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尽管在填报志愿前举办了多场招生说明会,“全英语教学环境”和未来的前景看起来那么诱人,但山东省的考生就是不给“港校”面子。两所香港高校如同去年一样,在山东的招生再次吃了败仗,文理状元均被北大揽走。
香港中文大学今年在山东文科计划招收5人,投档6人,最低投档线为568分,与重点线持平;理科计划招收11人,投档仅有6人,最低投档线仍是重点线583分。另一所港校香港城市大学文科计划招收2人,但无人报考;理科计划招收5人,投档5人,最低投档线595分,也仅比重点线高出12分。这种“冷清清”的一志愿投档结果,可能是香港高校的招生人员所想不到的。
海南。今年高考的文、理科第一名叶婧和于尧,都分别收到了两所香港大学的“橄榄枝”,这两所大学都分别开出了诱人的条件:香港大学提供奖学金45万港元,香港中文大学提供奖学金50万港元,且专业任其挑选。但最终叶婧选择了北大。于尧也说,香港的大学虽然氛围宽松、崇尚个性,但她更看重清华严谨的科研精神。
受“冷遇”原因浅析:
1.香港学费、生活费太贵。奖学金名额有限,而50万元学费数目不少。同时香港高校不允许学生兼职。
2.部分香港高校如中文大学、城市大学被纳入统招,与内地招生名额有冲突,学生为保险放弃港校。
3.国内名校如北大、清华等在考生心中地位仍不可替代。
湖南。据《潇湘晨报》2006年8月14日报道(记者刘勇、储文静),7月20日,湖南师大附中的邹洁羽“陷入”甜蜜的烦恼之中:她同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录取。经过长时间思考后,邹洁羽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
无独有偶,今年很多优秀毕业生都面临着和邹洁羽一样的烦恼。而在这些烦恼的背后,是香港高校和内地名校首次面对面的大碰撞。未来几年内,虽然港校将进一步扩大在内地的招生名额,但专家预测,明年湖南的港校热不会大涨。导致湖南人冷看港校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首先,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声望已在各位家长心里根深蒂固。其次,并非每个内地学生都适合到香港高校去就读;比如香港大学的教学方式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灵活性和表达能力等,“死读书”的学生如果到港大就读,肯定就会觉得很难适应。第三,就读港校给家庭的经济压力很大;如就读香港大学,每年的花费接近10万元港币,这对于湖南居民而言是一笔庞大开销。
在被誉为“会读书”的湖南人眼里,港校并未成为香饽饽:今年湖南仅有5名同学入围港大的内地本科生录取计划名单,而北京则有90多名同学入围。据相关专家预测,虽然香港高校的一个长期目标是要把非本地学生的比例从现在的6%提高到25%,但明年湖南的港校热也不会大涨。
甘肃。据《兰州晨报》2006年7月18日报道(记者李雪萍、实习生郑丽娜),2006年甘肃省高考文科状元薛逢源的母亲对记者说:“我们想让孩子在香港高校念书,香港地区经济很发达,是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孩子如果能在那边上大学,发展空间大,就业应该不会成问题。而且在那边上4年大学再工作3年,7年就能取得香港的永久居留权。但香港高校不在甘肃招生,如果招的话我一定会让孩子上香港的大学。”薛逢源自己则表示他一直想上北大,那是他的梦想,他想上自己喜欢的大学。现在他已被录取到这所心仪已久的大学,很高兴,不想其他的了。
甘肃省理科状元周文涓的母亲说:“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到香港上大学。香港的教育方式与国外接近,而且香港也可以作为国外生活的缓冲地带,让孩子先适应一下,这样就能为孩子将来向外发展奠定基础了。但孩子不同意,她年龄虽小,可我们尊重她的意见。”周文涓自己认为以前并未考虑过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思想准备。这次上大学是她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生活中的好多事情都没有准备好,不想走得那么远。”
甘肃省理科第三名张伊哲认为,有机会她也不会去。“那边是全英文教学,我的英语口语及听力并不好,而且香港经济很发达,我们家的条件也限制了我,能在清华读书才是最适合我的选择。”文科第二名张宸珲的父亲说,希望张宸珲将来能留在内地发展,所以觉得还是内地的知名学府更适合他。文科第三名樊继伟的父亲说,他家的条件不是很好,就读军事类院校不用交学费,还可以享受到好多待遇,而且将来部队就业也不会太困难,这更适合他的孩子。
安徽理科状元张晨光:为何不报考香港高校?我更看重内地的文化底蕴
据《安徽商报》7月18日消息。“内地高分考生热追港校,多少让我感到有些意外。”该省理科状元张晨光日前做客该报,接受其独家专访时表示:他并没有报考香港高校,暂时也不打算到香港去上大学。他更看重内地的文化底蕴,清华大学一直是第一选择。从目前来看,他更适合在内地读大学。
1.小学五年级“情定”清华
“小学五年级时,爸爸就带我去北京领略过清华的风采。那时我就想,以后一定也要上清华。”张晨光告诉记者。
