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楚九在世时,民间曾有人因其创办”大世界”而给他戴上了“滑头商人”、“不法商人”的帽子,但在十卷本的《中国大资本家》中,给予黄楚九的评价是:我国民族西药业、民族娱乐业的先驱,只身闯荡上海,靠智谋、才干成为上海著名实业家。
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对黄楚九的评说算是公允,他说:“我对黄楚九的经营能力是很佩服的。我当然不会用‘奇才’这样的语言去形容他,但是一直承认他在商业上的确是一个很懂市场、很有本事的人。”
“天惊地怪”王一亭
王一亭诞生于“三吴之地”的浙江湖州,这里自古出产名儒大贾,湖商遍地,然王一亭的出身与世家无缘,同“贫困”倒是接近。王一亭因为生计所迫,很小就到临近老家的上海怡春堂裱画店当学徒。在这里,他遇见儒商李薇庄,李见才15岁的王一亭办事勤快能干,人亦聪明灵活,于是热心介绍王一亭到“慎徐钱庄”学徒。尽管钱庄的学徒生活辛苦繁忙,但王一亭依然在晚间坚持学画,并到当时的“广方言馆”攻读英语,后又去“恒泰钱庄”继续学生意。在钱庄的实践和锻炼,使其迅速得以成长。1885年,年仅20岁的王一亭被提升为“天徐号”的跑街先生。
“跑街先生”是钱业代理人的别称,没有一定本事的人是做不来的。不久王一亭又以出色的业绩晋升为经理,转做航运经营。期间得到了上海著名绅士、实业家李平书的赏识和帮助,自此走上发迹、发达通途。自1904年王一亭与张謇发起、创办上海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并任董事长起,继又和沪上名流沈曼云、李云书等先后创办信成商业储蓄银行、经营地产业务的业成公司、立大面粉厂、华商电气公司、浦东电气公司、湖州电气公司等实业。他还出任上海义清地产公司、开明房产公司、沈阳地产公司、华通水火保险公司、华兴火险公司、上海内地电灯厂、正大商业储蓄银行、中华商业储蓄银行等多家企业的董事等职,并被推选为沪南商务公会首任会长、历届上海总商会协理(副会长)、商务总会会董、上海面粉交易所理事长,跻身清末上海大实业家之列。
然而王一亭之所以名扬四海、忝列浙籍名人簿中,主要还是因其著名社会活动家的身份。王一亭早年受孙中山的影响,倾心共和,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救国活动。辛亥革命期间,他坚定追随孙中山,出钱出力援助革命军,还让自己的大儿子任敢死队队长,冒死将陈其美从被清军所囚的江南制造局解救出来,自此与陈其美成为莫逆之交。上海光复后,曾被委任为交通部长、工商部长等。
王一亭还是一位佛学家,1922年,当选为中国佛教会会长,又任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长。他长期茹素礼佛,潜心作画,热衷公益事业,经他奔走募集赈灾之款多达上亿元,救助了江、浙、皖、鲁、绥(绥远)、察(察哈尔)、滇(云南)、黔(贵州)等15个省份的众多灾民,是上海最著名的慈善家和慈善界领袖人物。
王一亭先后参与策划、创办了上海孤儿院、中国救济妇孺总会、上海慈善团、上海游民习勤所、上复善堂等10多个上海最有影响的慈善组织,并担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救灾准备金保委会委员长及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上海国际救济会等社团的要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近代慈善史上最为兴盛的时期。慈南在《纪白龙山人王一亭》一文中曾经描述道:“先生开会,常若人定,恒一言不发,然遇取决之际,事有不能决者,一言立解,凡上海慈善事业,无不有先生名,盖无先生之名在董事列,若不足以号召也者。各慈善经费恒不裕,其所办事业则又力求其大,因之收支常不敷,转以求先生,先生能有以纾其急。先生常谓‘办慈善事业,不愁无经费,如办得好,人自会送款子来’。有时至无可筹措际,先生常出其所作书画,集巨款,而以嘉惠公益慈善事业。”吴昌硕也在《白龙山人小传》中动情地说,王一亭“以慈善事业引为己任,绘图乞赈,夙夜彷徨,不辞劳苦,于是四方之灾黎得以存活者无算”。
他还是一位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慈善家。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他即与巨商朱葆三等人在《申报》上刊登《救济日本大灾召集会议通告》,及时垫募白米6000石,面粉2000多包及药品、木炭等生活急需品,于9月8日装船运往神户港,为最早抵达日本的外国救援船。后又在峨眉、九华、普陀、五台及上海玉佛寺、西湖招贤寺等举行普利道场法事,并向日本灾区寄赠一座梵钟。日本人赞其为“王菩萨”。1983年,当王一亭的墓迁于吴县洞庭东山杨湾时,日中友协会长宇都宫德马题词“恩义永远不忘记”,以示感激当年救济之情。
