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年浙商
2958700000043

第43章 创新时代的典范(4)

其次,周晓光开始引进专业的管理咨询团队,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变革,加快了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从台湾聘请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总经理;全面推行管理标准化,并于2001年10月,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ISO 9001、ISO 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公司通过ISO 10012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浙江省清洁生产验收;2006年,公司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浙江省绿色企业验收;同年,环保型金属饰品锡基材料及锌合金饰品被评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前者还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007年,新光实现了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商品免验企业“大满贯”,并且成为了中国流行饰品行业标准的起草制订单位……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新光饰品越来越引起同行的注目,到新光挖人的事时常发生,7年间到同行业去发展的至少有千人,完全可以再建一个新光,有人戏称新光是所“黄埔军校”。对此,周晓光说,行业的竞争,免不了人才的争夺,但她并不认为是件坏事。目前义乌有1800家饰品生产企业,10万人从事这个行业,一年60个亿的产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仅靠一家企业做大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饰品这一行业,只有产业集聚了,在世界的舞台上才能拥有立足之地,才能形成气候和氛围,带动整个产业的提升。义乌饰品业人士说,新光的“黄埔军校”成了产业的润滑剂。由于是行业的“王中王”,新光每天要开发100余款的新产品,跟随的企业也自然多了,但这并没有让晓光感到一丝的满足感。她认为,别人跟得快,她才会跑得更快。

在登上中国饰品行业老大的位置后,周晓光以及她的新光集团又开始了“从优秀到卓越”的征程,为此她主导了企业在战略与执行、创新和转型、文化与团队三个方面的重大变革——企业以创新为态度,以清晰明确的目标和愿景为导向,以持之以恒的理念和价值观为统帅,以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为手段,致力于使业务模式与市场和客户需求相配合,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来调整自己,向着一流的业务模式和流程进行转型。同时,周晓光开始着力多元化发展战略,由新光集团牵头联合其他行业龙头企业创办的浙江富越控股集团,已跨出了现代化资本运营的坚实步伐,通过整合区域和行业优势,开始系统地构建商业平台、产业平台和资本平台,完成了收购上海“美丽华”集团、参股“百年人寿”保险等一系列在业界产生巨大影响的项目;新光旗下的万厦、新光两家房地产公司,已经成为当地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并组建专业的现代化物业管理公司,着力开拓空间巨大的物管服务业;同时,作为主业的饰品,也将突破固有的批发市场体系,开始大举开拓零售领域、推进品牌化战略。2009年7月,新光集团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正式参展企业,是义乌、金华地区,以及流行饰品行业唯一的代表。

周晓光说:“新光在未来几年内要上市,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成为公众型企业,要从根本上再转型,成为规范、健康、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企业。”

而周晓光本人,早就成为了引人注目的“公众人物”。

2004年春节,周晓光在义乌市电视台播出了一条仅有10秒钟的祝福广告,让们感到新奇:“鉴于全国人大会议即将举行,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竭诚向社会各界征集议案……”

广告一播出,立即引来全国各地新闻媒体的迅速反应,并由此引发了全国范围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信件如雪片般地飞来,设在义乌建设大楼907房间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联络点”成了新闻来源地。

“开始,我真的没有想到会有这样大的轰动。有的人从几十里外赶来,有的向我哭着诉说。我当时真的感到非常激动,一方面是这些老百姓对我的信任,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我们的代表真的需要与百姓沟通的桥梁。”

周晓光曾先后当选为义乌市第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金华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十届人大代表,后又连任全国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在担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前5年间,周晓光总共提交议案125份、建议109份,其中111份议案、109份建议经大会主席团决定,交由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其中不少议案贴近群众,关心百姓,为人民代言,引起了社会各界很大的反响,周晓光因而被誉为“议案仙子”。

创业者楷模马云

被誉为“下一个比尔·盖茨”的马云,初始接触互联网是在美国的西雅图。当时,互联网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30岁的翻译马云,在旅途中学会了上网,他请朋友为自己远在杭州的海博翻译社做了个网页,想在网上把他介绍出去,并且亲自试试互联网这个东西是否真的那么神奇。