这个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现实中不断被“强化”。张晨光说,自己初中老师的儿子考上清华;邻居一个哥哥差点被清华录取;高二时一个关系很好的师兄被保送清华;而舅舅就住在清华大学旁。周围这些和清华有关的人,拉近了张晨光心里与清华的距离。现在,703分的高考骄人成绩让他6年前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2.可能更适合在内地读书
此前在北京,张晨光见到了很多其它省市的高考状元。大家对于要不要到香港上大学,也有过交流。“周围有这么多人热衷报考香港高校,甚至有些人认为香港高校要比清华、北大好,让我多少觉得有些意外。”
张晨光告诉记者,由于各种原因,自己并没参加香港高校的招生面试。“如果当时有机会的话,我肯定会去的。但现在来说,如果有两份通知书摆在我面前,我还是会选择清华。”“我觉得自己更适合上清华,我更喜欢内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氛围。”
他表示,不可否认香港高校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香港的环境比较开放,国际交流多,以后发展的路也比较宽。但香港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我还是想先在清华把书读好。如果想去香港工作或深造,毕业后一样有机会。”
除了环境因素外,张晨光所报考的专业也是他钟情清华的重要原因。他说,自己之所以选择清华的“数理实验班”,是因为可以先读两年的基础课程,然后再决定是留下来还是再选择其它的专业。这对于现在还不是十分清楚以后发展道路的他来说,无疑多了更多的判断时间。
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尖子生不都适合去香港上大学
香港高校到底有多好?为何引来如此众多考生?去香港上学值不值?香港、内地高校到底谁高谁低?……带着考生和家长的疑惑,《北京考试报》记者安坤2006年7月11日专访了对香港教育颇有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请他谈一下香港招生热的台前幕后。
记者:您在今年4月初曾专门去香港考察教育,对香港大学教育已有了相当的了解。请您谈谈您对香港大学教育的印象。
孙东东:我去香港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一下那里的教育情况,经过考察得出了一些认识与看法。首先,香港是一个发达的商业化城市,优点是商品物质丰富,缺点是文化氛围淡泊。搞学术、做学问的大环境远不如北京等内地城市。相应地,香港高校也是长于实用教育,短于基础研究。
香港人在事业上竞争激烈,大学生的地位比较高,在街上碰到一个大学生,市民会很尊敬。同样,考大学的竞争也很激烈。香港中学生每届约有10万人,在中学5年级的时候,香港要对中学生实行分流,会考成绩如果不到6A,就要到社会上找工作,达到6A的继续读中六、中七,将来考大学,这部分考生约占1/3,大约3万多人。中学毕业会考达到8A的,香港约有500人,他们将被保送上大学,大部分被港大和中文大学录取,其他3万多考生参加高考。香港每年大学招生人数14500人。其中10%来自内地、台湾及其他地区和国家。内地中学生源质量好于香港也是香港公认的。这也是他们要到内地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香港高校给我的感觉是基本不做基础研究,大学教育经费比内地高很多。师资上,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多,但是大师级教师少。考生如果要学数理化,如果以后打算搞科研,我不建议他们去香港。
记者:现在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一年热过一年,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孙东东:我分析有4点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考生和家长对香港、香港高校有种盲从心理。在“亚洲四小龙”时期,香港的快速崛起在大众心里留下印象深刻,人们普遍认为香港要比内地好很多,认为学生到了香港发展余地大,香港的教育也比内地先进。其实,即使有人去过香港,看到也只是物质层面的表象,真正了解香港、了解香港教育的微乎其微。我不是说香港的大学不好,而是有它的特点,考生选择要有针对性。
第二个原因是考生、家长求稳的心理。目前香港有8所大学,6所可以在内地单独招生,考生们可以同时报考内地院校和这6所学校,自然就多了一点被录取的可能。退一步讲,如果内地落榜或者录取不理想,经济条件宽余的家庭也愿意多花点钱,让孩子去香港找个好学校。很多家长是因为这个原因报名的,如果都被录取,考生还是要做选择的。
第三个原因是奖学金的诱惑。现在考生报考香港高校时很踊跃,但大部分是在有奖学金的前提下才会去。其实,只有不到10%的考生才能拿到奖学金,而且香港的生活费用远远超出我们内地人的想象。
第四个原因是内地高等教育自身的问题。我们的高校课程设置不能与国际接轨,一些课程内容陈旧或失实,学生不感兴趣,老师教着没劲,但是学生又不得不疲于应付。相比之下,香港高校的课程全部为专业学科,考生省去不少烦恼。这也是考生选择香港的原因之一,同时也督促我们内地学校进行改革。
记者:据了解,香港全英文授课是吸引内地学生的一块招牌,是这样吗?
孙东东:在这点上,又表明了考生与家长对香港高校认识上的误区。香港高校现在提倡用中文授课,目前全英文授课的只有香港大学中文专业外的其他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