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101个故事读懂亚洲文明
2985700000020

第20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3)

其次,伊斯兰教宣传的“为真主而战”为自由而战使士兵意志坚定,而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军队也使人心稳固,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随着战争的发展,穆罕默德的对外政策灵活机变。对反对派,他争取归顺者,打击顽固者;对于外国友邦,他进行密切的联络、沟通;对犹太教民,采取了打击、安抚并用的策略。由于不断调整指导策略,使得穆斯林军队由弱到强,最后打败劲敌,成为统一阿拉伯半岛的唯一领导者。

37. 倭马亚王朝的建立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后,艾卜?伯克尔(公元632~634年)、欧麦尔(公元634~644年)、奥斯曼(公元644~656年)相继成为了伊斯兰的统治者。公元656年,奥斯曼遇刺身亡,阿里即位,定都伊拉克的库法。阿里为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而儿子哈桑和侯赛因是穆罕默德的后裔,但即使这样的身份,奥斯曼的族人,叙利亚长官穆阿维叶也毫不畏惧地质问奥斯曼死因,阿里勃然大怒。657年7月26日,阿里率5万伊拉克军与穆阿维叶的叙利亚军决战,眼见穆阿维叶要顶不住了,他手下一个谋士说,既然双方争夺哈里发之位,不如请以《古兰经》裁定,阿里也同意这个意见。659年1月,两个人停止交火,到艾兹鲁哈地方开会。661年,阿里在库法遇刺身亡,穆阿维叶的最大敌人一死,他就在耶路撒冷称哈里发,定都大马士革,倭马亚王朝建立。阿里则被埋葬在到伊拉克的纳贾夫,后来这个地方成为什叶派朝拜之地。

穆阿维叶当上哈里发之后,将阿里在埃及的政权收归己有。但是伊拉克却不归顺,立阿里的长子哈桑为哈里发。穆阿维叶多次劝诱哈桑退居麦地那,未果。在公元669年时,四十五岁时哈桑被人毒死,什叶派将这笔账记到了穆阿维叶头上。

680年,穆阿维叶的儿子子叶齐德继任哈里发,侯赛因在麦地那拒绝承认,招来杀身之祸。680年10月10日,回历61年1月10日,倭马亚王朝出兵四千人斩侯赛因于库法西北。从此,伊斯兰教中以阿里后裔为哈里发的什叶派与以叶齐德为哈里发逊尼派正式公开决裂,各自推选领导人而不许对方过问。

穆阿维叶当上哈里发后,出兵攻打北非、呼罗珊和中亚布哈拉地区,将版图逐渐扩大。也正是从这时候起,倭马亚王朝开始了对东罗马都城君士坦丁堡(669年、674~680年和716年8月~717年9月)的斗争,但结果是阿拉伯人屡战屡败。

但即使没能战胜拜占庭,倭马亚王朝还是在麦立克及其四个儿子统治的时期(公元685~743年)达到鼎盛。此时的倭马亚帝国占领了比利牛斯半岛、北非的迦太基和中亚河中地区,文字也已从希腊文改为阿拉伯文。公元691年,阿卜杜勒?麦立克的儿子韦立德在大马士革从信奉基督教的臣民手中夺取了圣约翰大教堂,而在那所教堂的旧址上,建筑了世界上最壮丽的清真寺之一,至今仍列入伊斯兰教四大胜地(另三个是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

由于与什叶派和哈瓦利吉派的持续冲突,倭马亚王朝的统治长年陷于不稳定的情况之中。两派都采取暴力手段抵抗倭马亚王朝的镇压行动,以至数位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死于刺客之手。而且,几乎所有倭马亚王朝哈里发的在位时间都极短。国内的政治敌对最后葬送了倭马亚王朝。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代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利用什叶派与哈瓦利吉派暴动之机,借助波斯人阿布?穆斯里姆的军事力量最终推翻了倭马亚王朝。所有倭马亚家族成员不久都遭屠杀。

在阿布?阿拔斯(其外号“萨法赫”意为屠夫)对倭马亚家族的屠杀中,有一名幸存者阿卜杜勒?拉赫曼(即日后的埃米尔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逃至西班牙地区,并与756年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该政权在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崩溃之后长期以科尔多瓦为中心统治伊比利亚半岛广大地区,成为欧洲最重要的伊斯兰教政权。

38. 阿拉伯人的南征北战

公元7~8世纪,穆斯林统一国家——阿拉伯帝国打响了扩张领土的战争。阿拉伯人高举“传播伊斯兰教”、“反对异教徒”的大旗,在“圣战”的名义下入侵西亚、北非、西南欧领土。

第一阶段:公元634~656年

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远征”计划诞生。公元636年,瓦立德率领阿拉伯大军取道伊拉克、叙利亚,攻克加萨尼王朝都城巴士拉,占领外约旦的斐哈勒,并乘胜直趋大马士革,与拜占庭帝国展开了第一次交火。

