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做人真经
2894100000007

第7章 也许陋巷就是天堂

孔子赞美颜回“在陋巷”,好像与他主张“富而好礼”的生活相冲突,其实没有,君子无论富与穷,显与达,都能把自己做好。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赞扬颜回说:“好啊,颜回!只用一个篮子盛大饼吃,只用一个瓢盛水喝,住在陋巷子里。大家伙都担心他,他却依然快乐,好啊,颜回!”

有人问古希腊智者爱比克特德:“智者的标志是什么?”

爱比克特德说:“不为自己没有的东西伤悲,而为自己拥有的东西喜悦,这才是智者。”

爱比克特德说的没错,人的痛苦缘于欲望太多,如果能满足于即有收获,就可以享受无限快乐。

智者是知足的,所以是快乐的。

有的人可能会一下子怒起来:“你说的不就是‘知足常乐’吗?为什么又拿这杯白开水哄我说是美酒?”

我就会告诉他:“没错,这是一句大白话,这是一杯白开水,但这是杯真相大白的白开水,又因它年代久远,酿造出了许多幸福而快乐的人,所以它也是美酒。”

渴望不凡的人依然满脸恨恨不平,大骂“骗子”。

我就依然会耐心地告诉他:“圣人都是‘骗子’,但他能把人哄得舒服、受用,又有实惠,就算是‘骗子’又何妨?做母亲的常常哄她的孩子,只要不太过分,谁又何必较真呢?”

如果不懂的人仍然说“我就是要较真”,那我就会索性给他讲明:

“世上哪有什么真假?‘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弱肉强食,成王败寇,正如《红楼梦》中讲得好:‘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小孩子才会天真地问‘真的吗?’作为一个成年人就不应该这么问,而应该问:‘有实惠吗?’如有实惠又不伤人,那就是好的。圣人劝我们满足即有收获,就是让我们提前享受人生,不要等遥远的将来;让我们当下就觉悟,不要等条件成熟了才开始怎么怎么样。实话告诉你,条件永远不会成熟,聪明人会把火候调到差不多就行了,这样自有妙境。

从前有个道士学炼丹,炼了整整三年,炉里的丹还是一个白丸子,不像经书上说的会‘鲜红如桃李’,道士疑惑了,这晚他做梦看见一个白发仙翁对他说:‘傻子,别炼了!那就是仙丹。别管他是红是白,只管吃就是了。’道士梦里觉悟,‘哎呀’一下跳起来,连滚带爬去开炉,把仙丹吃了,果然觉得身轻如燕,飘飘欲仙。他的本职工作是吹吹打打,以后就按着仙翁的指示:‘不管是红是白,只管吃就是了’,结果成了一个非常敬业的吹鼓手,又能办丧事,又能办喜事,远近闻名,财源滚滚,成了一个大富翁,享寿九十无疾而终,就跟做神仙差不多啦。我讲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要享受现在,不要对自己许一些空头承诺,那才是骗自己。”

上一章我们已经讲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是说,无论道行与不行,我们的理想有没有实现,都应该是快乐的。

理想应该为现实服务,当理想阻碍了我们,就抛弃它。

从前有个人想当大官,但又当不了大官,充其量只当了个小官,于是整天闷闷不乐。

他老婆开导他:“官人,为何不乐?”

“我要当大官!”

“官人,对我来说,你的官已经很大了。”

“那管什么用。”

“俺娘说,狗如果要想吃案板上的肉就会吃不到,但是如果狗能去垃圾堆找块骨头啃一啃也是挺好的。”

这个人一下子开窍了,从此满足于做小官。别人都升官了,他依然做小官。别人都倒台了,他还是做小官,修成了一高人。

这还不算最高境界,有的人从没想过做官,忽然有一天飞来一官让他当,那自然更快乐了。其理如下:

一、想当大官而只当了小官,如能满足于当小官,可享受快乐。

二、从没想过当官忽然当官,当小官也有当大官之乐,可享更大快乐。

我们应做第二种人,要这样想:

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投胎为人,现在居然成了一个手足俱全的活人,能吃、能喝、能走路,快活快活。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有一笔钱,现在居然不缺吃喝,夏天还能花一块钱买冰棍,老天待我不薄,爽呆了。

我从来没想到我会找到工作,会找到老婆,现在居然又有工作又有老婆,哇,神仙日子,凡人享受。

怎么样?这样一想生活就是蜜一样甜了。这可都是大实话,不是自欺欺人。

世上的快乐全是以此类推得来的。

孔子原来想做大官,周游列国满世界跑,没有做成,只好铩羽而归,在家乡当了个教书匠。没想到一做就其乐无穷,他终于明白:

一、做小比做大更大。

二、该做什么做什么,不要强迫自己。

孔子把自己的这两条智慧传给了弟子们,师生们全都受用无穷,每个人都快乐得不得了,一下子就把儒家的名气搞大了。“儒”原来是主持祭祀的小礼官,在人们眼中是那种木呆呆的呆子,没想到现在这呆子一下变得这么活泼,并把祭祀搞得堂堂皇皇、热闹非凡,没法不让人刮目相看,投入他的怀抱。

在孔子之时,道家不求闻达;墨家生活太苦;法家太严厉,让人不喜欢,哎,孔子一下子把儒家搞得大家都高兴一片,又读书明礼,又好玩,当然会吸引众多信徒,成为当世第一显学。

孔子的首席大弟子为颜回。颜回可能是孔子的亲戚,因为孔子的母亲就是颜氏。不过不用管那么多,反正颜回现在是孔子的大弟子,最受孔子欣赏。

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当然也是个圣人。

圣人就是“剩人”,是挑选之后剩下来的人。别的人因为本事都大得不得了,飞了,走了,他还老老实实留下来,所以叫“剩人”。“剩人”自有好处,正因为他是剩下来的,所以没人与他争,这就太好了,做人做到没人争的地步,当然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颜回家在哪里?陋巷子里。

颜回吃什么?当然也吃饭。但他不吃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只吃蔬菜面条,大葱夹大饼,简简单单,在他就是无上美食。

颜回喝什么?当然喝水。但他不用喝那些乱七八糟的饮料,白开水、凉井水就很爽了,何必又花钱又麻烦?

