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2954100000241

第241章 乐山大佛历经风雨为何保存完好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雕琢于岷江、大渡河以及青衣江三江交汇处的岩壁之上。乐山大佛又称做凌云大佛,与乐山城隔江水而望,它是唐代留给后世的大型艺术雕像。

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之佛,他也是在释迦牟尼涅槃后接替其佛祖地位的大佛。唐朝对于弥勒佛的崇拜十分盛行,修建于此时的乐山大佛就是一座弥勒佛,他象征着未来和光明。

乐山大佛公认高度为71米,其中头部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乐山大佛的头部与山高相齐,脚踏江水,双手抚膝,佛体大而广,依江水而坐,肃穆凌然。

根据《重修凌云寺记》和《嘉州凌云大佛像记》等史籍的记载,乐山大佛是由海通和尚提议建造的。由于古代的乐山三江交汇之处水势凶猛,水灾造成的悲剧连年发生,海通这才想到要建造造福人间的弥勒大佛来赈灾救济,抚平风浪,安抚众生。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动工,等到大佛修建到肩部时,由于海通的去世,之后的建佛工程一度中断。之后又几经停工和复工,乐山大佛终于在90年后的唐德宗贞元年间彻底竣工。

乐山大佛已经在人间有千年历史,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石造之佛却在历经风霜之后依旧保存完好,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其实,乐山大佛两侧的岩石叫做红砂岩,这是一种容易风化的岩石,它的质地比较疏松,是用于雕凿的好石料。红砂岩虽然容易雕凿,却难以经得住建成之后的风化。乐山大佛在之后的一千余年中历经风风雨雨,曾经也千疮百孔,但各个朝代都对这座享誉人间的佛像进行过修复工作。

同时乐山大佛自身的优异排水系统也为它的保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套排水系统远望不见,很好地隐藏于两耳和头部之后,设计非常精巧。“泉从古佛髻中流”,这是清代诗人王士祯咏赞乐山大佛的诗句,讲的其实是乐山大佛自身的排水系统。大佛的头部总共有着十八层螺髻,其中的第四、九层和第十八层都修有横向的排水沟渠。另外,大佛的衣领和衣褶皱之处也修建有类似的排水渠。这些水渠和洞穴很好地履行了千年排水的重任,致使乐山大佛历经千年而不腐,如今依然傲然江水之边,正襟危坐。

1989年的5月,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在乐山地区游玩之后回到家中与亲朋们共享风景照片。就在这时,老人发现其中一张照片中的山形好像一座躺着的佛像,这让在一旁观看的人都惊叹不已。这就是乐山卧佛的发现过程。卧佛以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构成,三座山分别构成了卧佛的头部、身部和腿部。仔细观察头部,简直就是活佛再现,神奇无比。乐山卧佛全长将近1300余米,蔚为壮观。

如今,乐山大佛的完好保存以及乐山卧佛的再发现,让整个乐山风景区成为世界名胜,乐山大佛已经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这不仅是中华儿女的骄傲,更是世界历史上辉煌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