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就像一本故事书
2955400000017

第17章 读故事,解读人际交往与沟通(1)

◎ 穿对方的鞋,才知痛在哪里

在苏联购买任何东西都必须排队的年代里,有一个人,为了招待来访的外国友人,正兴致勃勃地卖力打扫自己的房子。正当他很认真地在扫地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啪”的一声,竟然将唯一的一柄扫把给弄断了。苏联人愣了一秒钟,马上反应过来,登时跌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

他的几个外国朋友这时正好赶到,见到苏联人望着断掉的扫把痛哭不已,便纷纷上前来安慰他。

经济强盛的日本人道:“唉,一柄扫把又值不了多少钱,再去买一把不就行了!又何必哭得如此伤心呢?”

知法守法的美国人道:“我建议你到法院去,控告制造这柄劣质扫把的厂商,请求赔偿,反正官司打输了,也不用你付钱啊!”

浪漫成性的法国人道:“你能够将这柄扫把给弄断,像你这么强的臂力,我连羡慕都还来不及呢,你又有什么好哭的啊?”

实事求是的德国人道:“不用担心,大家一起来研究看看,一定有什么东西可以将扫把黏合得像新的一样好用,我们一定可以找到方法的!”

最后,可怜的苏联人哭着道:“你们所说的这些都不是我哭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我明天非得要去排队才可以买到一柄新的扫把,不能搭你们的便车一起出去玩了……”

故事解读

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一向是人际沟通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关键。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缺乏同理心的人际互动,将会产生什么荒谬可笑的后果。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既定的立场,也因此而习惯于执著在本身的领域当中,忘却了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着他固执的一面。所以,在作任何决定之前,试着先将自己的想法放下,真正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仔细地为别人想一想,你将会发现,许多事情的沟通竟会变得出乎想象的容易。或许你会说,这样的道理早在八百年前就知道了,不就是“将心比心”吗?也没什么新鲜的。是的,许多又好又简单的成功法则,包括同理心的哲学,早就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很久,只不过,我们一直未能将之真正做到最好罢了。

◎ 听的艺术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故事解读

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了他说的意思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

1.听话不要听一半。

2.还有,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去。

◎ 惠普的办公室

美国惠普公司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周游式管理办法”,鼓励部门负责人深入基层,直接接触广大员工。

为此,惠普公司的办公室布局采用美国少见的“敞开式大房间”,即全体人员都在一间敞开式大厅中办公,各部门之间只有矮屏分隔,除少量会议室、会客室外,无论哪级领导都不设单独的办公室,同时彼此之间不称头衔,即使对董事长也直呼其名。这样有利于沟通,创造无拘束和轻松和谐的合作氛围。

故事解读

不要在工作中人为地设置屏障分隔。敞开办公室的门,制造平等的气氛,同时也就敞开了彼此合作与心灵沟通的门。

◎ 置身事外

春秋战国时期,韩、赵两国发生战争,双方都派使者到魏国借兵,但魏文侯一口拒绝了。两国使者没有完成任务,怏怏而归。当他们回国后,才知道魏文侯已分别派使者前来调停,劝告双方平息战火。韩、赵两国国君感激魏文侯化干戈为玉帛的情谊,都来向魏文侯致谢。

韩、赵两国力量相当,都不可能单独打败对方,因此都想借助强国魏国的力量。在这种情形下,魏国的行动直接关系到韩赵之战的胜负。但魏文侯没有去介入两国之争,而是以第三者公平的立场加以调停,战争变成了和平,这样既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又获得了另外两国的感激和尊敬,从而使魏国取得了三国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故事解读

当双方相争时,第三者越是不介入,其地位越是重要,当他以客观中立的态度进行仲裁时,更能显示其权威性。学会保持中立,你的管理水平自然就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 无敌大律师

美国有位非常著名的律师——格里·斯潘赛(Gerry Spence)。他不但因为打赢了“斯伍德(Karen Silkwood)核电厂案”并担任NBC电视台“辛普森(0.J.Simpson)案”的法律特派员而闻名,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当律师的几十年来,居然没有输过一场刑事官司。

当我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时,心想:美国的刑事案件都有陪审团,他担任辩护律师一定得说服陪审团,如果我是陪审团的一员,知道他有这样的纪录,一定会想跟他挑战一下,他说的,我就不听。

可是,为什么几十年来他居然能场场都赢呢?难道就没有陪审团存心跟他过不去吗?

