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年浙商
2958700000028

第28章 拓荒时代的英雄(6)

次年3月份的一天,年节才刚过不久,陈其美给宋汉章下了一张请柬,邀请他去赴宴。宋汉章心想,去年为婉拒筹饷事,已在陈其美那里挂上了“号”,此番邀请他赴宴,八成也为此事。提起筹饷之事,宋汉章想只要自己守住底线,赴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然而他哪里知道,陈其美将宴请的地方安排在曹家渡小万柳堂,这块地方属租界越界筑路的范围,后门毗邻苏州河,陈的部下对这里完全可以掌控。果然,席间陈其美又提及筹饷的事,宋汉章仍回复难以从命。陈其美显然早已料到宋汉章会如此回答,也不多说,只见他一声令下,当即从门外进来两个大汉,上前架住了宋汉章的胳膊。还没等宋汉章明白过来,他们已架着他出了万柳堂后门,来到苏州河边,强行押上了一只木船。

宋汉章遭到秘密拘捕,被关进了曹家渡都督府。陈其美给出的理由是有人举报宋汉章在大清银行任内“罔利营私”。哪知宋汉章根本就不吃这一套,面对威胁毫不示弱。由于查账一无所获,宋汉章的被捕又引起了中国银行的提款狂潮,来自社会舆论和金融上的压力,让陈其美真正尝到了骑虎难下的滋味。正好各界名流如伍廷芳、马相伯,甚至陈其美的弟弟陈其采都为营救宋汉章而奔走呼号,陈其美只得就坡下驴,在关押了两个星期后将宋汉章释放了事。

宋汉章被释后,立即上书新任财政总长熊希龄,要求为自己申冤雪耻,同时提请准予辞职。熊希龄赶忙批示挽留,并称赞宋汉章“办事谨慎廉洁……并无所亏,今幸公家彻底清查,水落石出,正以表现该员之无私弊,此后益昭信用”。他回到银行的当日,大批存款又涌回中国银行。陈其美的绑架反而凸显了宋汉章不为权势屈服的形象。

宋汉章在上海都督陈其美面前表现得大义不亏,对大总统袁世凯也同样如此。1916年,中国、交通两家银行款项不断为袁世凯挪用,信用不稳,以至北京、天津相继发生挤兑风潮。袁世凯政府遂于这年5月12日以国务院名义,命令全国的中国、交通两家银行,对已发行的兑换券一律停止兑现。而上海中国银行在宋汉章力主下,对停兑令拒不执行。当时,上海中国银行所发兑换券约400万元,考虑到库存现银不足,为防不测,宋汉章除吩咐以本行库存现银应付兑现外,他还亲自出马,向汇丰等外商银行争取到200万元的借款。“危情”果然不久显现,受挤兑风潮影响,大批上海中国银行的客户涌到了上海中国银行门前,要求兑换现银。眼见人潮汹涌,已有充分准备的中行工作人员及时向客户们公告:凡本行发行的兑换券,除随时可在本行兑换外,也可向本行委托的各处代兑点兑现;各银行和钱庄对中行发出的兑换券也照常接受。消息传开,上海中国银行的信誉又一次得到提升。

很快,这一情况传到了袁世凯耳里。有人竟敢违抗大总统的命令,这还了得!他放出话来,非得治一治上海中国银行,尤其是宋汉章。风声传出,有好心人劝宋汉章小心预防。万幸的是,不久袁世凯自己已一命呜呼,灾难终未降临。

1927年,蒋介石率北伐军进入上海后,也伸手向上海商业联合会筹款,要求中国银行先行垫借100万。宋汉章先是拒绝,后见一味拒绝难行,便退了一步,提出要求提供担保。此举惹得身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大为不快,几欲处置。后经多方斡旋,往返折冲,才获转圜。

宋汉章除为上海中国银行的发展事业殚精竭虑外,还于1931年主持创建了中国保险公司。值得一提的是,他担任中保公司董事长近20年,从不领取分文报酬,但在赔付保费上面却毫不吝啬。1931年,荣毅仁家族把汉口的一个纺纱厂投了意外保险,但不幸发生了火灾,损失惨重。当时,中保公司的资本金不过才250万元,一下子要拿出200万元去赔付,的确是很棘手的事。许多投保户也跟着紧张起来,大家在看着宋汉章到底赔不赔!宋汉章到底是宁波人,宁波人那种特有的信托责任告诉他非赔不可!于是他咬咬牙全赔了出来。

全数拿到赔付金后,荣氏家族非常感激,当时预计可能赔一半就不错了,没想到是全赔,而且速度之快,始料未及。于是荣毅仁就在《申报》上公开登出广告以表感谢!从此宋汉章和他的中国保险公司更加深入人心。

