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是人文素质课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深入香港社会进行采访与调查,采访对象包括警察、老人、低收入群体、边缘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甚至色情行业从业人员等;而进行政治课题调查的我,则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得到了进入香港立法会与立法会议员直接对话的机会。一位香港学长曾对我说:“这样宝贵的机会是我们香港本地人都很难得到的,你们真是幸运。”可见学校对于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内地学生煞费了一番苦心。
在香港上学,虽然课时比内地大学少,但各种测验、考试可一样不缺,像托福课,老师隔三岔五就会拿一些题目来测验,但没有监考,成绩也是自己登记,完全靠同学诚实。临近期末考试,学校会给每个学生发电子邮件,通知考试时间、考试地点和编号,十分方便。
除了学习方面的差别,在港大学生的生活相对内地大学生也丰富一些。学校里的学生舍堂被称作hall,在浸会大学一共有4个hall,各有各的文化与特色。平时,每个hall甚至每个楼层都会举办各种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增进彼此间的交流与感情,这其中既有高桌晚宴、BBQ,也有跑楼梯大赛、登山观日出等。当然,要参加活动还得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因为几乎所有活动都是收费的。学校也会组织预科同学进行观看演出等活动。而在平时,同学们还可以通过学校的“拉阔”(“LIVE”的粤语音译)办公室购买到许多演出票,价格都很实惠。
学校餐厅大概是我们内地学生抱怨最多的地方,因为吃惯了家里营养美味的饭菜的我们,一开始实在不喜欢吃学校餐厅30来块港币一顿、口味不好、荤素搭配又失衡的伙食。但后来大家也渐渐适应了,而且身处九龙塘的我们,很快发现旁边有九龙城这样一个大食铺,嘴馋时也会光顾那里的各国餐馆。
除了吃吃玩玩,在香港生活带给我的更是一种对能力的锻炼。记得刚到香港时,要办身份证、银行卡、八达通,还要到指定医院拍胸片,这些让人生地不熟的我吓了一跳。可没过几天,我发现自己竟顺利地把这些事情都搞定了,而那几天的东奔西跑的确帮我踏出了融入香港社会的第一步。到寒假时,我不仅可以自己一个人走访香港的大街小巷,去赤柱登山看海,还能和朋友一起乘船去长州岛吃海鲜。
与许多同学不一样,当我得知自己要去香港读大学时,心里并不兴奋,因为香港对我来说意味着狭小、喧闹和浮躁。但当3个月后回到内地,我竟有些怀念起来,怀念舒适的气候、湛蓝的天空,怀念干净的马路、顺畅发达的交通,更怀念守秩序的公民和自由开放的空间。我知道,我已经在适应它、接受它,并将理解它、喜欢它。
二十、“一年来的收获超过想象”——香港理工大学黄子聪
据《课堂内外》杂志2006年第8期(纪言/文)。家在广州的黄子聪去年进入了香港理大学习,刚刚放暑假回到广州的他告诉记者,这一年在香港的学习收获是“超过了原先的想象”。
小黄去年高考成绩超过了省重点线,在内地不足以上到名牌大学,却获得了香港理大的面试机会,并最终从一两千名面试者中脱颖而出。“香港学术自由,和外界交流很多,而且资源丰富。”小黄说,在学校图书馆几乎可以找到所需要的所有资料,即使学校没有,也立刻可从别的学校借来。内地学生第一年上的是基础课程,平均每天只有2—3小时的课,余下时间完全看自己怎样支配。学校基本没有期末考试,却有连续性的考察,包括课堂表现、小作业、小测验、导修报告等,如果这些考察不能通过就会被留级,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严格要求自己。
令小黄最津津乐道的是香港高校的开放和国际化程度。学校采用全英文教学,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千名交换生,大部分来自欧洲,学校每年也有很多交换生名额出国学习,可接触到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由于香港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平时可接触到很多国际化的知识。小黄学的是室内和环境设计专业,但课余时间经常去听音乐会、看画展,在生活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质修养。“香港高校学费是贵了一点,但物有所值。”小黄说。
