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2999100000008

第8章 重塑版图: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2)

规模与速度

从规模看,四川在全国排名第八,西部第一,大致相当于俄罗斯2000年、丹麦2004年、南非2009年,以及2010年的希腊、芬兰、新加坡等国的经济总量。从速度看,GDP由1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时间跨度,中国经济发展第一方阵的江苏、广东、山东诸强用了5年,而四川只用时4年。2008年至2011年,四川GDP年均增长13.9%,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快4.3个百分点,比西部大开发前8年平均增速快2.2个百分点。

数量与质量

GDP快速飙升,经济运行质量也在明显提升。2012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800.5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9%,工业总规模居全国第八位。一批万亿产业带和千亿产业园区加速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产业迅速崛起。工业利润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892.1亿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2142.7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9.4。地方财政由“吃饭型财政”向“发展型财政”的历史性转变,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421.3亿元。产业结构呈现“一快一增”,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迅速提高,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六。同时,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行业比重则明显降低,单位GDP能耗继“十一五”时期下降20.3%以来,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下降4.23%与7.18%。

意义与地位

GDP2万亿元,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改变了四川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位置,西部经济大省的地位更加突出。四川与西部各省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与之前的辽宁差距则进一步缩小。在全国前10位万亿元经济大省中,四川经济增速位居第1位,为全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正逐渐由“领跑西部”向“领跑全国”迈进。

三、向经济强省跨越是立足省情破解困局的必然选择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四川的经济发展不仅与目前经济强省之间的差距较大,而且西部各省市特别是重庆、西安、广西等地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发展态势,使四川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而且就自身而言,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仍然没有根本性转变,发展不足仍然是四川面临的最主要矛盾,发展不协调、不均衡和不可持续则仍然四川最重要的制约。因此,现实省情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向经济强省的跨域发展来有效破解面临的发展困局。

——发展水平不够高。四川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的特征十分明显。2012年末,四川常住人口占全国的6%,居全国第4位,但GDP总量占全国的4.6%,仅相当于广东的41.8%、山东的47.7%,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9%,居全国第24位。城镇化率比全国低9.1个百分点。

——发展质量不够好。2012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7%,居全国第22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01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8.4%,居全国第21位。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万元GDP能耗为0.997吨标煤,相当于广东的2倍;万元GDP水耗为134立方米,相当于山东的2.35倍、浙江的1.83倍。

——发展结构不够优。2012年,四川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8:52.8:33.4,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高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低11.2个百分点。工业层次较低,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全国高3个多百分点,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全国低近4个百分点。四川销售过百亿的企业只有40户,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仅10户,大型企业数量和质量远低于经济强省。

——创新发展能力不够强。四川企业在研发机构建设、创新人员投入、R&;D投入等方面总体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全省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仅占12%。四川企业R&;D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比重居全国第21位。2011年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达45.75亿元,但与上海(218.5亿元)、江苏(213.4亿元)、广东(203.9亿元)比仍有较大差距,低于全国60.8亿元的平均水平。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40%,低于全国1.84%的平均水平。企业R&;D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居全国20位开外水平并落后于西部的重庆和陕西。

——区域发展不够协调。与经济强省相比,四川缺乏带动力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目前特大城市仅成都1个,而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分别达到9、8、6、3个。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人均GDP最高市州超过最低的市州5倍。除成都外仅有4个市(州)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省还有750万的贫困人口,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贫困现象尤为突出。

——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政策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尽管四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枢纽功能尚未形成、要素保障任务艰巨等问题依然是制约四川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四川铁路路网密度仅为全国的70%左右,高速公路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内河四级及以上航道仅占全省航道总里程的8.5%。能源供需的结构性、时段性、区域性矛盾突出,建设用地紧张,资金约束依然存在,要素保障压力仍然较大。

四、运用科学发展观全面吹响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进军号角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王东明书记指出:“要在坚持主题主线的前提下,保持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追赶跨越的发展态势,奋力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因此,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需要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和方法,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核心,正确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的基础上,着力落实向经济强省跨域的“八大路径”。

(一)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

1.做大经济总量与提高经济质量的关系

虽然四川已进入全国经济大省之列,但在经济总量上与强省仍有较大差距,加快发展、做大经济总量仍是四川建设经济强省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快发展、做大经济总量,才能推进经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才能奠定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应看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情况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当务之急。因此,在四川建设经济强省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总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努力做到速度与效益并重,总量和质量同步提升。

2.提升首位城市与着力次级突破的关系

首位城市是全省核心增长极,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发挥着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重大功能,总体上仍是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次级突破是四川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发展重点,四川大多数市(州)纷纷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呈现努力追赶的良好势头。因此,我们既要鼓励首位城市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继续当好跨越发展的“火车头”和“排头兵”,又要积极支持市(州)发挥比较优势,做大经济总量,做强产业支撑,加快形成首位城市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