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101个故事读懂亚洲文明
2985700000022

第22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5)

天皇左边立着一位佩剑贵族,名叫苏我入鹿,天皇右边是一个半闭着眼睛坐着的驼背老头,名叫苏我虾夷。这两位在当时是权倾朝野的大奴隶主贵族,当年苏我虾夷除去众王子,立皇极天皇为帝,就是为了能很好地操纵他。满朝文武百官都知道,真正作主的人是虾夷、入鹿,天皇只是个摆设而已。

虾夷父子其实根本不上朝,文武百官也经常出入他的府第,汇报工作。但今天是外国使臣来朝的日子,所以必须陪同皇帝一起接见。苏我虾夷半闭着眼,清点文武百官的人数,他突然发现皇子大中兄不在队伍中,心里感到很诧异,问:“大中兄皇子今天怎么不来参加接见?”

天皇赶紧回答:“我不知道情况,是,他应该在这里。虾夷听天皇这样说,心里起了疑心,再加上前段时间有密探说,大中兄在偷偷地训练军队。入鹿亲自去看了看,回来说他们只是在练习剑术,哪有什么军队啊!虾夷这才去了疑心。可是今天情况显然不对,满朝文武都在,只有大中兄皇子不到,此事大有蹊跷。虾夷干咳了两下,轻轻说,“我身体有些不适”,便让人抬走了。临走前,他向儿子入鹿丢了个眼色,意思要儿子注意。但入鹿显然没有注意到他父亲这个眼神。

不一会儿,使臣们上殿了,他们的随从抬着珠宝、人参、貂皮等贵重礼物,跟在后面。三国使臣分别向天皇献上礼物单子,说着两国邦交友好的话语,天皇收下礼物很是满意。

就在这时候,久不露面的大中兄皇子突然出现了。他一进入大殿就下令侍卫关上宫门,入鹿心中一火,准备高声责备,可是哪知道大中兄一个箭步冲了上来,举起长剑刺向入鹿。,入鹿见他来势凶猛,慌忙拔剑还击。几个回合之后,不分胜负。见久战不下,大中兄想到个计策,他故意卖了个破绽,让入鹿扑了个空,接着大中兄双手握,尽全力劈下入鹿的剑,再顺势一刺,扎进入鹿前胸。入鹿大叫一声,气绝而死。

此时的宫女、文武百官连同外国使者都被吓得乱作一团。天皇早就躲进后宫,大中兄一见父皇已经不在场,不用怕投鼠忌器,立刻派早已埋伏好的侍卫一拥而上,将入鹿的心腹抓住。大中兄又告诉吓得瑟缩发抖的三国使者,说这原是日本自己的事,让他们受惊了,他命人将使者们安顿休息。大中兄又来到后宫,叩见父皇说:“父皇,儿臣已将逆臣入鹿处死了……”天皇颤声说:“你把入鹿杀了,虾夷怎肯善罢甘休,往后可难以应付了!”大中兄说:“那老贼现在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儿臣早已派军队把他家围了个严严实实,只等瓮中捉鳖。”听儿子这样说,天皇暂时稳了稳心神,想到了还被晾在一边的外国使臣,只好让宫女搀扶着颤巍巍地走上殿来。

入鹿的尸体已被抬走,地上鲜血淋漓。办完公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中大兄指挥的部队已经拿下城中重要据点,大中兄已经亲率部队将虾夷家团团包围。大中兄威武地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部下们围着院子高喊:“我们只要虾夷首级,别的人可免一死!”虾夷见侍卫和亲信家丁纷纷放下武器,打开大门,大中兄的士兵已一拥而入,便长叹一声,举起短剑剖腹自杀。

就这样,权倾朝野的虾夷父子在一天之内殒命,第三天,大中兄皇子拥立舅舅为孝德天皇,仿效中国建年号为“大化”,并且迁都到难波(大阪),大和时代结束。

公元646年,孝德天皇上台第二天九颂布改新诏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土地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废除过去贵族私家占有土地和部民(奴隶)的制度。天皇成为全国土地最高所有者,部民归属国家,称为公民,过去的贵族,成为政府官吏,从国家那里得到俸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新的授田制度。政府对年满16 岁的良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土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国家;受田人须负担国家的租税和劳役。确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以及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实行征兵制,军权归属中央。

大化改新使日本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土地、人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天皇成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贵族从国家得到一部分土地,成为政府的官吏,职务不能世袭。他们的势力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旧的奴隶主贵族顽固反抗。经过大约半个世纪的斗争,大化改新才最后完成。同时,由于实行班田收授法,部民成为负担租庸调的班田农民,可以拥有一些园地、宅地,可以使用山林,沼泽,在经济上获得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对生产的兴趣有所提高,这无疑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就这方面来说,大化改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大化改新以后,日本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大化革新对日本前途的影响巨大。它抑制了旧贵族的特权,解除了旧贵族对“部民”的奴役,使农民在经济上得到了一定独立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化革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开端。但是这次改革是不彻底的。农民从旧贵族奴役下解脱出来,却又在新的土地制度下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农民分得的一点土地,不能养活一家,还要缴纳沉重的赋税,承担庄园主的劳役。

