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家电、汽车、电子等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市场对TDI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年需求量已由原来的3~4万吨猛增至13万吨,2000年达到15万吨。为适应市场要求,国家共投资建设四家年产万吨的TDI生产线,即甘肃银光、山西太化、上海吴淞和河北沧州。到目前为止,能产出优质产品并形成生产规模的仅银光一家。即使这四条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并达到设计产量,也满足不了国内市场对TDI的迫切需求。
基于上述国内外TDI低水平的生产现状和国内外市场对TDI持续增长的高需求,银光公司完全有望在西部开发中成为白银经济的支柱企业之一。
银光公司TDI生产线投入生产近10年,累计生产出合格的TDI产品约7万吨。产品质量优良,纯度、活性等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1990年在军转民高技术成果展览会上荣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颁发的金奖;1992年又荣获第四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1998年又荣登“陇货精品榜”。
银光公司TDI生产线投产后,不仅结束了进口TDI独霸国内市场的局面,而且迫使外商降低了价格,使国内用户受益匪浅。如1990年以来由于银光公司TDI生产线的投产,国内TDI市场的价格每吨不超过两万元;1995年由于银光公司TDI生产受阻,国内TDI价格一路上扬,每吨达2.7~2.9万元。截至目前,在国内TDI生产中,银光公司无论是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能力,都处于领先地位。并进一步开发T—100TDI和T—65TDI等系列产品,对促进白银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微观上看,银光公司TDI生产线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生产技术和操作技术日渐提高。TDI生产技术复杂,对生产工人的技术要求较高。银光公司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既积累了许多正面的经验,也吸收了不少反面的教训,攻克了生产工艺上的系列难点,稳定地掌握了TDI生产过程的关键性技术,锻炼造就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这是扩大再生产的最可靠的基础。
二是主要生产原料自行生产,质量可靠。TDI的主要生产原料是80/200NT二硝基甲苯,银光公司已生产多年,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八五”期间,为解决原来TDI生产中DNT生产不配套的问题,又投资建成了一条专用的DNT生产线,现已具备年产2.5万吨的生产能力,只需稍加改造,即可满足年产4万吨TDI的需要。且因主要原料自行生产,减少了运输费用,降低了成本,将使TDI更具有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特殊溶液自产,其它原料就近解决。TDI生产中使用的特殊溶剂(COSORB和Ni催化剂),多年来一直依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1994年,银光公司引进国外技术,投资300万元建成了COSORB溶剂生产线,已生产出合格产品。经过几年的使用,质量完全可以满足生产要求。这条溶剂生产线不仅解决了公司自身的TDI生产难题,而且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镍催化剂生产线也已建成投产。至此,TDI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及特殊溶剂,银光公司已基本实现自产。其它原料,如甲苯、硝酸、硫酸、煤、焦炭、液碱、液氯等,都可在本省内就近解决,省却了不少运输和高价购买原料的开支,使产品质优价廉,更易于占有国内外市场。
四是“三废”处理技术已经成熟。TDI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处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银光公司对此已有相应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处理。“三废”处理后的排放指标,已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为了充分利用“三废”资源,变废为宝,银光公司进行了开发性研究,已取得了成果。如TDI生产中遗留的残渣、残液,每年有1000多吨,过去都采用焚烧的办法,只回收热量。现采取新的技术进行回收分离,可用来制取聚醚,生产聚氨酯硬泡。该技术已通过厂级技术鉴定。正式投产后,既可减少“三废”处理费用,又可为公司增加经济效益。
五是地域、能源、运输及公用工程方面的优势。银光公司地处白银市区边缘,周围地域开阔,人烟稀少,属TDI生产的优选区域。而且交通方便,电力供应充足。
改革协作双管下
靖远矿务局是白银的国有大型企业之一,也是目前甘肃从业人员最多、煤炭产量最高、经营规模最大的国有重点煤矿。企业资产总额为24亿元,职工3万人,年产原煤400万吨,总体经营规模-位居全国煤炭行业第48位,是甘肃和西北地区的重要能源基地。
白银市是以国营大中型企业为主形成的新型工业城市。其特色是矿产资源丰富,国营大中型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布局相对集中。这些国营大中型企业不仅是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而且会通过其自身的发展,对本地的建材商贸、机械加工、城区建设、生活用品生产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带动地方中小企业的崛起和周边地区种植业、养殖业的兴旺,加快城市功能现代化的步伐。
