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2954100000240

第240章 法海原来是高僧

在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白蛇传》里,法海是个很可恶的和尚,心胸狭隘,公报私仇,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拆散了许仙和白素贞的幸福家庭。其实,这也不全是神话传说,历史上的确存在过法海这样一个人。

明吴郡陈谦的《讷庵随笔》说:“余考法海,金陵人,见颜鲁公《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清末民初编纂的《丹徒县志摭余》也说:“法海洞在京口金山,原臆其为裴头陀栖隐之地。然法海之名见于稗说,妇孺皆知。丹徒县志及金山诸寺‘方外’一门独佚其人。……又杨秉把《杂录》云‘缪雪庄(谟)有《题法海禅师像传》’。”

唐朝李华的《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碑铭》中也说,法海是径山大师(俗姓马,名元素,延陵人)的同门师弟,他们都是南京牛头山(今南京市郊牛首山)威法师的传法弟子,这一辈的僧名都带个“法”字。

抗战前出版的《人名大词典》中“法海”条目写道:“法海,丹阳张氏子,字文允。少出家于鹤林寺,该通外学,圆入一性,擅独悟之名,剖不决之义……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肄,与昙一、灵一等同推为颜冉。复与杼山画公为忘年交。”

因此,真正的法海其人,俗名张文允,丹阳人,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僧,精通佛理,年少时出家于润州鹤林寺,擅长修建佛寺。

《白蛇传》是综合清代冯梦龙编纂的《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话本,后经过民间艺人的再加工而成。法海的原型不是历史记载中的法海,而是金山寺祖师的裴头陀。《金山志》上曾记载:“蟒洞,右峰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获金,重建精蓝。”宋朝诗人张商英有诗道:“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这首诗被制成楹联,如今还挂在法海洞中。说的是裴头陀初来金山寺时,寺宇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裴头陀曾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他立志修复古刹。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修寺盖屋,重继香火。

后来裴头陀和法海经民间艺人一捏合,合二为一了。就这样,裴头陀降服白蟒的传说转到了法海名下,《白蛇传》故事中选用法海代替了裴头陀。在现今江苏镇江金山慈寿塔西面悬崖处的法海洞,相传金山寺的开山祖师裴头陀初到金山时就住过此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