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常识1000问
2910600000006

第6章 古今中外的哲学大家(5)

战国时期,张仪相秦。他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张仪素为秦武王不满,离秦赴魏,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卒于魏。

●提出“合纵”者是谁?

苏秦,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季子。自称“进取之臣”,“以不复其常为进者”。早年游说诸侯,后为燕昭王亲信,受命使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造成“弱燕敌强斉”的形势。齐泯王末年任齐相,劝泯王勿与秦称东西帝,使秦亦废帝号。与赵奉阳君李兑共同约燕、齐、韩、赵、魏五国合纵攻秦。赵封为武安君。秦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关雷池半步,并归还所夺魏地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轵(今河南济源市南)、高平(今河南济源市西南),归还所夺赵地王公、符逾。后燕将乐毅大举攻齐,其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著录《苏子》三十一篇,现已佚失。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其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战国策》和《史记·苏秦列传》所记年代及事迹紊乱,仅可参考。

★佛教

●用中国人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深刻阐释般若奥义的第一人是谁?

僧肇,中国东晋著名的佛教高僧、学者、理论家,俗姓张,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原崇信老、庄,读《维摩经》,欣赏不已,遂于鸠摩罗什门下出家,为罗什的得意门生,被称为“法中龙象”。他擅长般若学,曾和道融等讲习鸠摩罗什所译三论,被称为罗什门下“四圣”或“十哲”之一,人亦称为“解空第一”。

僧肇曾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和长安参与鸠摩罗什译场,从事译经和经论评定。他的四篇深邃、精辟、简洁、优美的论文《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涅槃无名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直至今天仍被众多佛子和佛学专家研读。此四论合称为《肇论》。此外还有《宗本义》一书。

僧肇是用中国人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深刻阐释般若奥义的第一人。他对般若奥义的解读,博得了罗什大师的首肯,罗什还对其论文的优美语言大加赞赏:“我的理解不逊于先生,但在文词上应当拱手祝贺。”著名居士、隐士刘遗民读后也感叹道:“想不到穿袈裟的僧人中还有何晏类的人物。”他又将此论推荐给慧远大师,慧远也以为像这样的精辟文章“未尝有”,他们一同批寻玩味,爱不释手。此时僧肇只有二十三岁。

弘始十六年(414),僧肇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令僧俗大众痛感惋惜。

●谁是禅宗始祖?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谁开创了北宗禅?

神秀,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50岁时,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在湖北黄梅县东北)谒禅宗五祖弘忍求法,后出家受具足戒,曾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六年。弘忍深为器重,称其为“悬解圆照第一”、“神秀上座”,令为“教授师”。相传弘忍为传衣法,命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未付衣法。

弘忍死后,他在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四海僧俗闻风而至,声誉甚高。武则天闻其盛名,于久视元年(700)遣使迎至洛阳,后召到长安内道场,时年90余岁,深得武则天敬重,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以旌其德。中宗即位,更加礼重。中书令张说也向他问法,执弟子礼。神龙二年(706)在天宫寺逝世,中宗赐谥“大通禅师”。弟子普寂、义福(行思)继续阐扬其宗风,盛极一时,时人称之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两京之间几皆宗神秀。后世称其法系为北宗禅。

神秀的根本思想,可以从他作的示众偈看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他继承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以“心体清净,体与佛同”立说。因此,他把“坐禅习定”、“住心看净”作为一种观行方便。后慧能弟子神会出来论定南北宗优劣,以神秀之禅由方便入为渐门,以慧能禅直指人心为顿门,于是有南顿北渐之分。北宗禅仅传数代即衰。普寂弟子道璇曾将北宗禅传往日本。

●禅宗第六代祖师是何人?

慧能,一作惠能,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俗姓卢,出生在广东新兴,生活传法于广东。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出家学佛。慧能于公元66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因其悟性甚高,弘忍大师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为躲藏“烦恼未断者”加害,他在广东四会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才公开露面。是年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不久,法胜寺主持印宗法师为慧能剃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次年春,慧能离开法胜寺,北上南华寺开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开元寺(后更名为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言行记录能被称作“经”,而一个宗派祖师言行录也被称作“经”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六祖慧能大师春秋七十有六,24岁得传衣,39岁出家,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证悟者四十三人,开悟者不计其数。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永镇宝林。自六祖后,唯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法脉流传至今不断,禅宗后分五宗,分别为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和沩仰宗,虽分五宗,确同一心印,法脉相承,灯灯相续。

●谁是禅宗七祖?

