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炒股致富心理学:沃伦巴菲特笑傲股市的28个简单法则
2961600000027

第27章 在公司危机时投资

会让那些研究巴菲特投资行为的观察家看走眼的一种情况是:巴菲特有时会买下一家前景似乎暗淡无光的企业。

20世纪60年代末期,巴菲特在美国运通银行发生色拉油丑闻事件后,出资吃下该银行的股份;70年代,他买下了GEICO这家公司;90年代初买下威尔斯·法哥银行。

要了解巴菲特这么做的动机,必须记得格雷厄姆所说的,市场上大多充斥着抢短成进出的投资人,而他们为的是眼前的获利。这是说,如果有某间公司正处于经营的困境,那么在市场上,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大跌。格雷厄姆认为,这是投资人进场做长期投资的好时机。

美国广播公司在1990年就面临了这个问题。当年度由于经济不景气,该公司宣布它1990年的净利大致和1989年的净利一样。在此之前,市场上的看法认为该公司的每股盈余应该增长27%左右。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在6个月内,该公司股价从每股63.30美元跌落到每股38美元,跌幅约为40%(在1995年美国广播公司同意和迪士尼公司合并,市场上立即反应,使美国广播公司的股价上涨至每股125美元,如果在1990年,某人以每股38美元买入该股,并在1995年以每股125美元的价格卖出,每股获利为87美元,换算成税前的年复利报酬,约为26%)。

同样的状况可能发生在银行业,某年度利率的改变会影响银行的营收和获利;不动产市场的景气循环也会对银行界造成影响,经过一段时期的不景气,随之而起的,可能是不动产业界的大幅扩张,但是全面性的经济不景气,对各种银行的影响程度不一。对大型的行库而言,其所受到冲击的程度,远比地方型的小银行严重得多。

大型行库在整个商业体系和经济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除了和成千上万的个人与企业有业务往来之外,这些大型行库对小型行库而言,也扮演资金融通的角色,实属银行中的银行。他们可以直接向美国财政部购买公债再转售给其他银行或机构。在美国联邦准备银行眼中,这些大型行库是金融体系的重心,一旦发生任何经营不善的问题,所波及的范围将会牵连甚广。因此,联邦准备银行会尽全力要求其他大型行库将经营不善的行库加以购并,以防风暴愈演愈烈。然而,在经济萧条之际,所有的银行都或多或少发生经营上的问题,此时,联邦准备银行可以做的就是放松银根(即货币供给),并尽可能协助大型行库正常营运。

大多数的民众并不清楚银行间彼此的借贷状况,事实上,联邦准备银行扮演着“融通窗口”的角色,允许其他银行以便宜的资金借款来协助自身营运。在寻常的营运时期,如果有某家银行向联邦准备银行申请借贷资金过于频繁,就会受到相关银行法规限制。但是面临全国性的经济萧条,惟有联邦准备银行这个融通窗口是惟一一个可以协助并确保大型行库维持正常营运的地方。

在全面性的经济萧条情况下,虽然没有企业不受到伤害,但是经营体质强韧的公司和不堪一击的公司却很容易在这场战役中分辨出来。在美国西海岸,有一家财力雄厚、营运良好也最保守的银行,就是全美排行第七大的银行——威尔斯·法哥。

在1990年和1991年,由于房地产的不景气,威尔斯银行在不动产贷放业务上出现13亿美元的账面损失,并相当于每股净值53美元中的25美元。所谓账面损失,并不一定代表这些损失已经实现或者将来会发生,而是表示银行必须从净值里提存这笔金额,作为应付将来损失发生时的准备金。

也就是说,万一这些损失已确定发生,就必须从每股净值中取出25美元来支应,所以该银行的净增值会从每股53美元减少为每股28美元。为了提存这些损失准备,几乎把该银行在1991年的盈余全数耗尽,导致当年该银行的净利只有2100万美元,约为每股盈余0.04美元。

由于威尔斯·法哥在1991年可以说都没赚钱,市场上立即对该银行的股价做出反应,每股从86美元跌到41.30美元,跌幅52%左右。这时巴菲特却进场买进该公司10%的股份(约500万股,平均价格每股57.80美元)。

巴菲特眼中的威尔斯·法哥银行是全国经营最良好、获利最佳的银行之一,但是该银行在未上市时的股价却远低于那些和威尔斯·法哥并列同级的银行。在加州有许多居民、企业和许多其他的中小型银行,而威尔斯·法哥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和其他的大型银行竞争,提供给上述居民、企业相关的金融服务,如存款、汽车贷款、房屋贷款等,或是对其他中小型银行做资金融通,借由以上的服务,来赚取收入。

实际上,威尔斯·法哥银行所提列的损失并不如预期的严重。经过7年后,也就是在1997年,它的股价已经上涨到每股270美元。巴菲特的这项投资,为他赚进了约24.6%的税前复利报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