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年浙商
2958700000040

第40章 创新时代的典范(1)

柳市“双雄”南存辉胡成中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古时因柳树下形成集市而得名,如今却成为“中国电器之都”,演绎出了一段财富神话,使柳市名闻天下的是低压电器,以及被称为柳市“双雄”的低压电器之王南存辉、胡成中。

和温州许多知名企业家一样,南存辉和胡成中出身贫寒。南存辉的父母都是农民,初中毕业后,身为长子的南存辉挑起家庭的重担,开始当起了修鞋匠。而胡成中则在初一辍学,子承父业,做起了裁缝。

有趣的是,两人小学时曾是同班同学,南存辉担任班长,胡成中担任体育委员,两人曾共同领导过一个班级,之后又共同领导一个企业,可谓颇有缘分。

上世纪80年代起,柳市的低压电器已经闻名全国了,在不过49平方公里的面积上,集聚了上千家电器制造企业,扮演了“电器大都会”的角色。这一切点燃了鞋匠南存辉的经商欲望:他当机立断,与三位朋友合股,在柳市开了一个简陋的电器柜台。几名小老板,每天早出晚归,把采购回来的旧电器零部件拆拆洗洗,然后再进行组装出售。钱虽赚得不多,却让南存辉感到了惊喜。

几乎与此同时,胡成中也告别了裁缝摊,外出搞起了推销。他推销的是当地生产的低压电器,为此他跑遍了长沙85个村子的抽水站。在外面摸爬滚打了几年后,胡成中想到了自办工厂,这一想法与南存辉一拍即合,促成了这两位小学同学的携手合作。

时间是在1984年,南存辉结束了小本经营,带着1.5万元,与胡成中合伙创办了“求精开关厂”,生产按钮开关,是谓正泰集团和德力西集团的前身。

两人走到一起的原因很简单,首先是相互熟悉,彼此有深入的了解。此外,胡成中擅长销售,负责“主外”,需要一位懂生产的人“主内”,南存辉是最佳的人选。在当时,柳市镇已经诞生了众多的电器厂家,大部分都属于家庭作坊式的工厂,走的是“低质低价”的路线,产品质量比较低劣。“求精开关厂”则与众不同,一开始就很注重质量。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南存辉、胡成中跑到上海,请来了一些国营电器厂的退休工程师作为技术指导。1986年8月,求精开关厂投资建立了温州第一个热继电器试验室。1988年1月,求精开关厂又领取了温州第一张国家机电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1989年,质量低劣的柳市低压电器遭到全国的抵制,一些单位门口甚至挂出了“温州电器推销员免进”的牌子。1990年,国家六部一委派出工作组进驻柳市,专查“假冒伪劣”,很多电器厂家纷纷落马。但检查组来到求精开关厂时却眼前一亮,没想到柳市居然有一家领取了生产许可证、有自己品牌、质量过硬的低压电器生产厂家,给予了充分肯定。温州、乐清两级政府也当即决定,将求精开关厂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当其他电器厂家猛然醒悟,开始大打质量牌的时候,求精开关厂已经抓住先机,遥遥领先。

1990年的打假,让求精开关厂迎来了第一次发展机遇,甩开了一大批同区域的竞争对手。但与此同时,南存辉和胡成中却在企业的发展方向上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似乎和两人的性格差异有很大关系,胡成中喜欢热闹,总想抓住各种机会,而南存辉沉静稳重,主张专一,提倡“将一壶水烧好”。在发展方向上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话语权上两人又地位相当,各占50%的股权。此外,为了体现“公平”,在创业后,两人采取了轮流当厂长和法人代表的办法,即今年南存辉是厂长,胡成中是法人代表,那明年则是胡成中当厂长,南存辉当法人代表。

分手似乎是注定的,温州著名本土经济学家马津龙在那时就已经认识两人。他回忆道,当时南、胡二人递给他的名片上都印着“厂长”的头衔,马津龙觉得奇怪,两人的解释是“轮着当”。马津龙评价道:“都是要当老大的人呀!”

在回忆为何分手时,胡成中表示:“可能在发展的思路啊,有些观念啊,可能有些不一样,我觉得分开以后,也有利处,但是合起来,可能会做得更大一些,现在也很难讲。反正到现在,应该说两个企业分开以后,在同行业当中发展得还是不错的,属于前茅的。”南存辉则表示:“大家走到一起是缘分,假如不能走到一起也是缘分,有些东西不能勉强,尤其是价值观。利益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关键就是价值观,假如说观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一定要把它们糅在一起,那是非常痛苦的。而且价值观也没有对错,你怎么想都可以,怎么干都行,至于怎么干,到最后的话还是以成败论英雄。真正干得好的、干得大的、干得久的,而且你这个企业是持续经营发展、健康发展不会倒的,这个就对了。所以那个时候我想反正从尊重这个角度出发,假如说尊重他扭曲自己的人格也不对,所以想想还是提出来分开干比较好。”