后来,我读了他写的书《怎样辩论而且每次都赢(How To Argue And Win Every Time)》之后,我懂了。书上说,有一次,他遇到的正是比较有个性的陪审团,就在陪审团要作出最后决定,宣布被告有罪或无罪之前,格里·斯潘赛对他们说了个故事。从前有一老一少,老人很聪明,年轻人总想胜过他。有一天,年轻人想出个点子,他去抓了一只小鸟,藏在两只手之间,走到老人面前说:“你猜,我手上的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如果老人猜是死的,年轻人会把手张开,让小鸟飞走,表示老人猜错了。相反,如果老人猜是活的,年轻人会偷偷双手用力,把小鸟捏死。那么,老人也猜错了。你们想,老人怎么说?老人笑笑,说:“朋友!现在可怜的小鸟在你手里,它是活是死,全由你决定了!”故事说完,陪审团进去开会,结果出来,格里·斯潘赛又赢了。

请问,他用了什么技巧?他没有在整个辩护过程中表现出滔滔不绝的辩才,而是在最后把姿态放低,将陪审团高高举起,仿佛告诉大家:不错!我是个很有名的律师,我的辩护也很有力。但最后的决定,也就是这个被告的生与死,仍然握在各位的手里啊!

故事解读

人都要面子,也都要情。你先把对方的面子做足,再狠的人,也会为你留点面子。

◎ 黄帝问路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中迷路了,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

黄帝上前问道:“小孩,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走,你知道吗?”

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方向。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住哪里吗?”

牧童说:“知道啊!”

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

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

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能从日常生活得来的道理中,领悟出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故事解读

一个人的工作也许有完成的一天,但受教育却没有终止。在公司,别总是摆出倚老卖老的样子,处处否定新人的创见。

◎ 北风和南风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吹来一阵冷风,寒冷刺骨,结果行人反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解读

温暖胜于严寒。领导者在管理中运用“南风”法则,就是要尊重和关心下属,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使下属真正感觉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从而丢掉包袱,迸发出工作的激情。

◎ 善意的谎言

足球队的教练求胜心切。在一次比赛中,他的球队眼看就要输了,他要求暂停,召集球员们激励一番,同时使出最后一个绝招,他拿出了一封自己六岁大的儿子写的信:“我要爸爸的球队赢。”

教练含泪说:“你们知道吗?那是我最小的孩子,他现在正生重病躺在一家医院,而我也答应我的孩子,要把赢得的这个奖杯带回去作为礼物送给他。你们这些大男生愿意看这小家伙失望地躺在那里吗?”

球员们深受感动,拼了命地踢球,终于赢了这场球赛。当他们疲惫地离开球场时,迎接他们的却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六岁孩子,他挥着旗子高喊:“好棒喔!爸爸的球队赢了!”

故事解读

教练的举动真可谓用心良苦,虽然他说谎话欺骗了球员们,但没有一个球员因教练的谎言而大动肝火。有时候善意的欺骗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 善听弦外之音

在南朝时,齐高帝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有一次,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你和我谁的字更好?”

这问题比较难回答,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的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么几个,而臣子却不计其数,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领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罢,不再提这事了。

故事解读

在许多场合,有一些话不好直说,不能直说,也无法直说,于是,旁敲侧击绕道迂回,就成为人们惯常所采用的方法。

◎ 恐惧

在一次政府会议上,赫鲁晓夫声色俱厉地指责斯大林的错误。突然听众席上有人打断了他的讲话。

“你也是斯大林的同事,”提问者大声喊道,“为什么你当时不阻止他呢?”

“谁在这样问?”赫鲁晓夫怒吼道。

会议厅里一片极度不安的寂静,没有人敢动弹一下,更没有人敢站出来。最后赫鲁晓夫轻声说:“现在你该明白为什么了吧?”

故事解读

站着说话不腰疼,如不身临其境,是理解不了恐惧的含义的。

◎ 敬人者人恒敬之

现在,人们大都对商店售货员的服务态度感到不满,认为这些售货员不是冷淡,就是粗暴。

可有一位老太太却说:“我不抱怨那些可怜的售货员,他们有时也碰到很糟的顾客。可是,我总能得到很好的服务,他们对我都很友好。”

接着,她谈到了自己的方法:“我走到一位售货员面前,微笑着说:‘您能帮助我吗?’从来没人拒绝过我。”她脸上闪出顽皮的微笑。

她接下去解释自己的第二步骤:“接着我马上说我对要买的商品一窍不通,我很需要售货员的帮助。无论我买一只纽扣还是一台冰箱我都这样说。每个售货员都很乐于帮助我,并且我挑多久都没关系。”

故事解读

这位老太太处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尊重他人,使人觉得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是有分量的,你既然尊重我,我也就不能怠慢你。同样,管理者与下属相处的过程中,尊重是第一要义。

◎ 杨布打狗

《列子·说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学者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白衣服外出会友,回家时,天开始下雨,他就脱掉白衣服,穿着里面的黑衣服回家。

一进门,狗没认出他,前扑后咬,大叫不止。杨布很生气,持杖打狗。杨朱马上拦阻,说:“你不要打狗,如果你的狗出去时是白狗,回来时是黑狗,你也会以为它是别人家的狗,把它赶出去的。”

故事解读

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时有发生,如果不能换位思考,彼此很容易使误会演变成矛盾,久而久之有了成见,再解扣儿就难了。须知,人间很多“是非”之争,皆源自“人我”之别。

◎ 巧用放大镜与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