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实人是璞玉,需要雕琢
美玉产生于山里巨石中,在良工巧匠没有开采雕琢之前,它包藏在石头里,人们将之称为“璞玉”。“璞玉”,就是质朴的、原生的玉。老实人就像“璞玉”。质朴憨厚,要让他成为价值连城的美玉,还需要作为“良工巧匠”的领导者用“金手指”给予点拔,精心地予以雕琢。
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底,东吴大督都周瑜病故,鲁肃接班,前往陆口,路过吕蒙的防地。这时,有人建议鲁肃去拜访吕蒙。这人说,吕将军现在的功劳和名气都越来越大,不可以还像以前那样对待他。鲁肃想想也是,就去看吕蒙,但内心深处还是不怎么当回事。因为吕蒙出身贫贱,又没文化,不爱读书。如果要上书写信,就自己口述由别人代笔,在鲁肃的眼里,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
然而这次见面却让鲁肃大吃一惊。鲁肃去看吕蒙,吕蒙设宴款待。酒过三巡之后,吕蒙就说,阁下现在身负重任,又与关羽为邻,请问准备了什么计谋以防不测呢?鲁肃因为轻视吕蒙,就不假思索地说,随机应变好了。吕蒙说,恐怕不行吧!现在,我们和刘备表面上是一家人,其实关羽是熊虎,岂能不未雨绸缪?就为鲁肃策划了五条计谋。鲁肃听了,情不自禁地越过席位,坐到吕蒙身边,摸着他的背说,吕子明呀吕子明,真没想到兄弟你的才略已经到了这个水平!于是,鲁肃进入内室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两个人结为好友才分别。
这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说得更细。据说,当时鲁肃摸着吕蒙的背说,大兄弟呀,我还以为你只会打仗呢!原来还有这么多学问,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嘛!请大哥(大兄)想想关羽是什么人。勤奋好学,熟读《左传》,刚毅果断,雄气十足,却也清高自负,盛气凌人。对付这样的人,能没有出奇制胜的策略吗?于是就向鲁肃献策,鲁肃则“敬受之,秘而不宣”。
那么,吕蒙为什么会从一个老实巴结的“愣头青”变成了韬略满腹的“谋略家”呢?原来这是他的上司孙权“点化”的结果。据《江表传》,孙权曾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做长官的人了,应该多读点书。吕蒙说,军中事务繁忙,哪有时间读书!孙权说,孤难道是要你做学问、当博士?也就是多少懂一点历史罢了!你事多,难道比孤还忙吗?光武帝南征北占手不释卷,曹孟德逐鹿中原老而好学,你怎么就不自勉呢?在孙权的谆谆启发下吕蒙发愤苦读,读的书比许多儒生还多。
吕蒙本来有着丰富的阅历,在书本的熏陶下,很快由“璞玉”变成了“美玉”,难怪鲁肃都要对他“刮目相待”了!
现实中有些领导者遇到早期吕蒙一样的“愣头青”式员工,只知道“恨铁不成钢”,而不愿去施以“点化”,“炼铁成钢”,甚至有的领导者都认为这种下属是“朽木不可雕也”,如此一来,就可能导致他们更加自暴自弃,甚至破罐子破摔。
实际上,有许多成功的人士最初都不是特别出类拔萃的人才,与那些善于钻营的“精明者”相比,他们可能显得呆头呆脑,甚至很平庸。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未来的人生岁月里取得成功,此时只不过是他们没有得到“能工巧匠”的“点化”和雕琢罢了!
如果领导者能够像孙权那样给“愣头青”式员工以关心和鼓励,给他们施以及时的指导,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培养他们的才干,则不仅使他们感激涕零,而且也会使其他下属因此受到感染,对领导者油然产生敬佩之心。
2、授老实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老实人常常给人以“不开窍”的感觉,你看他工作虽然很迈力,甚至加班加点,但效率不高,“不出活”;他虽然认真踏实,但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原因出在哪里呢?就在于老实人缺少方法,不注重运用方法。领导者在这方面应该给予老实人以点拨和指导。
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70多年前讲的这段极富哲理、形象而生动的话,发人深思。在现实中,领导者与老实人探讨“任务与方法”、“过河与桥船”的问题,不失为一件大事要事。
方法,是人们为人处世,解决生产、分配、交换、社会、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种种矛盾和问题的思路、途径、方式、程序和策略。世上所有的个人、团体、政党和国家机关等,总是要借助、依靠、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做好想要做的事情,达到预想的目的,实现各自的理想。老实人更不能例外。
以钓鱼为例:“钓到鱼”相当于解决问题;但要很快“钓到鱼”,就必须掌握精湛的“钓鱼技术”,这“钓鱼技术”就是高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实人之所以“不开窍”,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钓鱼技术”。领导者指导点化老实人,是将鱼钓好送给他们呢?还是教给他们高超的“钓鱼技术”呢?很显然是后者。所以,古人有一句至理名言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渔”就是打鱼的方法、钓鱼的技术。领导者与其授老实人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要指导和帮助老实人,最快的方法就是给他一条“鱼”。对于那收到鱼的老实人而言,晚餐就有着落了(可是吃完了,又不知道下一餐在哪里)。其实,以长远的眼光来看,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教他“钓鱼”。这样他就不用再为三餐发愁了。
多从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上对老实人予以点拨,就能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使质朴的石块变成《红楼梦》里贾宝玉口里含的那样的“通灵宝玉”。
3、指导老实人提高工作效率
老实人普遍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像老黄牛一样勤恳,但同样的任务,他们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完成,也就是说工作效率不是很高。问题就出在老实人没有掌握高效工作的方法。在这方面,领导应多给老实人一些点拔,使“慢牛”变成“快马”。
首先,指导老实人对时间进行计划管理。
让老实人把要完成的工作,按小时、按天、按周的先后时序排好,然后按计划逐个完成。在自己可控的时间内把工作安排得紧张有序,并尽力把不可控制的时间转化为可控时间,善于在不可控时间内处理事务。
告诫老实人:使用时间最忌把时间切成零星的碎片,不能把可以一次完成的工作肢解为几次完成。要尽量把自己的时间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时间多少要依工作的需要而定,集中的过多,也会造成浪费。一般来说,时间集中较多的人,往往是时间利用率最高的人。
其次,指导老实人区分工作的轻重缓急。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指导老实人对自己的工作区分轻重缓急。工作一般分三类:
急件,必须马上办;
优先件,尽量去办;
普通件,有空去办。
应把主要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去,抓住了关键性的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应反复提醒老实人:先做最重要的事。
美国伯利恒钢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向效率专家艾维·利请教“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的方法。
艾维·利声称可以在10分钟内就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这东西能把他公司的业绩提高50%。他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请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
舒瓦普用了5分钟写完。
艾维·利接着说:
“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公司的重要性次序。”
舒瓦普又花了5分钟。
艾维·利这时说:
“好了,把这张纸放进口袋,从现在起,你只需要做一件事了——行动。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最重要的。不要看其他的,只是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紧,因为你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