为夺回大马士革,东罗马帝国调兵5万直逼陷落的城下,瓦立德先是弃城而去,而后在约旦河东支流雅穆克河畔大败拜占庭军队,重新收复大马士革,占领了整个叙利亚。看到瓦立德胜利,耶路撒冷马上投降了。

在进军叙利亚的同时,阿拉伯军队向波斯和埃及派出远征军。

公元637年6月1日,阿拉伯军队拿下波斯帝国都城泰西封,随后,又攻占摩苏尔和讷哈范德两城,将伊朗并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

639年底,阿拉伯军队对埃及突袭成功,642年9月占领亚历山大里亚,进至昔兰尼加,将拜占庭在埃及的领土全部吞下。

643年阿拉伯军队攻占利比亚,647年又侵入拜占庭在北非的领地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地。为了进一步控制地中海,阿拉伯征集小亚细亚沿岸居民,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并迅速占领了地中海几个有战略意义的岛屿。到7世纪50年代,阿拉伯军队向西进占了北非部分省份,向东已逼近印度边境,向北突进至亚美尼亚以北,控制了拜占庭帝国在近东的大部分领土,形成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新帝国。

公元661年,倭马亚王朝以叙利亚为基地建立起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王朝。

第二阶段:公元668~750年

倭玛亚王朝建立后,第一个要对付的敌人就是拜占庭。从673年开始,阿拉伯舰队连续4个夏季都进攻君士坦丁堡,但是都被拜占庭军队打退。无奈之下,阿拉伯人被迫撤离。但是他们在回国途中遇到风暴袭击,加上希腊人的拦截,几乎全军覆没。陆军在小亚细亚也遭到惨败。678年,双方再度签订和约,阿拉伯国家被迫向拜占庭纳贡。

在迦太基战场,阿拉伯人却打得异常顺利,短短两年就夺得拜占庭在北非的地盘。公元709年,进入欧洲的阿拉伯人已经打到大西洋沿岸了,震惊了欧洲数个国家。公元711年春,谁都没有料到,当西哥特王国发生内乱之时,一支由300名阿拉伯人和7000名信奉伊斯兰教的柏柏尔人部队进入比利牛斯半岛,打败了当地政府军,建立起阿拉伯人的统治。尝到甜头,阿拉伯人更加踌躇满志,他们在732年10月4日与法兰克人交战,结果阿拉伯军队战败。同时,阿拉伯人占领的比利牛斯半岛的人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阿拉伯人的反抗斗争。公元8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在到处树敌的情况下退出高卢,撤回了亚洲。

公元705~715年,阿拉伯的另一支部队侵入中亚细亚,与突厥和中国展开了激战。712年,一支不到6000人阿拉伯军队进入印度,成功地将印度河谷并入阿拉伯帝国。

717年,阿拉伯军队忘记上次失败的伤痛,分水陆两路向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发动二次进攻。再次对君士坦丁堡发动进攻。阿拉伯人的陆军号称12万,骑着战马和骆驼兵越过小亚细亚,跨越达达尼尔海峡,包围色雷斯;水上,1800艘战舰从叙利亚和埃及港口出发,直驱博斯普鲁斯海峡,20艘大型战船紧随其后,准备配合陆军登陆作战。面对如此强敌,拜占庭军队没有慌了手脚。他们现是隐忍不发,诱敌深入,然后突然发出火箭、火船和火矛,打了阿拉伯人一个措手不及。尤其惨烈的是阿拉伯的舰队,这些战舰在熊熊烈火中几乎全军覆灭。在水军遭遇烈火的同时,陆军却饱受严寒之苦。途中,供给不足,疾病纠缠的阿拉伯士兵还受到被拜占庭收买的保加利亚人乘机进攻,再也无法向前推进一步。至此,围攻君士坦丁堡长达一年零一个月的阿拉伯再一次失败了。

君士坦丁堡会战之后,拜占庭帝国开始全面反攻。8世纪后半期,拜占庭把阿拉伯人赶到小亚细亚东部,重振了“帝国”的声威。750年,阿拉伯帝国内部矛盾激化,阿拔斯王朝取代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迁都巴格达。此后,拜占庭与阿拉伯虽然战事连绵不断,但已经与当年动辄十几万人,几千艘战舰的规模比起来已经相差太多了。

阿拉伯人将战火燃烧到拜占庭、印度、埃及、中国等地,不仅得到了更广袤的领土,让伊斯兰教在所到之处迅速生根发芽,还加速了阿拉伯社会封建化的进程,为建立起一些神权专制式的中央集权封建主义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此,阿拉伯及其信仰的伊斯兰文明走出亚洲,冲向世界,同时阿拉伯人也将世界各地的文明、文化收归己有,创造出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明。

专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公元7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简称阿拉伯文化)随着伊斯兰教的诞生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开花结果。那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历经倭马亚、阿拔斯、西班牙后倭马亚诸王朝的漫长岁月,逐渐形成了一种带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情的文化形式,从稚嫩到成熟,在世界面前展现出迷人的风姿。