上午10点钟,马云把网页发出去,中午12点,果真收到6个反馈邮件,4个来自美国,1个来自德国,1个来自日本。见此情景,马云立刻激动起来:“这就是我想要的,这里有大大的生意可做!”马云意识到这是一座有待深挖的富矿,他立即决定,与西雅图的朋友合作,把中国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一个全球首创的B2B电子商务模式,便这样有了创意。

回到国内,马云立即着手实施,他找了个学自动化专业的搭档,加上妻子,一共3人,2万元启动资金,租了间房,便开始了工作。

这就是马云的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海博网络,产品叫做“中国黄页”。

后来,马云笑称自己的成功秘诀是:第一没钱,第二对互联网一窍不通,第三他想得像傻瓜一样。换言之叫做第一不怕输,第二无知者无畏,第三痴迷加狂热加理想化。三者结合,马云无牵无挂,义无反顾,在全国二十几个城市逐一开拓业务。到1996年,营业额达到了700万元。

但直到1998年,马云的B2B思路才逐渐成熟:用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他认为,互联网上商业机构之间的业务量,比商业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业务量大得多。前5年的经历,使他对国际贸易市场、国内生产厂家和进出口公司有较深的了解。而商业机构中最需要电子商务支持的,是大量的中小企业。

于是一年后,马云下定决心创办B2B网站,他灵机一动,为网站取了个代表财富的域名:阿里巴巴。

这支起初只有18人的团队,挤在杭州的家里,召开了一次全体创业大会。马云以一贯的激昂情绪鼓动说:“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的B2B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我们的目标有三个,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80年的公司;第二,我们要建设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第三,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前十位。”

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后,马云当着大家的面把身上的钱掏了出来,说:“但是,启动资金必须是闲钱,谁也不许向亲朋好友借钱,因为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不过,我还是有这个信心,即使是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

就这样,年轻的马云领着更为年轻的18名“列兵”开始了他们的又一次强行军,走在最前面的是像豹子一样勇猛的马云。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阿里巴巴网站出现在互联网上,并且立竿见影:一个青岛商人每年从韩国进口一种设备,他设想生产设备的厂家可能就在中国,可他绞尽脑汁也找不到。后来他偶然发现了阿里巴巴,于是在上面发了一条求购信息,没想几天后就同该设备的中国厂家联系上了,令他惊喜的是,厂址就在青岛。还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是,众所周知徽章等小商品多半出自浙江,如果这种企业出在东北,哪有人理?但就有这样一家东北企业聪明地利用了网络,他们每年从网上搜集温州、义乌企业的最新产品图样,接着从当地购回样品照着生产,然后再到阿里巴巴网上发布信息寻找买家。一年下来,他们寻找到的买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该网站。

接着,马云把触角伸向了发达国家。因为他清楚,国内电子商务尚不成熟,只有利用发达国家深入人心的电子商务观念,为外贸服务,才有可能取得可观的效益,同时也起到示范的作用。马云在阿里巴巴上开设了一个“中国供应商”,把大量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的供货信息,以会员形式免费向全球发布。同时,他在全球范围内最大可能地寻找买家。

马云马不停蹄地飞到了欧美等地,一段时间里,他参加了欧美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商业论坛,在大庭广众发表演讲,用他那非凡的口才传播他首创的B2B理念,宣传阿里巴巴。他不断地出现在全球著名高等学府如麻省理工学院、沃顿商学院、哈佛大学等讲堂,挥舞着一双干瘦的大手,对着台下的听众大声道:“B2B模式最终将改变全球几千万商人的生意方式,从而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

于是,海外媒体开始对马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2000年7月17日,美国《福布斯》杂志这样评价马云:“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

很快,马云和阿里巴巴在欧美声誉日隆,来自国外的点击率和会员数呈暴涨之势。到2000年底,阿里巴巴以每日增长一两千的速度发展,每天可收到3500条商品供求信息,700余种商品信息按类别和国别分类。一个想买1000支羽毛球拍的美国人可以在阿里巴巴找到十几家中国供应商,了解他们不同的价格和合同条款;位于中国边远山区的小城镇和远自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可以在阿里巴巴网站上走到一起,成交一笔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可想象的生意!