蔡声白首倡“科学管理”

1942年,美亚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股市“最为活跃”的红股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美亚将5个区管处升格为5个分公司;1946年,美亚在纽约设立分公司;1947年10月,成立曼谷发行所;1948年,在阿根廷设利亚实业公司,经销美亚产品,又在香港设立美亚总管理处国外分处;截止到1949年底,美亚公司资产净值为人民币(旧币)649亿元,其中国内部分占总额的44.7%,1956年响应号召参与公私合营。这偌大的一家织绸公司的老板是浙江吴兴人蔡声白。

蔡声白是上世纪20年代初进入美亚织绸厂并逐渐掌握经营权的。

1919年,在美国留学获得工学硕士后刚回国不久,蔡声白就被招进了美亚织绸厂。这家厂子的老板是在上海被称为“缫丝大王”的莫觞清,也是他的老乡和老丈人。因了这层关系,莫觞清很快委以全权,让女婿担任了美亚的总经理。其时蔡声白才27岁。

上任伊始,蔡声白就提出了“添置机械,罗致人才,革新管理,扩大经营”的方针。鉴于美亚只有12台陈旧老化的织绸机,蔡声白立即向美国和日本订购新式络丝车、并丝车、打丝车、纤丝车、双梭织机、提花织机等共近百台。有了这些先进的机械设备,美亚织绸厂生产的阔幅双绉、乔其纱、绉缎、碧绉等产品质量大幅提高。

但保持一家工厂的持续发展不全在设备,更在于人才和管理。“要想办好企业,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蔡声白为此可谓不遗余力,不几年工夫,就使得美亚拥有了一批出色的关键人物,如厂长、技师和财会人员等。为了让他们尽心竭力为企业服务,蔡声白还鼓励大家参与向美亚织绸厂投资,争取都成为兼职股东,分到更为可观的红利。

更新了设备、罗致到所需人才后,蔡声白接着又在美亚强力推行科学管理。他的做法是,取消同业中普遍使用的工头制,设立职能部门,实行全员定岗、定质、定量、定责制度,对生产流程及干部职员进行全面监控。在实施过程中,他还不忽视人性化的因素。比如,美亚织绸厂在1926年专门设立了惠工处,专司负责企业职工生活。包括为职工提供良好的食堂和宿舍,设立卫生部、夜校部、俱乐部、储蓄部等等。同时还创办有《美亚期刊》,供职员与工人交流管理与技术经验,公布厂务动态消息。可以说,蔡声白是当时中国企业中最早倡导“科学管理法”、实施现代经营管理的企业家。

蔡声白是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人,除了首倡“科学管理法”之外,他还通过留美同学中国银行总裁张公权的帮助,创立了国内首家保税工厂性质的“关栈制造厂”,获得了进出口关税的豁免权,使得美亚的出口成本大大降低,一举扭转了外销颓势。

1930年10月30日,适逢美亚织绸厂10周年纪念,这一天,蔡声白在上海静安寺大华饭店特地举办美亚时装展览会,他指挥一支打扮入时、身材曼妙的模特队伍,身着美亚丝绸服装在各路嘉宾和观众面前尽情表演,轰动沪城。可要知道,在当时的上海,组建模特表演队,举办时装表演,都是极为新鲜的事情,这也是蔡声白首倡的杰作。打那以后,美亚织绸厂每周都有新品发布,既满足顾客追求新异的心理,又领导丝绸消费的时尚。

通过一番艰苦努力,美亚公司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得以迅速提升,到1933年2月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时,美亚织绸已拥有织绸机1200台,隶属公司和工厂达到16家之多,拥有资本总额达法币280万元,职工总数超过3000人,其规模已在全国同行业中首屈一指。

1944年,蔡声白招股组织中国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并邀请江浙丝厂资本家,成立丝绸业联合会,担任理事长。自1933年起,先后担任美亚织绸厂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丝业公司、中国国货联营公司、利亚实业公司总经理,美恒纺织公司、铸亚铁工厂经理,美兴地产公司、劝工银行董事,以及上海市电机丝织业同业公会主席、丝绸联合会理事长、商业统制联合委员会委员等职,成为上海丝织工业界的领袖人物。

吴百亨“白日擒雕”

1985年,由温州电视台拍摄的6集电视剧《吴百亨》,以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一代“乳业大王”创建民族乳品业的艰苦历程,曾经轰动一时。吴百亨的“百好乳品厂”距今已80多年了,现在国内炼乳企业比比皆是,自产乳品早已不在话下,而那时候简直就是“奢望”。

