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101个故事读懂亚洲文明
2985700000021

第21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4)

武媚娘原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逝后入感业寺出家,最后被未出家前的情人李治接回宫中,打败所有的竞争对手当上皇后。但是,武媚娘并不甘心做天下地位最高女人,她要做的是天下第一人,皇帝。她改名武瞾、则天,在一段紧锣密鼓的夺权斗争中站到胜利者的舞台上。

唐高宗李治死后,公元690年,武则天废掉当皇帝的唐中宗儿子李显,代唐并建国号为周,迁都神都(洛阳),史称武周。15年后,唐中宗复辟,唐朝随之恢复,并把首都迁回长安。但是最后这位可怜的皇帝还是死于女人之手,而且是自己的皇后和最疼爱的女儿之手。李治死后,皇后韦氏想效仿婆婆武则天称帝,但是最后失败。李治和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李当上皇帝后,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唐明皇李隆基。

李隆基建立了唐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开元盛世,中国在开元末年达到顶峰。但是,李隆基在老年时期宠爱杨玉环,一度废弃国事,唐朝在天宝末年走上了下坡路。

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李隆基携杨玉环逃出长安,在马嵬驿发生病变,李世民退位,从此唐朝走向衰落。其后,唐末民变使得朝廷中的实际权力被梁王朱全忠控制,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907年朱全忠又逼唐哀帝禅位,朱全忠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唐朝遂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建立了274年,传位21代帝。在这二百多年中,中国在封建社会达到全盛。

在唐朝鼎盛时期,国家版图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一说1239万平方公里)。保守估计,在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达8000万之多,在历经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后,9世纪末人口乃保持在该数字。也因其强大到足以威慑边疆的力量,唐朝成为中国继秦汉、隋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王朝。

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高度,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周边国家,诸如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在其政治体制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唐朝前半叶,中国向周边国家频频输出文化、技术。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朝的后半叶,藩镇割据势力的壮大与周边诸民族国家的形成,对此后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几百年之内,中国作为世界一个经济、文化中心完全展示了国际大都市的风采。唐朝时候,外交政策宽松,对外交通非常发达,尤其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在对外商贸往来中,唐都长安身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在外国人心目中引起无限遐想。随着商人的活动,大批引进物种来到中国,而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工艺品及科学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唐朝的开放传播了唐朝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使得亚洲、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40.室利佛逝的兴起

这一年,苏门答腊一位室利佛逝王国的王子盘那出海。他和随从们来到一个岛上后,突然看见一头以前从未见过的黑兽,既惊又喜。这头黑兽身形庞大,威风凛凛,大有王者风范。于是,盘那派人找到当地居民,一问之下才知道这头黑兽是狮子,后来,这个岛就被冠名“狮城”,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新加坡的别名。“狮城”和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另一个南洋奇特的国家“裸人国”同属南洋室利佛逝管辖,在当时,室利佛逝是南洋强国,多年来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唐初的一位法名义净的高僧在公元671年同数十位同伴从广州出发,打算取海路到印度求取真经。谁知到出发时,来到船上的只有义静一人,其他人因害怕旅途艰辛,自动自觉地违背了取经的诺言。义静无奈,只好孤身一人来到了汪洋大海之中。义静乘坐的商船先到了室利佛逝,在这儿,义静解决了语言不通的难题——半年多的梵语学习为义静去印度求经打下了基础。当他乘船再往西去时,来到了一个奇特的“裸人国”。顾名思义,这里的男女老幼都不穿衣服,女人也仅仅用树叶遮住羞处而已。看到商船来到,这里的居民马上拿出携椰子、芭蕉、藤器、竹器等前来贸易,交换铁器。商人们给他们衣服穿,当地人却笑着拒绝了。

这些故事被记录在中国古籍上,而两邦友好的历史也跃然纸上,长长久久地流传了下来。《新唐书》上有这样一则记录:公元670年~741年,室利佛逝层多次遣使到唐朝献贡品,唐王非常高兴,就授予室利佛逝国王为左威卫大将军,赐紫袍、金钿带。当室利佛逝国王的儿子来的时候,宰相张九龄奉圣旨册封室利佛逝王子为宾义王,授右金吾大将军,在家乡款待贵客。

追根溯源,室利佛逝又叫三佛齐、佛逝、旧港,是在在苏门答腊岛代替干陀利国后,在公元7世纪兴起的一个的南洋古国。在室利佛逝鼎盛的时候,马来半岛、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海峡,南扼巽他海峡这两条东西方海上丝路必经的水道都在其管辖之内。室利佛逝是东南亚印度化古国之一。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当时马来群岛的香料贸易中心。又因经济力量雄厚成为当时东南亚佛教的中心,也是称霸东南亚的强国。

