”现象;二是发展成果的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不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实现大幅度增加,达到甚至超过全国水平,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必须得到显著提升,力避产生“弱势群体被小康”现象;三是发展的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实现更加全面协调的小康目标,力避产生“单一经济增长建小康”现象。

因此,立足现实省情和发展短板,应将未来8年四川全局性小康战略步骤分为:总体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2017年,攻克薄弱领域和关键区域,总体建成小康社会。保持快于全国的发展态势,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达到90%左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在以成都经济区为代表的经济较发达区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着力攻克薄弱领域和关键区域,重点实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跨越发展,逐步追上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取得新的进展,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等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第二阶段:到2020年,提升和优化小康建设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接近100%,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建成、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等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完成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实质性跨越。

二、四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形势判断

根据对全国和四川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监测情况,四川小康社会建设凸显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总体进程滞后。2000年,四川全面小康进程实现程度为54.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比东部低9.7个百分点,发展基点低。2000-2011年,四川全面小康进程增势平缓,年均增速2.2个百分点,与全国增速基本持平。2011年,四川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8.4%,比全国低4.8个百分点,较之2000年落后全国5个百分点,差距有所减小。全面小康进程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位次由2000年第二十二位提升2011年第十九位,超过了广西、陕西、山西等省(区)。但经过11年发展,差距仅减小0.2个百分点,效果并不理想。四川目前全面小康进程大体上落后于全国2年,落后于东部5年。与中部地区比较,四川也有一定差距。

与西部比较:四川全面小康进程领先西部地区,发展预期向好。西部是我国全面小康进程推进的难点,大约滞后全国平均水平4年。四川全面小康进程在西部12省(区、市)的位次由2000年第五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三位,超过了陕西和广西,仅次于重庆和内蒙古,领先西部平均水平两年。从增速看,四川2000-2011年的年均增速在西部排名第二,发展呈现加速之势。若按2008-2011年年均增幅比内蒙古高0.7个百分点来估算,可望在2013年赶超内蒙古,成为西部第二。

第二,短板因素转移。2000年,四川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与全国差距最大的三个领域依次为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生活质量;2011年该次序变为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文化教育,表现出明显的短板转移特征。目前,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生活质量是四川小康进程推进的短板所在。2011年,四川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66.6%,落后全国12.8个百分点,比2000年扩大7.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5个监测指标中有4个指标的实现程度低于70%。文化教育实现程度67.1%,落后全国4.1个百分点。虽然四川文化教育近十年的增速是全国的近2倍,但整体实现程度仍低于70%。2011年四川生活质量的实现程度为81.1%,比全国低8.3个百分点,差距比2000年扩大了3.7个百分点,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存在较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