马云在全球的巡回演讲,除了吸引到客户外,还吸引了风险投资。以华尔街高盛为首的几家公司,毫不犹豫地向阿里巴巴投入了500万元美金,接着又引来了“全球互联网投资皇帝”、日本软银公司董事长孙正义的2000万美元巨资。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蔡崇信——全球著名风险投资公司Invest AB的亚洲代表,竟然跳槽到月薪只有数百元的阿里巴巴公司,这让马云信心倍增!

接下来的迅猛发展,是许多“马迷”所津津乐道的——

2003年,在阿里巴巴创办的第四个年头,马云第一次挑战国际对手。当时,eBay此时已进入中国,它是否会给阿里巴巴的B2B模式带来冲击呢?强悍的马云此刻毫不畏惧,他选择了主动出击——创办和eBay模式一样的淘宝网,借以进入C2C市场,经过一番较量,一举击败了“洋鬼子”。

两年之后,马云又做出了惊人之举,一举并购了雅虎中国,这是阿里巴巴第一次大张旗鼓地改良外资背景的互联网公司。就在这一年,阿里巴巴的会员数激增到了1100万。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顺利登陆香港股市——当天的融资额达到17亿美元,创下行业中融资与市值之最,超千亿港元的市值一度为新浪、搜狐、网易、盛大与携程市值之和,市盈率达到了300。一夜之间,这家电子商务公司已直接晋升入全球互联网企业第六名。

在全球互联网市场上,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模式、雅虎为代表的门户模式、eBay为代表的C2C模式、亚马逊为代表的B2C模式这四大互联网模式,无论在资本还是业务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一次,资本的聚光灯照向了人称“第五模式”的阿里巴巴B2B模式上。马云,终于获得了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成功!

现在的阿里巴巴集团,经营多元化的互联网业务,包括B2B国际贸易、网上零售和支付平台,以及以数据为中心的云计算服务,服务对象来自于超过240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用户,在大中华地区、印度、日本、韩国、英国以及美国等地的6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19000名员工。

作为当今中国无数创业者心目中的楷模人物,马云的一句“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创业时的梦想”特别响亮!

郭广昌打造“第一民企”

2006年的全国两会上,郭广昌向参加上海团审议的胡锦涛总书记汇报说:“您所批示的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琥酯’已经得到WHO组织认准,这是自主创新的产品,即将推向非洲市场。”得到了胡总书记的肯定。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沪期间,专门会见了郭广昌等12名上海非公经济企业代表,克林顿回国后还给郭广昌来信,对他和复兴集团的发展表示赞赏,并约请复星到美国发展基因工程。

复星集团从一家注册资金10万元、自有资金3.8万元的小型科技咨询公司起步,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多元化民营控股企业集团,被誉为中国“第一民企”,与郭广昌早年的一次人生抉择颇有关系。

1989年,22岁的东阳青年郭广昌在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受当时出国热影响,他也打算去美国留学,并为此精心准备,通过了TOEFL及GRE考试。1992年下半年,怀揣着“出国梦”和借来的4000美元,通宵达旦地排在美国驻沪领事馆门口的长队中等候签证。眼见一些同道者为拿到了签证而欢呼雀跃,为被拒签则神情沮丧的模样,他想了很多:“在中国驻美国领事馆门口也会有这么长的排队、这么强的情绪反应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国落后,人就抬不起头来。他在心里问自己:这样的出国值不值?

这一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号召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郭广昌被深深鼓舞了,他毅然决然地放弃出国留学,留在国内创办实业。

就在当年,郭广昌又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辞职下海!不过这次不是孤身一人,而是郭广昌、梁信军、汪群斌、范伟和谈剑等5个复旦同学共同行动。他们拿出了仅有的一点积蓄,注册了上海广信科技咨询公司,开始了“梦一般”的创业历程。

创业之初,万般艰难:一难资金短缺,二难业务难找,三难市场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