王一亭作为一名画家的成就亦蜚声海内外。因年少时识得任伯年,拜为弟子,艺事大进,终与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比肩,并列为“中国二十世纪写意画三大巨匠”。王一亭堪称一名全能画家,山水、人物、花鸟都入逸品,尤长于佛像。就这一点讲,他比吴昌硕的路子更宽更广。他将任伯年的清新和吴昌硕的沉雄凝重,融入到自己的画作中,经千锤百炼,融会贯通,始成独特画风。张大千在《王一亭先生书画序》中言,“古今妙作,从於心者。外境炫心,心感於物而动,两相神会,蕴为意象。於是发之笔墨,纵情挥洒,化为断境,斯乃锻炼操守而呈之艺术创作也。”又言,“先生民胞物与,复耽禅悦,胸襟阔达而志杰高迈,落笔放达不羁,始能纵放由心,全其气势也。”吴昌硕更有诗赞:“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活泼泼地饶精神,古人为宾我为主。”王一亭的画作不仅享誉国内,而且名扬海外。他是中国第一位将作品送往世界大博物院内辟专室陈列的画家。王一亭的作品在日本更被大量收藏,日本鉴赏家以收王一亭作品之多寡炫耀竞赛。他们每到上海,“总以能见到王一亭为荣,见到王一亭,如果求不到王一亭的画,那有如进入宝山空手而回,无以炫耀亲友”。
在海派书画家群体中,王一亭是个十分重要的中坚人物,他对海派书画整体的发展,特别是对艺术领军人物的确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以至有评价说:“王一亭是上海这个大都市所培育出来的既有艺术才华,又有商品意识;既有创作能力,又有经济头脑;既有审美追求,又有社会责任的真正英才。”
王一亭对上海的艺术教育事业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12年,王一亭出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董,不仅亲自上课,而且出资相助。为培育青年英才,弘扬海派艺术,他又创办了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王一亭还是一位对外文化交流的专家,多次组织中日书画家互访及展会。如1931年4月,他作为中国艺术家访问团团长率张大千、王个簃、郑曼青、吴仲熊、钱瘦铁等一干书画篆刻家访日,在东京上野举办了展览,在日本引起轰动。他还在自己的寓所接待了爱因斯坦夫妇等外国友人。尤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沦陷后,日寇曾经逼他出任伪职,王一亭坚拒不就,决不与侵略者为伍。为此,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毅然抛家别业远避香港,表现出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刘鸿生跨越新时代
1956年10月1日,68岁的刘鸿生谢世,胡厥文先生写了一幅32字的挽联,概括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明察秋毫,恢恢大度。创业维新,不封故步。细大不捐,勤政所务。爱国心长,义无反顾。”
1949年,远走香港的刘鸿生受周恩来的感召,毅然返回上海,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务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等职。据说他在去世前半个月﹐发表了一篇《为什么我拥护共产党》的谈话文章。去世时他告诫后人:“定息可以分取,但不要多取,每人至多拿几万元,拿多了对你们没有好处。其余的全部捐献给国家,这是我对中国共产党一点微小的表示,也是我最后的嘱咐。”
刘鸿生是宁波商帮的又一代表人物,“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业大王”,一个人拥有三个“大王”的头衔,史无前例。他在近代中国商海中的沉浮,可谓具有典范意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在火柴行业打赢的一场经典商战,一举奠定了他在实业界的“霸主”地位。
火柴也叫洋火,最早是从外国输入进来的。清末民初时期,英商、日商、瑞商等外国商人纷纷在中国沿海城市设厂生产火柴,著名的有怡和、燧生、中华磷寸、瑞中、民光、美光等厂,标上“在华制造”、“中国制造”或“上海制造”等字样,垄断了中国庞大的市场。
刘鸿生起初是推销煤炭的,自打当上开平矿务局的买办后,收入颇丰,自此发家。1920年,他在苏州胥江河畔开设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鸿生火柴厂,跨入了火柴这一新兴工业行列。
哪知,刘鸿生的第一个竞争对手,也就是说设厂以来的第一个商战对象却是自己的老丈人——上海燮昌火柴厂老板、宁波帮巨商叶澄衷!