1990年,南存辉和胡成中进行了第一次“分家”,双方共用一个厂名,一堵墙隔开两个车间,各自生产,打同一牌子销售。当时,求精开关厂的总资产是200多万元,年产值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元。经过一年的尝试,发展势头都不错,双方决定正式分开。

1991年,求精开关厂一分为二,变成了正泰和德力西,且分别取得了国家机电部颁发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当时,柳市有数千家没有领到牌照、眼见失去活路的“小作坊”,这正好给了正泰和德力西爆发式发展的宝贵机遇。

南存辉的正泰在当年9月份与美商黄李益签订协议,融资12.5万美元,成立中美合资温州正泰电器有限公司。由于合资企业的信誉和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正泰在这一轮“大吃小”的行业整合中迅猛发展成“龙头”。

从1994年开始,南存辉通过出让正泰的股份,完成了对48家企业的兼并联合。这年年初,温州正泰集团正式成立,成为该地区同行业的第一家企业集团,正泰的股东一下子增加到40人,而南存辉个人的股份也下降到40%左右。到了1998年,正泰集团已经初步形成了低压电器、输配电设备、仪器仪表等支柱产业。正泰也因此由家族企业向集团企业的转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胡成中呢,同样在做着中国低压电器之王的梦。1992年春,一个披着红丝绸的“温州德力西电器有限公司”的大招牌,赫然挂在了厂房大门口。

在柳市这个全国最大的电器产销集散地,企业众多,分工细致,何不将这些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吸纳到德力西的旗下?于是,胡成中抛出了一句令人惊叹的口号:“谁与我搞合作,谁的利益比我大!”

对于这一创举,他是这样解释的:“……对方企业进入了你的集团之后,可打消被德力西兼并‘吃掉’的顾虑,这样人家进来就放心了。例如,凡是半紧密层企业,我跟人家签合同,都是对方控股的,其利益占51%,而我们只有49%,这种品牌的投资方式吸引了许多企业和企业家的合作。1994年至1998年期间,有意向合作的企业有500多个。”

最后,足足有80多家企业加盟到了德力西。到2006年时,德力西便已在海内外设立了多达1500个以上的销售网点。

1996年之前,德力西一直走在正泰的前头。那时,德力西的广告语是“着着领先,德力西电器”,德力西成了乐清的一张招牌。1996年起,正泰加快了快速扩张的步伐,其销售额首次超过德力西。这之后,正泰和德力西的发展轨迹也体现了两人性格和价值观的差异——

正泰一直很专注,虽然在1996年曾短暂尝试过多元化,但在交了几百万元学费后,南存辉很快收手,并定下规矩:不熟悉的不做;行业跨度太大、没有优势的不做;要多元化也是同心多元化。正泰要用“减法”做大企业,要“烧好自己的那壶水”。

胡成中呢,也许是为了赶超正泰,也许是性格使然,德力西从1998年开始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逐渐进入再生资源、房地产、物流等领域。这一着对德力西无疑是拖累,此后,它和正泰的距离逐渐拉远,使正泰成为了低压电器行业无可争议的老大。

在柳市,正泰和德力西之间“斗法”的小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正泰和德力西的办公大楼仅隔着一条马路,当年,正泰总部大楼还没有破土,德力西闻讯,用高于正泰10倍以上的价钱,以50万元一亩的价格买下12亩土地,特意在正泰对面建了一幢更高的楼。仅隔了一年,正泰在白香镇建了一个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德力西又花50万元的价格买了一个广告牌,就竖在离工业园50米的距离。据柳市低压电器行业的人士介绍,因正泰占据低压电器老大位置多年,胡成中在多个场合表现出对南存辉“不服气”的心态。在聚会上,胡成中最喜欢找南存辉拼酒,并曾在公共场合半开玩笑地问南存辉:“打算什么时候兼并德力西?”

2006年12月,德力西和全球五百强企业法国施耐德电气成立了合资公司。此前,施耐德一直想和正泰合作,因为南存辉始终坚持品牌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两家企业谈了许久都未谈成。2004年4月,施耐德和正泰谈判崩盘,施耐德电气首席执行官对正泰丢下一句:“如果正泰不与施耐德做朋友,那施耐德就只有与正泰做敌人了!”和施耐德进行合作,被视为胡成中对抗正泰的行为,虽然在合资公司中,两家企业各占50%的股份,胡成中还是一度被认为是“引狼入室”。施耐德此前曾兼并多家中国电压电器企业,也引发了外资企业可能对低压电器行业进行垄断的担忧。和施耐德合作后,德力西的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也让正泰神经绷得更紧。即便如此,胡成中仍不改多元化本色,左手能源,右手环保,甚至还玩起了热得发烫的LED与网游。

