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做人真经
2894100000008

第8章 “乐之者”境界最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然是把“乐之者”作为做人的最高境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孔子说:求知者不如爱好者,爱好者不如快乐者。

快乐比知识更重要。

快乐远比知识更重要。

“乐之者”境界最高。

有人问希腊智者伊壁鸠鲁:“快乐的秘密何在?”

鸠壁鸠鲁说:“生命中有三种欲望,一种是自然而必要的,另一种是自然却不必要的,还有一种是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对不必要的欲望不要屈服,对自然的欲望要追求,这就是快乐的秘密。”

伊壁鸠鲁说的这三种欲望分别属于孔子说的这三种人:

乐之者的欲望是自然却必要的。

好之者的欲望是自然也不必要的。

知之者的欲望是不自然而不必要的。

所谓知之者,就是迷信知识的人,这种人看似相信知识,其实没什么知识。他说“我知道我知道”,其实知道什么?人类最大的知识就是不迷信知识。所以,企图“知道得越多越好”的人注定失败,他们企图从知识上了解世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从本质上认知世界,而不能从量上认知世界。一颗星星加一颗星星再加一颗星星,这样加下去不会等于头上的星空,因为在你加的过程中很多星星都已经不存在了,或转化了。因此,从知识与经验上认知世界是不可靠的,必须依靠人类固有的心力与慧力。我们认知自身也是这样的。哲人说“认识你自己”,难道是要我们做一个综合的自我检测题吗?不,不是的。认识自己的意思是认识自己的本质与灵魂。因此,迷信知识的人是无知的,其欲望是不自然也不必要的。

所谓好之者,就是对某类事物有兴趣的人,如商人对钱,男人对女人,等等。这种兴趣是出自天性或环境的影响,其发生是自然而必然的。但是它注定不会得到完全的满足,因为对象太大了,虽然可以轻易击中,但得不到全部。一支箭射进树林中只能射到一棵树,但不能射中所有的树。树林以被射中一棵树的方式吞掉了箭,欲望以被满足有限的方式吞掉了追求无限的人。因此,在无限欲望面前保持强烈兴趣的人也注定失败,其欲望是虽然自然但不必要。

只有乐之者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因为它是自然而必要的。快乐使人与世界合而为一,他的欲望符合自然之道,使人与事与物达成和谐,所以能顺心如意。当然这指的是真正的乐于为之者,而不是貌合神离者。人们之所以有时做不好某件事情,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真正地成为“乐之者”。你要是真正地乐于做某件事,你就会成为你要做的事,事情本身就会成就你,成全你。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即包含这层意思,智者乐于做水,就会成为水;仁者乐于做山,就会成为山。在下一章中我会展开来讲,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只有真正喜欢一件事情,我们才会成功。原因简单,真正的喜欢投入就多,能量一充足,就可以发电,把事情干成。其实也不是把事情干成,而是人与事合而为一,水乳交融,成就自然之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然是把“乐之者”作为做人的最高境界。

只有乐于做人的人才会成功。

从前有个闲适的有钱人问古希腊智者西塞罗:“你是否愿意坐下来探讨真理?”

西塞罗回答道:“与其与一个普通人一起认识真理,不如同柏拉图一起犯错误。”

西塞罗的意思是:知识上的探讨我已不感兴趣,现在我只关心精神上的愉悦。

这是对人不对事了。事情不重要,人重要。真正的乐得是乐人者,因为他爱某一个人,所以这人在他眼中一切完美,无善无恶,无是无非,一个字:亲。一提到这个人等于在说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当然超越了“真理”、“错误”的范畴了。

精神上的愉悦者就是孔子在此说的“好之者”,一个从心里喜欢的人。

冬天的时候,河里都快结上冰了。有人看见希腊智者米松光着身子在河水捉鱼。人们惊异地问:“米松先生,你不穿衣服难道不怕冷吗?”

米松举着手里的鱼笑道:“它们也没穿衣服啊。”

愚蠢的人会指出米松的这个行为根本不明智,不能叫智者。而见此能会心微笑的人明白米松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快乐呀,他得自然之道,这就是智者。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喜欢喝醉了倒地就睡,经常睡在酒店老板娘的身旁。酒店老板开始以为二人有染,日久细看根本没这事,阮籍只不过是喜欢这样罢了。

像阮籍这样的“好之者”已经不多了,而像孔子这样主张人生为快乐的智者也越来越少。

喜欢读书的人与喜欢喝酒的人,这两种人是最有品味的,他们明白如何才能让自己爽起来。但还不够,我们要把心灵开放出去,接收进来,用心聆听先哲的启迪,这样就不用数也知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了——

一种说法是天上只有一颗星星,那就是一道整体的光明。

还有种说法是天上一颗星星也没有,唯一的一颗跑到地面仰着头数星星去了。

既然你已经仰着头,那就望吧望吧,数吧数吧,数累了你就不数了。耶稣在十字架上说:

“主啊,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如果已经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那人类就会正确而快乐,不会再有无谓的牺牲与浪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同时在点明:快乐也必缘于对本来的认知,有真知才能真乐。因此,乐之者也必是好之者与知之者,这样他的快乐才有所依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这话等于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道一件事不如喜欢一件事。喜欢是一种大知识。佛经上把喜欢学佛的人称为“善知识”,也是这个意思。

希腊智者西塞罗说:“与其与一个普通人一起认识真理,不如同柏拉图一起犯错误。”这也是重在揭示:一,热爱智者要大于热爱知识。二,喜欢一个人或喜欢一件事本身就体现了知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是说:一般的喜欢还不能认知真正的真理,认知过程中必须有快乐。这时人是忘我的、天真的、自然的、活泼的,就像希腊智者米松裸体下河捉鱼一样,看似疯癫,其实是自然。米松多么天真,说鱼“它也没有穿衣服呀”,对真理的痴迷非常可爱。孔子也是放浪形骸的,无论是杖击原壤时,还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时,还是在齐闻韶时,还是周游列国、藐视天下君王时,都体现了一种“乐之者”的超凡风度。孔子风度一路传下来,形成了后世著名的魏晋风度,代表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男人)最有品味的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