原来,刘鸿生办火柴厂的起意是为了“报复”老丈人,因为老丈人曾阻挠女儿叶秉贞嫁给刘鸿生,虽然最终未能拆散这对鸳鸯,但已惹恼了女婿。恰巧叶澄衷也在苏州开设了燮昌火柴厂的分厂,两家“门当户对”,商战在所难免。于是,翁婿二人在苏州打起了价格大战,叶澄衷的火柴每箱卖17元,刘鸿生就卖15元。一箱火柴卖到这个价格,自然是无利可图,可刘鸿生根本不计盈亏,不屈不挠地同老丈人叫板到底,末了,还是老丈人抵挡不住,只得向女婿“缴械”。刘鸿生趁势吞并了燮昌,随后又兼并了苏州的民生火柴厂,实力大为增强。
其实,鸿生火柴厂的最大竞争对手,还是外国品牌的火柴,刘鸿生不会不清楚。
1928年,为了进一步打击中国民族火柴工业,垄断世界火柴市场的瑞典火柴集团开始低价倾销,正崛起的日本火柴也紧随其后,这对中国的火柴业造成了巨大威胁。瑞典资本提议收购鸿生等中国民族火柴厂商,但经多次谈判,刘鸿生以条件不合为由,抵制了国际资本收购企图。于是,瑞典火柴竟以成本价一半的价格倾销,企图压迫刘鸿生等退让。
在此情况下,刘鸿生联合荧昌火柴老板朱子谦等,成立江苏省火柴同业联合会,选举实业巨子张謇担任会长,商定共同议价,避免自相降价和竞争,同时向国民政府联合上书,要求限制瑞典火柴进口数量,另外,他们还组织抗议、罢工等系列活动,以求得政府减低火柴的捐税。
种种努力并没有阻止住瑞典火柴的野心。1930年10月5日,《时事新报》爆出惊天消息:瑞典拟用1500万元贷款,换取中国火柴专利权50年。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了反抗,刘鸿生发起《告火柴同业书》,号召同行一致对外。在刘鸿生的倡议和活动下,全国有52家火柴厂派代表在上海集会,讨论“挽救国货火柴工业方策”,决定成立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公推刘鸿生为常委会主席。大会闭幕后,刘鸿生率全体代表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政府援助。在多重压力下,后来瑞典方面未能如愿获取合同,火柴专卖也成了泡影。
然而在瑞典火柴集团的强大攻势下,中国火柴厂家均亏损严重,危机重重,为了挽救颓势,获得重生,荧生、中华、鸿生这三大公司经多方商谈,于1930年7月达成合股联营,成立大中华火柴有限公司,由乐振葆出任董事长,刘鸿生出任总经理。刘鸿生深知自己任重道远,他在给留学英国的儿子的信中说:“我力图使这一特殊行业发展成一个巨型的民族工业,你们知道,人们常常称我为‘火柴大王’,我亲爱的孩子们,如果我能将全国所有的火柴制造厂合而为一大整体,我亟愿退让这一头衔。我这种努力并非自私,因为我想,只有用这样的组织手段,我们才能真正发展和保护我们的民族工业。”
刘鸿生就任大中华火柴公司总经理后,开始实施他的计划——先后兼并九江裕生火柴厂、汉口燮昌火柴厂、芜湖大昌火柴厂、扬州耀华火柴厂等火柴企业,形成了中国火柴实力强大的集团。刘鸿生及时地更新了火柴生产的设备与技术,经历一系列改革和竞争努力,大中华火柴终于击败了气势汹汹的瑞典火柴集团。大中华火柴畅销中国大半壁江山,打破了“洋火”一统天下的局面。由小火柴引发的10年之久的商战终告结束。
几年之后,在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大中华火柴公司的火花赫然在列,灿若星光。
而火柴也擦亮了刘鸿生的“托拉斯梦想”,刘鸿生办实业“已经成为他的一个癖好”。这个不肯“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的冒险家,“办了轻工业、纺织工业,又办重工业;办了工业,又办码头、仓库、地产、银行、保险等等”。投资遍涉各个行业,最终实现了将刘氏企业合并成为“托拉斯”的梦想。鼎盛时期,刘鸿生以86万两银子在上海四川中路建造8层高的办公大楼,取名为“企业大楼”。建成后,刘鸿生将他经营的各个主要企业的事务所,都集中到这个大楼中,以加强管控。
解放以后,这个跨越不同时代、先后受国民政府和共产党重视的商业奇才,将资产总值达2000万元的企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成为了人民的光荣“一分子”。
项松茂“兴业兴华异众贾”
项松茂和黄楚九同是宁波人,也同是新药界的翘楚。项松茂小黄楚九8岁,两人过从甚密。1911年,黄楚九与人合办的五洲药房因股东们出现了矛盾,经理借故走人,黄楚九遂邀请中英药房汉口分店的经理项松茂出任经理。项松茂碍于情面,便来到上海走马上任。项松茂很有才干,他的特点与黄楚九有些相似,都是开拓型的,敢想敢干,重视广告的宣传效应。他到任后,发起一系列改革,为企业良性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1915年,五洲药房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项松茂成为董事之一,继续执掌经营大权。1916年,黄楚九因倾情于娱乐业,遂将他拥有的五洲药房的股份让给项松茂,项松茂则将他所拥有的上海“新世界游乐场”的股份让给黄楚九,这样,黄楚九完全脱离了五洲药房,由项松茂独自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