二十一、网文甲:在香港上大学的感受——香港理工大学某内地学生
你们好,我是去年北京海淀区理科考生,人大附中的,现在在香港上学。(本帖子见http://blog.sina.com.cn/u/1223337284等地)
看到有这么多人在讨论香港的学校,我想也许我的信息和想法可以帮助一些人。我认为,去香港读书决不要盲目跟随热流,而是应该想清楚你到底未来想做什么,在什么一个环境中工作。例如,你是学商还是学工,是想留学还是就在大陆发展;你是否很担心你在内地的就业前景,你的经济状况是否可以支持在香港读书?这些都是决定性因素。而正因为每个人对未来规划不同、所学专业不同,所以你所选的学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专业的排名。至于学校综合名声固然也很重要,但绝不比专业重要。
我是学商科的,以后想去西方留学,所以去香港上学的目的就很明显:接受与西方接轨的商科教育(至少出去留学时,香港学校的商科类课程学分是被承认的)。我去年高考理科580多分,也被北京的第一志愿录取了。但经过反复权衡,我还是去了香港理大的会计专业就读。理大的会计是全港最好的(虽然理大商学院不如科大,但它的会计系里很多staff与香港会计师工会有很密切的联系),这十分有助于我毕业后在香港的发展或者去西方留学。
另外,我不太同意很多人将香港的大学分为所谓一流、二流大学,这样做我认为是比较唐突且缺少根据的。如果真的要分,那么也要注意在不同专业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排名来分。我觉得今年香港学校如此火暴,一定有它的原因(实际上去年已经十分火了)。那么多高分学生报名,一定有他们自己每人不同的想法和目标,将香港学校一棒打死或盲目追捧我认为都是不够客观的。
我认为,如果一定要讨论香港学校与内地学校的好坏,那么只能看你个人想要的是什么、经济能力的高低,这些都绝不是一句“值”或“不值”能说得清的。
还有一点我需要再次强调的就是,盲目将香港学校分为几个等级是不科学的,专业排名的重要性要比在大陆重要得多。这些排名大家都可以参考。这些都是香港官方教育网站公布的,具有一定权威性。
至于讨论建筑专业是同济还是香港理大好,我认为,理大的“建筑工程及管理”,“房地产”和“测量”都很好,关键看学妹学弟是想学纯建筑还是跟管理相关。如果是后者,理大真是不错的选择,尤其在香港这样房屋紧俏的地方,而且即使在大陆也很好发展;如果是前者,那么港大、清华是首选,至于同济,不太了解,但听说也很好。
最后,祝福我的学弟学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实现梦想。
二十二、网文乙:在香港上大学是一种幸运——香港某大学内地学生
据“新浪考试”2006年9月20日帖子。转眼间来港已3个星期。3个星期前妈妈送我来到香港,那时那刻依然浮现眼前。妈妈走的那天我送她到深圳,到达酒店门口已是9点,我不愿在深圳多留,于是立刻乘来时的出租车回罗湖关口。妈妈很想和我一起吃晚饭,毕竟要分别了,可是我竟然急着回港,现在想来有些后悔。
在msn上妈妈总想在视频上一直看着我。我知道,看着我笑,看着我吃东西,听我说话,爸爸妈妈会感到很幸福。可是他们又怕打扰我学习,每天只和我聊几句。他们工作很忙,有时晚上不回家,看到msn上他们不在,我总有一种淡淡的失落。
那天在msn上和爷爷视频了,爷爷还是那个样子,87岁了,意识却非常清醒。看到爷爷精神挺好,我就放心了。爷爷对我非常好,我想我出来那么远,爷爷会担心与思念吧。爷爷,我只祝福你身体健康,每天开心。
听着伤感情歌,写到这里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每天都很忙,就这个时候会思念起亲人,然后有一丝淡淡的惆怅。
不说这些了,人不是冷血动物,谁能没有感情,没有思念?值得庆幸的是,来香港是正确的选择。
也许来这里,意味着语言不通、意味着文化相异、意味着没有依靠,但这也是一个人独立生活的开始。
从入学注册、银行开户,到办理身份证、八达通,似乎自己完成了许多事。再也没有爸爸妈妈陪着。在这里第一次有了一个成年人的感觉。当别人称呼你为“先生”时,当你的意见能得到尊重时,当没有人再来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时,你会不会感觉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呢?