大化改新是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农民仍然是皇室和贵族的基本剥削对象。到8世纪中期,农民迅速地分化,不堪沉重租税的农民有的逃亡,有的被迫租种贵族的土地。而贵族的土地则在不断地增加。其来源一是国家赏赐,二是兼并,三是农民的“寄进”。因为贵族的土地不纳税,有些农民为了逃避国家租税,把土地“寄进”给贵族、寺院,受他们的剥削。贵族土地迅速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开垦荒地,特别是743年国家规定所开垦的土地永远作为私有,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条件大量开荒,这更加促进了贵族土地的增长。这样做的结果是,可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两次班田之间的间隔也越来越长,最后这种办法终于废除。“班田收授法”破坏的过程,也就是庄园发展的过程。庄园里的直接生产者主要是破产了的班田农民,他们租种庄园主的土地,用收获物和其产品向庄园主交租,并服劳役。庄园主为维护其统治地位而蓄养的武士,逐渐形成武士集团。武士集团后来在日本政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44. 强干弱枝的宋朝

宋朝

中国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宋太祖赵匡胤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混战深刻了解到要想维护中央的统治,维护自己嫡系的绝对王权,一定不能让宗室、官僚掌握军队,因此在赵匡胤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的统治政策之下,宋朝一方面文化科技高度发达,社会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军事极其软弱,不堪一击。

宋朝(公元960~1127年)开国皇帝赵匡胤夺周政权而自立,在战争中结束了藩镇割据的状态,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宋朝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建国之初到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之前为北宋;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后为南宋。1276年,南宋灭亡在蒙古可汗忽必烈手中。

北宋建国之初,宋太祖害怕军队实力太过强大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就采纳了宰相赵普的建议,削节度使的军权,征调各地精兵进京组成一支由中央直接领导的精锐部队,禁军。禁军是皇帝的直属军事力量,实力强大到足以镇压地方小规模的叛乱。为了牢牢控制住禁军队伍,宋朝将禁军的统治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殿前都指使司率领,一部分由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率领。不久之后,后者又分为马军司和步军司两部分这三个只有统率权却无调动权的衙门称为“三衙”,指挥权在文官主持的枢密院手中。

禁军之外,宋朝还建立了厢军和乡兵制度。厢军和乡兵是地方武装力量,但由于被抽调了精英,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所以地方部队根本无法与中央的军事力量抗衡,因此也就保证了永远无法出现地方武装威胁中央的局面。就这样,在宋朝初年,随着禁军、厢军制度的确立,重文轻武的传统形成了。当后来受到北方民族侵犯的时候,无论是北宋统治者还是退居东南的南宋朝廷均无还手之力,只能“任人宰割”,最后走向灭亡。

在宋朝时期,虽然军事力量异常薄弱,但是经济文化却高度繁荣。在宋太祖制定的一系列大力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中,荒地开垦越来越多,劳作工具、种植品种更加丰富,再加上水利工程的兴建,农业生产进入了开荒,土地不抑兼并,农田规模扩大,为提高耕种效率,注重兴修水利,改进农具,改良品种,农作物产量大为增加。而随着农业文明的进步,宋朝的城市中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经济贸易和对外贸易愈见繁荣。

由于统治者的推崇,宋朝的文化事业发达,文人的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成绩斐然。在民众教育方面,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私人授业场所,书院,不仅带动了印刷业的发展,还提高了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而在科学技术方面,宋朝的成绩也十分辉煌,四大发明之中的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都诞生于宋朝,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为世界所赞赏,当时的科技水平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

45. 笃信佛教的蒲甘王朝

蒲甘,是缅甸的一座古老城市。在最初,蒲甘是个聚集了20余个村落的小镇,名叫“阿利摩陀那补罗”,意为“驱敌城”。公元849年,第34代王频耶王在蒲甘筑城,建成了拥有12座宏伟的城门,外有护城河环绕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几任城主都信奉教派松弛、教规陈腐的阿利教(一个万物有灵与大乘佛教混合的教派),渐渐引起了居民的不满。

1044年,阿奴律陀国王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即蒲甘王朝(公元1044~1287年),定都蒲甘。从此蒲甘作为首都为王朝服务了240年,繁华程度可想而知。蒲甘王朝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包括缅、掸、孟等各民族的统一政权,又是

1044年,阿奴律陀王创建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包括缅、掸、孟等民族的统一的王朝——蒲甘王朝,小乘佛教取代阿利教成为国教。阿奴律陀王自己非常仰慕小乘佛教,他在缅甸广建佛塔,最终将蒲甘打造成拥有上万造型各异的佛塔,驰名世界的佛教圣地。