正泰则在2010年1月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以低压电器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并由此步入资本市场,完成了正泰集团的战略提升与跨越。

南存辉和胡成中的“斗法”还在延续。如何看待两人的竞争关系?胡成中认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是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这个合作,目前来讲是价格上面,大家不要竞相压价,提高质量,如何从效益最大化,向价值最大化去进取。”南存辉认为,有一个德力西在正泰身边,正泰在那儿不敢睡觉,有个正泰在德力西身边,他们也不敢睡觉,两者在不断地比赛。但同时,南存辉也认为存在合作的可能性,南存辉曾笑称:“德力西在搞多元化和投资,赚了很多的钱,我们这个行业他看不上了,搞不好啊,什么时候我们还要跟他再进一步合作。”对于未来,南存辉表示:“我们两个既竞争,也会合作,因为多元化,毕竟由很多个专业化组成的,所以我们搞专业化,正好可能跟他是一个互补,所以我们经常在一块探讨,就是下一步,两个企业从合到分,分之后再合,寻找一条共同的发展之路,我觉得都是双赢的局面,所以不光是我们两个合,还要跟国外合。”

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两位少时的同学,既是生意场上的伙伴兼对手,但又携手成就了中国低压电器大王之名,成为令人钦敬的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代表人物。在未来的日子里,南存辉和胡成中恐将一直讲述着创业伙伴既竞争又合作的传奇故事。

陈爱莲的核心竞争力

2006年11月28日,浙江万丰奥威汽轮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深交所第85家中小板上市公司。身材高挑、肤色洁白、一袭红妆的陈爱莲,在人群中特别显眼。她以万丰奥特控股集团、万丰奥威汽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激动地举槌敲响了上市铜锣。

而30多年前,她还是一位女汽车驾驶员,就像我国第三套人民币壹元面值图案中英姿飒爽的青年女拖拉机手,每天坐在高高的驾驶座上,开始体会人生的价值。

1977年,她成了新昌县侨务办公室一名年轻的办事员;1980年代初,她又进入浙江新昌纺织器材厂,担任厂长吴良定的秘书兼司机,随后成为其第二任夫人。人生梦想得偿所愿,陈爱莲过着新昌女子们艳羡不已的幸福生活。但是丈夫长期为企业辛苦劳顿,使她心疼不已,生性豁达的她决定挺身而出。

1994年7月,陈爱莲出任丈夫执掌的中宝实业公司总经理。上任不久,她敏锐地发现了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主业纺织器材项目已从成熟期进入衰退期。陈爱莲认为,必须进行战略调整,上马新产品,否则企业必死无疑。

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陈爱莲果敢地将目光锁定在了铝轮制造,一个几乎由男性独霸的制造领域,尽管那时全国已有112家企业生产铝轮。

陈爱莲有着舍我其谁的强悍作风和无与伦比的行动能力,在下定了决心之后,带着3000万元风风火火地开始上马摩托车铝轮项目,并且誓言“要做就做老大,做到‘再览众山无’。”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果然,到了1997年,在中国首届名牌汽车、汽车零部件竞争力调查中,陈爱莲的ZCW牌摩托车铝轮行业占有率达到50%以上。

接着,万丰奥特集团应运而生,又兼并中韩合资上海二守合金有限公司,三个月实现了原企业三年的产量。2001年,产销量达到500万件。目前,该集团已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铝轮生产基地。

1998年初,陈爱莲决心上马汽车铝合金轮毂,此时全国在此项目上已有20亿元的沉淀资本,陈爱莲认为,皆因国内汽车产业整体落后而致。那么,要上此项目,就必须绕过雷区,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首先为国外汽车配套,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之时,国内市场或许也基本规范成熟起来了,那时再回头以国际水准打国内市场,将是轻而易举。

1998年,万丰汽轮下线,由于具有最优性价比,OEM纷至沓来,美国福特、日本丰田、法国雪铁龙等多家巨型国际企业的订单源源而来。同时,万丰奥特又致力于通过代理商推出自有品牌,最终实现了为国际最为个性化的豪华轿车配套。

2001年,中国汽车市场已渐趋成熟,陈爱莲杀回国内收购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成立了威海万丰奥威汽轮公司,产品专供国内市场,很快,神龙富康、上汽奇瑞等与万丰一拍即合,汽轮源源出厂。

2006年,为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为OEM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万丰在英国、美国设立了海外子公司。数年之间,陈爱莲带领万丰奥特从行业追随者逐渐升至行业领跑者。目前拥有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金融投资、新能源新材料四个产业,其中主营业务零部件已做到“国内领先,世界一强”,实现行业全球领跑,为该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陈爱莲的成功得益于两样东西,一样是科技创新,一样是“野马精神”。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民企馆16家企业中,万丰奥特是最能代表当今中国先进制造业的企业之一。甚至可以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举办的世博会上,缺少万丰奥特这类企业的民企馆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