浙江温州人吴百亨起初是一家药房的学徒,直到1921年他27岁时才自立门户开了一家小药房,虽是惨淡经营,却也扬起了创业的风帆。这样整整过了6年。有一天,吴百亨见经营药品的一位朋友代销舶来货“飞鹰”牌炼乳,十分畅销,心有所动,于是暗中调查。他发现英国英瑞公司出产的“飞鹰”炼乳不仅销路好,而且利润高。同时他还了解到本土虽已有人用土法制造炼乳,但成品色泽和味道均不合格,难受欢迎,遂决定创办炼乳厂与洋货一争高下。

那时候的吴百亨才30岁出头,血气方刚,颇有一股“实业救国”、“振兴国货”的创业劲头,说干就干,立马就在自己药房的店堂内搞起了试验。他与妻以铁镬烧煮的土法制炼乳,先是采用直接烫浴方法,其成品色泽不佳且有焦味;又改为“重汤蒸法”,质量大有提高,但颜色仍不理想;后请教于一家食品店老板,将铜锅代替铁镬,黄灿灿的炼乳变成了雪白白的可人佳品……就这样,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经受多少次挫折与失败,其生产的炼乳完全可与英国“飞鹰”牌产品媲美,产品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

炼乳的主要原料是鲜乳。吴百亨通过采取提高贷款和帮助改良牛种的办法,由农户分散饲养,然后再向农户收购鲜乳。如此一来,原料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1926年秋,百好炼乳厂宣告正式成立。在温州方言中,“百好”既与“百亨”谐音,又有“百事如意”的含义。吴百亨还请人为炼乳产品精心设计了“白日擒雕”作为商标,以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只手擒雕为图案,外观颜色与英国“飞鹰”牌颇为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在吴百亨心里,他早已将洋产品视为竞争对手,刻意压“飞鹰”一头。大家认定这商标好,于是向南京国民政府商标局申报,顺利领取了商标注册证。

经过几年的发展,百好炼乳厂有了专门的生产基地,产量从最初的日产60桶翻了一番,资金也得到逐步积累。“擒雕”牌炼乳还先后在中华国货展览会与西湖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和特等奖,从此名声大振,产品更是供不应求。

然而好事多磨。“擒雕”的突然崛起,“飞鹰”岂能容忍!英瑞公司独霸我国乳品市场不是一年两年了,其霸道比实力还略高一筹。为了将成长中的“擒雕”置于死地,于是采取了明枪暗箭等种种卑劣手段,一场长达10余年之久年的商战自此拉开序幕——

首先,英瑞公司聘请律师向商标注册局提出申诉,说“白日擒雕”牌炼乳系仿冒“飞鹰”牌炼乳,且有商标侵权嫌疑,应予取缔。吴百亨据理力争,指出“白日擒雕”商标完全按程序登记,是政府认可的合法商标;而“飞鹰”未按规定重新注册,已然失效,故“飞鹰”告“擒雕”完全是颠倒黑白,恶人先告状。而且两个图案差异明显,即便目不识丁之人亦极易分辨。吴百亨还提出,日本人曾经销行“鹫鸟”牌炼乳,也是以类似鸟类为图案,却从未听说应该禁止。

面对这有理有据的申辩,商标局判定英瑞公司的申诉不成立。其后,尽管对方再度上诉,商标局仍裁定维持原判。在这场商标之战中,英瑞公司以失败而告终。

英商官司败诉后,仍不甘心,先用“削价”手段,企图使“百好”破产。“飞鹰”牌炼乳原价每听6至7角大洋,削价为5角大洋。“擒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针锋相对地相应削价,并把价格战扩大到宁波、绍兴、福州、厦门等地,英瑞公司销售额大,吃亏更大,挺了几个月后不得已放弃。不久,英商又施一计,串通一家福州洋行老板,将百好厂4万多听“擒雕”牌炼乳购去囤积起来,待到变质后再向当地市场抛售,欲借此败坏“擒雕”的名声。吴百亨闻讯后,立即派员赶赴福州,果断将这批炼乳收回倒入闽江,并赔偿该洋行的所谓“损失费”。此举虽使百好厂遭巨大损失,却轰动了整个福州,国货“擒雕”牌信誉越发卓著。

无计可施之后,英瑞公司只好抛出诱饵,派出中国买办来公司进行商洽,声称愿以10万银元收购“擒雕”牌商标权。吴百亨岂能被区区10万元所打动,于是慷慨陈词回绝道:“我办‘百好’是为振兴国货,决不能光为赚钱,擒雕商标权,我决不出卖。”

经过多个回合的较量,吴百亨的“擒雕”终于战胜了舶来品“飞鹰”,捍卫了民族尊严。到1940年,百好炼乳厂年产“白日擒雕”牌炼乳达2.6万箱,产品行销东南各省,还出口到了东南亚和香港。吴百亨也成为我国乳品工业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