阿拉伯文化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在公元7世纪出现,随着阿拉伯人征战的步伐相继将古代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外来民族当时最为先进的文化纳入自己的体系。它吸收了将希腊的古典哲学,拜占廷的基督教哲学、罗马法典,古叙利亚和埃及亚历山大学派的炼金术,波斯的文学艺术,印度的数学、天文学、医学和中国的造纸、火药、印刷术等领域的文明,在9世纪中叶后创建了自己的宗教哲学、哈里发制度、阿拉伯数学、天文学、哲学、化学等极富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体系。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教的经典、宗教节日、建筑艺术等等也给世界增添了辉煌的一笔。

古代阿拉伯文化从公元8世纪开始进入繁盛,后取道西班牙和西西里岛进入欧洲,巴格达、科尔多瓦、大马士革、开罗等文化中心城市出现。到了公元14世纪,阿拉伯文化对欧洲文艺复兴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从自然科学到文学艺术涵盖全面而广泛。

在数学方面,阿拉伯人贡献重大。约公元771年,某位印度学者将一篇包含从0到9共十个数字的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得到巴格达统治者的极大认可,最终在全境推广开来,并从此流传世界,对数学发展意贡献重大。阿拉伯数学家还掌握代数知识、精通三角学,大数学家穆罕默德?伊本?穆萨(公元780~850年)发明了代数学符合,并将代数学理论系统化。完整化,著作《积分和方程计算法》自12世纪被译成拉丁文传到欧洲后,在四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都是大学的主要教材。

在化学、物理学方面,阿拉伯人发现了化合物与新物质,总结出光线反射、透射、折射等理论,用磷作原料造出了人造宝石,还成功地研制出了牛痘疫苗。

在天文方面,阿拉伯人使用的仪器先进,他们测出了本初子午线的长度,将一年平均365天,每128年设31闰年,闰年为366天,并且预测了地球自转并绕太阳转,对欧洲天文学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文学方面,《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成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不仅超越了同时期的欧洲,还是阿拉伯人民留给世界的珍贵的文学遗产。《一千零一夜》内容丰富,叙事生动,它包括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叙述活泼生动,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阿拉伯世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

在建筑艺术方面,阿拉伯文化的最高成是清真寺的建筑艺术。伊斯兰的建筑特色是圆顶和尖塔,外观宏伟壮丽,内饰雕塑华丽,建筑水平和艺术成就均走在世界前列。

古代的阿拉伯人,不仅创造出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还作为文化使者将东西方文化进行传播。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9. 空前开放的盛唐

盛唐,莫高窟壁画

隋朝末年,群雄并立。中国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一时间涌现出十几个割据政权。在混乱的争雄年代,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渊逐渐强大起来,最终扫平各地的竞争对手,在隋大业十四年(唐武德元年,公元 618年)六月逼隋恭帝禅位,占领都城长安,建立唐朝。随后,李渊又设陪都东都洛阳和北都太原,与长安合称“三都”。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建立后,将隋朝的所有几乎全部继承下来。这不仅是因为李氏家族与隋朝杨氏有亲属关系,更重要的是隋朝的文化、制度等在当时已经非常先进,经济基础也非常扎实。可以说,隋朝为唐朝的繁荣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当李渊的三儿子李世民登极之后,中国很快进入高度繁荣的大帝国时期。

李世民经过宣武门之变,杀死与自己争夺皇位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之后,接替父亲李渊做了唐朝君主,是为唐太宗。在即位之初,隋末农民战争已让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经过李世民的治理,几年之后,社会状况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前是百姓流离失所,现在大批农民返回故里,以前是无钱无粮,现在是一斗米价格才三、四钱,人人买得起。国库充裕,人民生活富足。经济决定政治,明显改善的经济环境让唐朝的统治进入稳定时期。

李世民是从隋末农民战争中杀出来的英雄。他深知农民推翻隋王朝的事实给他烙下深刻印象。他常说: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为了避免“覆舟”之祸,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从政策的制定、官员的任用上都做到了政治清明,一大批人才集聚在朝堂之上,为唐朝出谋划策,开疆辟土。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及戴胄等人各有所长,都是一时之俊。

唐太宗身为君主的典范,非常自觉地遵守着成为一位明君必须做到的两点,一是心怀百姓,二是善于纳谏。他的大臣魏征、刘洎、马周等人,都敢于犯颜直谏。有一天唐太宗想修洛阳乾元殿,又想到西域买名马,大臣们纷纷上奏劝止,这件事情终于作罢。面对臣子们的直言劝谏,虽然唐太宗有时候很不高兴,但是也正是因为他大部分都接受了,所以一些错误都及时修正,让政治达到最清明的时代,逐渐走向唐朝的顶端。

但是当李世民即将告别人世之时,唐朝出现了一点小波折。在挑选继承人时,李世民最终选择了他认为可以“守业”的九皇子李治,是为唐高宗。李治善良懦弱,并不太热衷权力,可是他的皇后武媚娘却是个政治狂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