菏泽神会,唐代著名禅僧,菏泽宗之祖,襄阳(湖北襄阳)人,俗姓高。幼学五经、老庄、诸史,后投国昌寺颢元出家。讽诵群经,易如反掌。年十三,参谒六祖慧能。慧能示寂后,参访四方,跋涉千里。开元八年(720)奉敕配住南阳龙兴寺,大扬禅法,人称南阳和尚。

六祖入灭后二十年间,曹溪之顿旨沉废,两京之间皆宗神秀,由普寂等续树法幢。神会初至洛阳,欲振六祖之风,乃于开元二十年(732)设无遮大会于河南滑台大云寺,与山东崇远论战。指斥神秀一门“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欲确立南宗慧能系之正统传承与宗旨。并于天宝四年(745)著《显宗记》,定南北顿渐两门,即以南能为顿宗,北秀为渐教,“南顿北渐”之名由是而起,竭力攻击神秀之渐门,于是南宗日盛而北宗大衰。

天宝十二年,神会大师因御史卢奕诬奏,奉敕黜离洛阳荷泽寺,迁住弋阳(江西)、武当(湖北)等地。次年转住襄阳,再转住荆州开元寺般若院。安史之乱起,两京板荡,时大府各置戒坛度僧,聚香水钱,以充军需。请师主坛度之事,所获财帛悉充军需。乱平后,肃宗诏入宫内供养,并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诏请住之,故世称荷泽大师。师在荷泽寺仍阐扬六祖之宗风。上元元年入寂,世寿九十三,敕谥“真宗大师”。贞元十二年(796),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之宗旨,遂以师为禅宗第七祖,敕碑置神龙寺。其法流称荷泽宗,门下英才甚多,有无名、法如等。

●何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

禅法传入之初,禅宗僧侣大多栖住于律寺,时日一久,龃龉丛生,所以马祖道一便在荒山另建丛林,作为安顿禅僧之所。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

怀海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怀海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僧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的,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人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便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他为何不饮不食。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百丈禅师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南有雪峰,北有赵州”是指什么?

赵州禅师(778年—897年),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已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古城,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道化大行,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

赵州禅师以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而享誉当时中国的南北禅林。人们议论当时中国禅林的高僧,每每说“南有雪峰,北有赵州”,又有“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的美誉。在遥远的南方,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山门耸立有“赵州关”,福建雪峰义存禅师的道场有“望州亭”。由此可见赵州禅师在禅门中的地位。

禅师虽然道誉四布,并有燕赵二王的供养护法,但他的生活却十分朴素清贫。他的“绳床一脚折,以烧断薪用绳系之”。他经常是“裤无腰,褂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禅师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弘传祖师心印,接引四方学人。脍炙人口的“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不仅启悟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历久弥新。从宋朝开始,中国禅门盛行以“参话头”为方便的话头禅,赵州禅师的公案语录最频繁地为人们所参究,许多人在赵州语录的启发下明心见性。其中“狗子无佛性”更凝练为“无门关”,成为禅门一大总持,直至今天,在中国、日本、欧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

西方哲学卷

★古希腊·罗马

●希腊七贤都有谁?

希腊七贤又称“古希腊七贤”,是指古希腊人所说的七个最有智慧的人。他们是:普林纳(小亚细亚)的拜阿斯,斯巴达的开伦,林都斯(罗得岛)的克利奥布拉斯,科林斯的勃立安得,密提利那(列斯保岛)的庇达卡斯,雅典的梭伦和米利都的泰勒斯。

这七个人中,除了泰勒斯和梭伦,其他人的事迹皆不可考,只是流传下来一些出自他们口中的格言警句。拜阿斯的格言是:“人多手脚乱”(Too many workers spoil the work);勃立安得的格言是:“行事前要三思”(Forethought in all things);庇达卡斯的格言是:“紧抓时机”(Know thine opportunity);梭伦的格言是:“避免极端”(Nothing in excess);克利奥布拉斯的名言是:“凡事取中庸之道”(Moderation is the chief good)。

罗马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史家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其《名哲言行录》的首卷中介绍了希腊七贤,令人深思。结合公元3世纪罗马动荡的社会背景,我们可以推测,拉尔修意是想通过希腊七贤高尚睿智的言行,为混乱黑暗中的罗马人擎起一盏指路明灯。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础的改革家是谁?

梭伦生于雅典,出身于没落的贵族,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公元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制定法律,进行改革,史称“梭伦改革”。他在诗歌方面也有成就,诗作主要是赞颂雅典城邦及法律的。

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实施“解负令”,取消债务,主要是防止更多平民因债务而沦为奴隶。

(2)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

(3)恢复和提高几乎已经丧失作用的公民大会的权力,同时在贵族会议以外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准许每个公民就自身利益攸关的问题向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提出申诉。

(4)制定新法典,取代旧的严酷法典。

(5)奖励公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禁止输出谷物,改革度量衡,铸造雅典新币,制定了一些有关财产继承、禁止厚葬、怃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法律。

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

●谁创造了伊奥尼亚学派?

图片9

泰勒斯是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伊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古希腊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早年是商人,曾游历巴比伦、埃及等地,很快学到那里的数学和天文知识,以后从事政治和工程活动,并研究数学和天文学,晚年转向哲学。他几乎涉猎了当时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获得崇高的声誉,被尊为“希腊七贤之首”.实际上七贤之中,只有他够得上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其余的都是政治家。

据说,泰勒斯在埃及时曾利用日影及比例关系算出金字塔的高。泰勒斯最早开始了数学命题的证明,它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在数学史上是一个不寻常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