是的,我们不再是孩子,不需要什么班会课跟我们进行道德教育。这里没有这种教育,但是我们却都受到了潜移默化。人多的地方不会拥挤——-因为大家都在排队,带着钱包可以很放心地做想做的事——因为不用担心被偷掉。这是一个人人信任的环境。当大家都在排队,你会好意思插队吗?当地上一尘不染,你好意思乱扔垃圾吗?当别人信任你,你好意思怀疑别人抑或欺骗别人吗?不会的。相比这些,再多的道德说教、再多的口号都显得苍白无力,我觉得道德素质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我想内地的教育在这上面是需要深思的。
说说上课吧。这边的课有三种:lecture,tutorial与lab。lecture是讲座,也就是大课,一门课每个星期有一节,是讲学科知识的。而tutorial是小课,大概一二十个人一个教室,在tutorial上可能会做一些讨论或者做一些游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问老师问题。Lab当然是实验课啦。
值得一提的是,这边的语言课程全都是tutorial,像我们的英语课,一个教室才16个人,我们不断讨论,练习口语,老师会纠正我们的发音。整堂课像聊天似的,英语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上了课才发现,自己连最简单的问候寒暄都是不地道的,可见国内英语口语教学多么落后。当我听同学说他们大学的英语教育还是和高中差不多时,我是如此惊叹,不又是枯燥的背单词、做选择题吗?我大概能想像过了英语六级的人英语是什么样子(如果他不自己特意训练的话)。
是的,我们也背单词,但绝不是为了默写,而是为了学习的需要。在这种全英文教学的环境下,我们不断记着单词,就算是生僻的单词我们也是在不断应用着。没有用的单词是不会特意去记的。而且这是别的学科的任务。对于英语课来说,没有人会让你去记单词。记住一堆永远不用的单词,结果只是——浪费时间与遗忘。
说一下我们这个学期英语需要完成的作业吧,一篇myhometown;2个人合作,做一个survey,把结果做一个presantation;4个人合作,去拍一段你认为香港最美丽的风景,也要做presantation。我想这才是语言的运用。内地英语那么多考试,什么都要考英语,能取得高分的很多,可是英语真正很强、能熟练运用的又有多少呢?我高中时英语就不错,可是到这里我才发现,原来自己真的很菜。
在这方面,我想内地的体制需要好好改革一下。为什么花了那么多时间来学英语,最终却取得不了好的效果呢?如果不变革,那么只是浪费广大学生与考证者的时间与金钱。
没有体验过,说什么都是假的。有人没有来过香港,却总说香港高校怎么怎么差,我想不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但是什么都无所谓,大学只是提供你一个发展的平台,关键是靠自己。但是,如果它具有好的设备、好的老师,对于你的成功无疑是很大的帮助。我的课表不满,平均一天可能只有3—4小时课,但是我总感觉好累。谁说这边没有竞争的环境呢?当你看着老师E—mail给你的reading材料,看不大懂时,你难道没有一种危机感?大量的时间,你难道不要用来看书?
当然,这边的活动很多,如果你想参加的话。但是我只参加了两个社团。我发现我已够忙了,足够从上午忙到深夜。在这里学习,感觉真的压力很大,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谁都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内地很多大学规定或“建议”大一新生不准带电脑去学校,这让我感到很不可理解。我在想,内地大学又多了多少晚上翻墙外出打机的学生。在一个资讯发达的社会,电脑无疑是必备品。很多人反驳说,学校有机房啊。可是谁都知道,学校机房的机器有多滥(就算是在香港,计算机经常更换新的,我还是忍受不了那点速度),用机房的机器又是多不方便。在香港上大学,没有电脑你将寸步难行。通知在网上,课程资料在网上,学校里网络是免费的基本服务。我就不明白,难道内地大学的学生自控力都很差,来香港的学生自控能力都很好?我很怀疑国内大学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手段。我们早已过了那个封闭落后的时代,一个成年人也完全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不是在内地大学的学生都还只是个孩子呢?我想教育要从尊重开始做起。
写了好多,似乎有点杂乱无章了,但确实是我想说的话。来香港读书是我自己做出的决定。在我有了这个想法后好多时候,才对爸妈讲。那时还没有关于港校和内地高校的争论。但是爸爸妈妈坚定地支持了我。就此,我感谢爸爸妈妈,我也要说,来香港读书是一种幸运。爸爸妈妈,你们放心,我会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