904年开始,中国文献改称“室利佛逝”为“三佛齐”,反映当时阿拉伯回教的影响已取代印度影响。

8世纪中叶,室利佛逝迁都婆罗伽斯,并进一步将其势力伸入现代泰国的六坤一带。同时期,爪哇岛上出现了另外一个由印度人建立的佛教国家--岳帝王朝。9世纪中叶,岳帝王朝通过婚姻关系,以国王母亲是三佛齐公主的名义,继承了三佛齐的王位。两个佛教国家合而为一。成为马六甲海峡的强国,穿行海峡的船只都必须向它纳税。其势力影响也远达锡兰岛及印度东岸。

41.统一日本的大和国

大和国遣唐使

公元3世纪前叶,在日本的西部,邪马台国的建立标志着日本进入了奴隶制社会。邪马台国由女王统治,女王称“卑弥乎”。但到了公元3世纪中后期,邪马台国不再是一枝独秀,地处奈良大和盆地的大和国渐渐强大。

在公元4世纪初的时候,邪马台国已经出现衰落的趋势。到了4世纪初,大和国一边积极进行生产,一边参与日本列岛的兼并战争,逐渐形成一个令人不可小觑的国家。大和国内有个奇特的风俗,所有统治者都给自己营建了规模巨大的陵墓,这些大坟自平地高高隆起,周围则环绕着被称为“埴轮”的黏土小雕像,气势雄伟。所以,大和国时期也被称为“古坟时代”。

公元4世纪初,日本列岛兼并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经过一个世纪的杀伐,大和国渐渐从胜利者中脱颖而出,四方征战,威震诸岛。大和国的胜利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的国民有一种坚定的尚武精神,再加上先进的武器,自然无往而不利。

经过近百年的持续发展和向外扩张,到公元5世纪初,原本居于一隅的大和国基本完成了统一日本的大业,大和国的首领称为“大王”。

当大和国一统日本列岛之后,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大和国把部民制普及到整个日本列岛。部民制产生于4世纪,原本在大和国本国内推行,后来实行的部民制扩大到整个日本列岛。

所谓的部民,就是是皇室和贵族的私有民。归属皇室的私有民叫作公部民,归属贵族的私有民叫作私部民。依照分工不同,这些私有民被分成不同的部,从事手工业的私有民称品部民,从事农业的称田部民。作为皇室与贵族的私有财产,这些部民的名字也被冠以主人名,或是职业名和地名,以此来表明皇室与贵族阶级对他们的所有权。当部民制度在日本列岛上实行以后,日本私有制王权加强,统治者以更强有力的统治指挥着人们进行生产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公元5世纪到6世纪初,大和国经历了五位君主,史称“倭五王时代”。公元413年,大和国王的使者来到了中国进贡。当时是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21年,南朝刘宋永初元年,大和国王又派使者朝贡,公元425年,又遣中土移民司马曹达奉表朝。可见,在倭五王时代,大和国对中国朝贡积极。这样做一是保自己国家的平安,一是希望能有更多贸易往来,为自己的发展注入活力。随着跟中国关系的日益加深,大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或通过朝鲜半岛,或通过移民大量传播至日本列岛。日本无论是冶炼技术、制陶术,还是纺织术都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

汉字最初由居住在朝鲜半岛的精通儒家典籍的汉人带到日本列岛的。这些人因为知识渊博,在日本朝廷往往担任很重要的官职,并赐姓,有的还担任太子老师。所以儒学在日本统治阶级内部成了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后来逐渐扩散到民众中去。

佛教也是在大和国时期传入日本的。公元522年,中国南朝梁人司马达来到日本,在高市郡板田原搭建草庵供上带来的佛像。那时候的日本国内没有佛教,对于司马达带来的佛像大感新奇,有人开始对“异域之神”产生了兴趣。

公元552年,百济的圣明王出使日本,送上金铜像一尊、幡盖及经书若干,并赞颂佛的功德。但是对于佛教是否能在国民中传播,大和朝廷产生了激烈的争辩。

大和国当时分为以苏我稻目为首的崇佛派和以物部尾舆、中臣镰子的排佛派。尽管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大和国王还是决定暂时不发扬佛教,只将佛像赐给了苏我稻目,而没有修建庙宇,供奉佛像。苏我稻目把佛像供在自己家里。哪知不久以后,当地发生疫病,许多人死去。这一下让物部尾舆抓住了攻击机会,扬言怪病是佛像引起的。随后就把佛像扔进河里,捣毁供奉过佛像的殿堂。