人们都担心:这人怎么过呀?没想到颜回一天到晚都很快乐,完全不必别人担心,而且他还能帮助人呢。

你看,这不是圣人是什么?

圣人就是“胜人”,就是胜利者。他没有多少钱,也没什么所谓的身份地位,但他快快乐乐,比有钱有势的人快乐,所以别人都比不过他,他是胜利者。

《三国演义》中刘备被蔡瑁追杀,凭“卢”宝马跃过檀溪躲过一劫,在路上他看见一个牧童倒骑牛儿悠然而过,手中拿着一枝竹笛信口而吹,显然玩得正高兴。刘皇叔见此不由一声感叹:

“吾不如也!”

刘皇叔的快乐程度当然比不上牧童,因为他太劳、太累、太凶险。刘备在没当皇叔前是个卖草鞋的小伙,那时他的快乐与这个牧童原本一样。后来因为立下了雄心壮志,结果就弄得今生与快乐无缘。

并不是说人不要有雄心壮志,而是说不应该让人不快乐。如果让人不快乐,那又是什么狗屁雄心壮志呢?不如不要。

人真正的雄心壮志是找到真实的自我,让自己充实地快乐起来。

颜回做人不失本色,所以他居陋巷有滋有味,比住高楼大厦还过得好。

这其中有个技术性的窍门,那就是“简单生活是享受”。

人们往往累死累活,就在于他们把原本简单的生活搞复杂了。人嘛,一间房、一碗饭,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OK了,难道你真想飞上天去?既然飞不上去,那就好好在地面呆着,看看身边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真的不错。

从前有个人向他的师父诉苦:“哎呀,我好苦,我好累。”

师父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

他说:“我吃饭都累。吃少了怕饿,吃多了怕不消化。吃肉怕胖,吃菜怕瘦,不吃又不行。”

师父笑了:“我明白了。你就饿自己一天试试看。”

“行吗?”

“试试看吧。”

于是这人饿了自己一天,饿坏了,第二天一开饭大吃一顿,好美呀,拍着肚子见师父:

“师父啊,我明白了。”

“你明白什么?”

“吃饭就吃饭,原本很简单。”

“哈哈,你明白了。”

现代人已渐渐到了不会吃饭、不敢吃饭的地方,想必也到该饿一下的地步了。

人活得越简单越好,这样才会见本心,才不会失去生存的基本技能。

《蒙古秘史》记载,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死于被马摔伤。一生在马背上叱咤风云的大英雄到后来连马也不会骑了,这正说明此人因贪得无厌丧失了基本的技能,他的本心已随贪欲一点点消失,最终不见了。

成吉思汗想征服全世界,结果把自己搞死了,死得很难看,一点也不英雄,一点也不让人羡慕。

与成吉思汗相比。颜回才是我心中的大英雄。因为他未失本心,没有贪欲,是一个纯粹的人、快乐的人。

这样的人不用去征服,全世界原来就是他的。

一箪食

“箪”(dan)是小竹篮子,“一箪食”就是一篮子食物。能装在竹篮子里的食物都是简单食物。我们可以设想,颜回每天看书累了,吃的就是篮子中的大饼馒头。这个篮子应该就放在他的书桌旁边,随时可以取食。吃饭嘛,非常简单,干嘛搞那么复杂?孔子赞美颜回“一箪食”,好像与他“食不厌精”的美食主张相悖,其实不然,孔子最爱的弟子就是颜回,师生二人一起嚼大饼时是最享受的。

一瓢饮

“瓢”就是破成两半的干瓜壳,古人用来舀水,现在中国农村还广泛使用。颜回看书,渴了就直接用瓢舀水喝,不用说,他喝的是凉水,非常简单享受,凉水最能解渴。孔子赞美颜回“一瓢饮”,好像与他自己好饮美酒(孔子说自己酒量大,“唯饮无度”)的习惯相冲突,其实不然。在周游列国路上,师生们经常一起大喝凉水,那是最爽的,比什么美酒都好。孔子赞美颜回“一瓢饮”,就是在赞美他们师生患难的真情,赞美他们善能享受自然的生活态度。

在陋巷

“在陋巷”就是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不以简陋为丑,而以简陋为便。孔子在另一处说得更彻底,孔子说:“君子固穷”。“穷”指不得志。总述孔子之意,在肯定一种越困难、越乐观,并且任何时候都不失品味的生活。

孔子赞美颜回“在陋巷”,好像与他主张“富而好礼”的生活相冲突,其实没有,君子无论富与穷,显与达,都能把自己做好。颜回的陋巷就是颜回的天堂,颜回的天堂就是孔子的圣堂。

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同时是孔子经常学习的老师。颜回有“君子固穷”的美德,有“不违如愚”的智慧,有“三月不违仁”的修养,已经达到圣人境界。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悦)。”认为颜回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助手,而是同道。孔子经常虚心学习颜回的美德。不幸颜回早死,孔子大哭:“天丧予、天丧予。”师生情深。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