靖远矿务局作为白银最大煤炭企业,不仅担负着省内主要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企业的供煤任务,调节平衡着全省煤炭市场,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也立下过汗马功劳。据粗略统计,矿务局每年为国家和地方创造各种税费收入7200万元,分担各种社会公益及事业性支出6300万元。同时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地方建材开拓了稳定市场,解决了“百里矿区十万人”的生存问题,形成了平川区城镇人口80%左右的消费群体,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冶金、兵工、能源,以“三足鼎立”之势支撑着区域内城市经济的前进态势。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工业,伴随着省内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靖远电厂的投产,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该厂总体设计能力为200万千瓦,所有生产线投入运行后,年需煤量约600万吨左右。届时,白银80%的煤炭产品可实现就地消化的能源转换,为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一趋势,势必将煤炭工业推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沿。
综上所述,不论是区域经济和宏观构成方面,还是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方面,靖远矿务局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大潮中都不会自甘寂寞,自当以超前的态势,以强有力的竞争机制,迅速进入陇海一兰新经济带的主流线。
目前企业的主要困惑一是市场持续低靡,货款回收困难,产品积压严重,煤台暴满,资金极度紧困。二是人多,效率低,众多冗员构成的隐形失业压力十分沉重,三是企业办社会问题突出,非经营性资产比重大,开支多。四是外部干扰因素多,尤其是地方小煤矿对企业安全生产及市场销售构成的影响远没有得到根除。
针对这些困惑,靖远矿务局遵照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的“三年两大目标”的战略部署,紧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开始了集团化的改制。总目标是通过对国有资产重组和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由现行的“工厂制”管理改造成“公司制”管理,由商品经营者过渡为资本运营者,把企业从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管理繁琐、激励及约束机制乏力的旧体制中解脱出来,使之全方位、多层面地与市场接轨,形成一个机制灵活,应变自如,既能统一运作,又能自主经营的由成员企业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充分发挥国有资产能量,持续提高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通过发行股票和多方联营与合作,逐步向外扩张,发展为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多元化产业结构,多业并举、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现代企业集团。具体做法是:在靖远矿务局的基础上,按照“资产重组、资本运营、集中专业化管理”的模式,将矿务局现有的二级单位采用“碎裂式”的方法,分别改组为分公司、子公司和经过系统整合的经营单位。以母子(分)公司体制为基本架构,组建“靖远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高产高效井组成的优良资产先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远大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集团其它成员企业的扩股,促使企业集团最终向多元化投资主体过渡。
靖远矿务局的集团化改制已列入甘肃省1999年企改计划,方案待批。预计近期即可挂牌。届时白银地区的能源工业必将以全新的竞争态势崛起于国内市场,带动区域经济破浪前行。
地企互联脱困境
中国有色金属第二十一冶金建筑公司是伴随着白银市的建立和发展成长起来的。当年的职工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大西北,战风沙,斗严寒,建设白银市。这些铜城的开拓者在白银扎下了根,成了白银人,也因此形成了深深的白银情结。
白银是一个典型的工矿基地型城市。境内坐落着10多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形成了以有色金属、能源、化工、轻纺、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现有固定资产净值104.42亿元,199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9.60亿元,城市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40.3亿元,占全市的61.85%。这些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实力雄厚,资金、设备、人才、技术等主要生产要素密集,集中了白银市90%的工业生产力,为白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是白银市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白银市委、市政府提出“走持续加赶超,渐进加跳跃的可持续发展赶超战略”。