阿奴律陀笃信佛教,他听说下缅甸孟人王国的京都直通一带流行小乘佛教,信徒非常多,就派人求取真经。谁知道,孟人国王摩奴诃并不买阿奴律陀的帐。他不但不给佛典,还侮辱使者,惹得阿奴律陀大怒。公元1057年,阿奴律陀统兵发动了征服直通的战争,3个月后阿奴律陀大获全胜,俘虏了摩奴诃王班师回朝。在他的战利品中有三藏经30部,300多名高僧和技艺高超的各种能工巧匠。回到蒲甘后,阿奴律陀一边宣传巴利语系佛教,一边命令匠人营建大量佛塔、佛寺,并将佛教作为维护和稳定统治的重要国策。在此后的243年间,历代蒲甘王都效仿阿奴律陀护佛宏法,广建并寺塔,结果蒲甘城“出门见佛塔,步步遇菩萨”, 1.3万多座佛塔高耸云间,人送蒲甘美号“万塔之城”。

据传说,当时蒲甘佛塔数目超过四百万座,远大于当时城市居民的数量。这些精妙的佛塔建筑遍布城内城外,密如蛛网,风格万千。塔内的佛像或坐、或立、或卧,有的顶天立地,大小高矮各不同;塔内壁画,精雕细刻,巧夺天工。蒲甘王朝的建塔规模之宏伟,是缅甸建塔历史上的顶峰,建塔艺术几乎集缅甸建筑艺术之大成,使蒲甘城成为当时缅甸文化、宗教的中心,迄今依然保持着缅甸宗教圣地的地位。

在蒲甘发展的数百年来,虽然饱经战火,又遭遇1974年的大地震,仍有千余座佛塔坚定地守护着蒲甘古朴的繁华。蒲甘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被世界誉为“宗教艺术荟萃”、“东方佛教艺术的宝库”,千古流芳。

46. 蒙古帝国的兴起

蒙古帝国

在中国北部,大兴安岭——蒙古鄂嫩河(古斡难河)——西伯利亚森林一带,生活着一个古老又彪悍的民族,蒙古。蒙古人是白鹿与苍狼结合的后代,他们先以森林狩猎为生,后来在草原上游牧。在唐朝的时候,蒙古人已经成为北部一支不可忽视的民族,但是由于一直是部落制度,蒙古发展较中亚、西亚民族较为缓慢。但到了宋朝,中国进入宋、辽、金对峙时代,蒙古族出现了一位英雄人物——孛儿只斤铁木真。

翁吉剌部十五岁的美丽姑娘诃额仑要出嫁了,她的丈夫是蔑尔乞惕部人,这位新娘子满心欢喜的跟随送亲的队伍往丈夫的部落走去时,却突然冲出一伙儿人把她抢走了。

这个人叫也速该,是个部落贵族。他得到诃额仑后心满意足地回去了,不久后生了一个儿子。在当时,强大者抢夺弱小者的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也就没有在部落中间掀起什么轩然大波。成吉思汗出生时候,正好赶上父亲也速该杀死蒙古塔塔尔部首领铁木真兀格,因此给他的儿子起名为铁木真。

诃额仑嫁的如此英雄的丈夫,按说应该在他的保护下幸福的生活。可是谁知道没过几年,铁木真10岁时,也速该被塔塔尔人毒死,年轻的母亲只好辛苦的拉扯6个年幼的孩子。因为也速该在抢来诃额仑之前还有妻子,所以诃额仑母子的日子并不好过。没有了依靠,部落因此不再给她妈妈肉吃。最后部落竟然抛弃了铁木真一家,任其自生自灭。这一家人被赶出部落之后,饥寒交迫,眼见生存无路。有一次,为了抢一条鱼,铁木真竟然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

日子越来越困苦,铁木真知道如果不想办法,自己和几个弟弟都活不下去。艰苦的生活磨练了铁木真的性格,他利用自己父亲和克烈头领王汗的友谊,拜王汗为养父。接下来,又通告王汗的关系,与一个势力强大的草原贵族扎木合结拜为兄弟(安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股势力。

几年后,铁木真背叛了札木合,抢走了他的奴隶还杀死了札木合的弟弟,并在王汗的支持下成汗。扎木合伤心失望之余起兵征伐铁木真,结果背信弃义的铁木真大败。此战失利后,铁木真认清了自己的现状,一个几乎白手起家的年轻人要想在草原上称王称霸,没有强劲的实力和强大的靠山是行不通的。于是,他投奔到王汗手下当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打手,还和亲属一起把父亲的一些旧有的奴隶,加入到王汗的部落阵营中,提高了王汗的战斗力,从此获得王汗的信任。铁木真在这里一蛰伏就是二十余年。

但是铁木真并没有满足于这种安稳的生活。在王汗帐下效力期间,他利用王汗的权势,暗中培养自己的私人势力。同时,铁木真通过王汗结识了一些金朝的官员,自己也被金国册封为节度使。

后来,王汗和铁木真利用金国和中原政权提供的先进武器和充裕的军资消灭了鞑靼部落。铁木真还趁此机会做了一点私事——杀害了与自己争夺地位的堂兄弟,消灭了自己的世仇蔑尔乞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