公元587年,苏我稻目的儿子消灭了物部家族,佛教才在日本全国推行开来。

外来的文化,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进入到日本的思想领域,渗透到日本的各个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外来文明与日本的本土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文化。

42.古代新罗统一朝鲜

新罗是古代朝鲜半岛东南边的一个国家。公元前,新罗地区还没有出现同一国家,在辰韩部落联盟12国中,斯卢国渐渐强盛起来,经过几年的征战,兼并了其他小国的领土,以金城(庆州)为中心,形成独立的王国,后来又联合6部组成了部落联盟——新罗。新罗最初是半岛三国中最弱小、最落后的国家,酋长由朴、昔、金三氏轮流担任。

公元356年,金氏家族的奈勿尼师今继位,其他两族退出酋长轮换制度,由此新罗成为金氏的家天下,开始了世袭君主制。377年,新罗与中国和高句丽建交。但这个时候海上来的日本人经常对新罗进行骚扰,新罗只好与较为强大的高句丽结盟,依靠高句丽的力量将强盗们赶走。但是结盟的日子没过多久,高句丽就开始了南征的步伐。

公元427年,新罗和百济,共同抵抗高句丽的兼并战争。到了公元514年法兴王(公元514~540年)在位时期,新罗已发展成为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新兴的强大国家。

法兴王的继承者真兴王在位时期(公元540~576年),新罗建立起了强大的军队。在百济与高句丽的战争中,新罗帮助盟友将高句丽从汉江流域赶走后,553年,将这块战略要地吞并,正式与百济决裂。

公元660年,新罗的武烈王联合唐朝灭亡百济。663年,唐朝在新罗设立了鸡林州都督府,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世代承袭。668年,文武王联合唐朝灭亡高句丽。公元670~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部分领土。从此,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公元668年,新罗终于统一了朝鲜半岛,在8世纪时达到鼎盛。

新罗中期的历史主要特点是君主权威的壮大。新罗对朝鲜半岛的统一使新罗君主财富增加,威望提高。在统一朝鲜半岛期间,新罗成功地镇压了几起贵族反叛,清除了对其中央集权最具威胁的贵族势力。

但是到了公元780年惠恭王死后,新罗却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暴乱事件,由此走向衰落。当中央政权交割不清的时候,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强大,暴动屡见不鲜。沿海地区出现海盗侵扰日本等地(韩寇)。892年新罗王族建立后百济、901年建立后高句丽,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后高句丽武将王建夺取后高句丽政权,建立高丽王朝,于935年灭亡新罗,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新罗是一个与中国联系密切的国家。因为有港口可以直通中国,新罗就一直与中国友好往来。从 4世纪末起,新罗先后与中国的前秦、南齐、梁、北齐、陈、隋、唐建交,以属国身份吸收中国先进文化。682年,新罗设立国学,读《论语》《礼记》,后来又受中国影响崇尚佛学。崇尚佛学。统一后的新罗又相仿中国进行官僚制度的改革,使得新罗的国力达到全盛。在安定和平的年代里,新罗的农业、商业、手工业、艺术、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发展,同中国、日本等国家的贸易、文化往来更是十分密切。

但虽然建立了强大的封建王朝,但最终却逃不过战争、内乱。当新罗国被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早已被赶到南方的高句丽贵族王建强大起来,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王朝。

43. 日本强盛之路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

大和时代末年,在苏我氏的统治下,社会混乱不堪。当时,日本有很多派到唐朝的留学生,这些人回国后把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典籍带了回去,见到自己国家的破落与唐朝的繁盛,使得很多人都想模仿中国唐朝在日本建立一个强大的封建制国家。因此,大化改新在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下呼之欲出。但是想要建立封建王朝,必须铲除大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当时天皇还没有掌握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他所能直接支配的只有自己领地和领地上的居民。要想得到最高统治权,天皇必须和和奴隶主大贵族们互相争夺土地、部民,而奴隶主也想从天皇手中把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大陆移民夺过来。在明枪暗箭般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集中,但地方上的大贵族也不甘示弱,虽然渐渐处于下风,但实力仍异常强大。到了公元7世纪,势力最大的贵族是苏我氏,他们控制天皇,操纵国事,让皇室内部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之中。一些有见识的皇室成员知道,要想扳倒奴隶主贵族,首先必须除掉苏我氏。终于,机会来了。

公元645年的一天,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使臣上朝觐见皇极天皇。太极殿内鼓乐齐鸣,大小官员按品级整齐地站着,皇极天皇在宫女的簇拥下登上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