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施工农、城乡、各种所有制互联、互补、互促、互动,从而推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基本思路。而在诸多发展路子中,投入成本低、见效快、最快捷、最省力的路子之一,就是地方和中央在白银的大企业,以现有的资产存量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合力,立足本市,冲出西北,面向全国,打入国际市场。即以二十一冶金建筑公司为龙头,组建建筑企业集团,利用二十一冶金建筑公司的技术、人才、设备、信誉和知名度,以及在国内的广泛联系等优势,对白银市的建筑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彻底改革现有管理体制,转换内部经营机制,走股份制改造的路子,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晰产权关系,吸收社会法人参股或公众参股,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确立企业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相应地位,构建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使白银市的建筑业在现有条件下,形成规模,打出名牌,抢占市场。形成这一思路,主要是依据下述几点:
一、行业特点及优势
1.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保持在8~10%的水平,建筑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5%左右,与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致相同。我国建筑业产值超过农、林、渔(约占3%)和交通运输业(约占5%)居第三位。
2.建筑业的关联度强,能带动许多相关产业发展。建筑业的产品包括土木工程、市政工程、房屋建筑。其中又分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在民用建筑中又分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这些建筑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消费需求,特别是住宅,是人们必需的耐用消费品。建筑产品构成中,物质消耗占70%左右,它与50个以上的工业部门发生关系,特别是与建工业、木材及木材加工业、金属结构及制品生产工业、化学工业之间的关系特别密切。这些部门提供建筑所需3/4以上的材料消耗。从国家统计局测算的“中国投入产出表”观察,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在国民经济按33个部门划分时,是居前列的。1987年影响力系数为1.186,居第6位;1990年为1.158,居第10位(受当时治理整顿,压缩投资规模影响)。
3.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容纳大量就业队伍。从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构成来看,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强是各国建筑业的共性。
大多数国家建筑业占总就业人数的5~10%左右。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在美国每10个就业人员就有一个是从事建筑业或与建筑业有间接关系的行业。我国建筑业就业人数1995年已达3614万,占就业人数的5.2%。我国今后建筑业就业比例仍将上升,在扩大就业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4.可进行国际承包,有创汇潜力。国际承包是一项综合性输出,可以带动资本、技术、劳务、设备及商品输出,而且还可以扩大国际影响,赚取外汇。我国建筑业国际承包起步较晚,1979年才起步,当年成交额只有5117万美元,那时只能单纯提供劳务。1995年已有23家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大承包公司排名表,表明我国建筑业海外承包创汇发展潜力是很大的。
二、白银市地方建筑业的优势
截至1998年末,白银共有建筑企业93家,其中市属及市以下建筑施工企业37家,非等级建筑企业56家。37家等级建筑施工企业年产值42754.7万元、增加值15066.2万元。承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3142.1平方米,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91239平方米,实现利税总额3812.4万元。1998年有从业人员19748人,固定资产原值25507.5万元,净值22467.2万元。工程技术人员1764人,经培训持证上岗的“五大员”1326人,已取得资格证书、持证上岗的项目经理188人。
三、二十一冶金建筑公司的优势
1.人才、技术和设备等力量雄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二十一冶金建设公司,系国家一级大型综合建设安装企业。公司组建于1965年,现有职工80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0余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60余名,工人技师150余名,工人平均技术等级6.4级。
公司拥有资产3.1亿元,配备大型施工机械1720余台,施工设备齐全,可独立承建有色、冶金、机械、化工、水利、电力、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索道、纺织、轻工、市政等工业与民用建筑安装工程;可承担地基处理与桩基、大型土石方、烟囱、水塔等建筑工程;可承担工业窑炉砌筑、保温、防腐及自动化仪表控制、金属框架结构、大型非标准设备制作安装和机电管安装等工程。年自营施工能力为3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