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
2892200000027

第27章 民族器乐(3)

中国的民族器乐曲源远流长。在远古,器乐演奏与歌舞相结合,史载:“吁!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隋唐时的庞大的乐舞中,有纯器乐演奏的部分,叫“散序”,汉魏时有相和歌:“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歌者在丝竹伴奏下,边唱边敲打击乐器,与现今的河南坠子、北方大鼓等说唱形式相似。至宋代,因说唱艺术日臻成熟,为民间歌舞伴奏的锣鼓和器乐曲不断涌现,为了在演出前静场,往往先奏《起板》、《八板》等器乐曲。历经宋、元、明各代,戏曲艺术中的锣鼓和一些曲牌日益完美,其中如《将军令》、《夜深沉》、《闹台》等常被人们作为纯器乐演奏。民族器乐在发展过程中还不断将历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声乐曲和舞曲进行器乐化加工,发展成独立的器乐曲。

纯器乐的演奏和创作活动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蓬勃发展。《战国策》就载有:“临淄甚实而富,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足见当时民间器乐活动的广泛。“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说明两千多年前古琴艺术已有高度发展,现今古琴名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等在汉末、魏晋时已产生。隋唐则有许多琵琶演奏家记载于史册,从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窥见唐代琵琶演奏的成就。宋代以后,纯器乐演奏形式有“细乐”、“清乐”、“小乐器”和“鼓板”等。现今流行的“丝竹”、“弦诗”、“鼓乐”、“吹打”、“十番锣鼓”等民间合奏以及各种重奏、独奏形式,都是传统民族器乐形式的发展。

二、民族器乐作品赏析

(一)、独奏曲

1、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

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由魏显忠创作于七十年代初期。它以生动朴实的音乐语言,描写丰收以后的农民驾着满载粮食的大车,喜气洋洋地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景。结构为带引子的ABA三段体。引子的音乐形象十分鲜明,伴奏乐队奏出快速而强烈的奔驰音型,笛子则用颤音奏出长音,紧接着又运用下滑音和顿音的巧妙结合奏出的音型,一下子就把运粮车队来回奔忙,农民吆喝着赶马的热闹红火场面展现在听众面前。第一段是一个欢乐的小快板,四句体的歌调热情欢快,对答呼应的短句情趣生动活泼。突慢后转入对比性的中段,中段舒展而富于歌唱性的主题旋律充满着喜悦的情绪,抒发了乡亲们欢欣自豪的心情。这一主题在反复时的花簇节奏,使音乐增添了一种乐观、诙谐的色彩。再现乐段的情绪更加热烈奔放。最后在模仿马的欢嘶以后,笛子奏出高亢的歌调结束全曲。

2、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就是一首充分展示唢呐艺术魅力的优秀乐曲。凤凰象征吉祥和富贵。这首乐曲并不是表现百鸟朝拜凤凰的神话故事,而是以奔放热情的旋律和用唢呐模拟百鸟争鸣的欢腾情景,表现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抒发人们美好欢乐的心情。乐曲的最大特点在于模仿各种禽鸟的鸣叫声,并把它音乐化、艺术化。乐曲采用循环往复的多段体结构形成。

乐曲开始,唢呐奏出舒展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前奏,其中排比性的短小乐句和悠长的乐句,如同对歌一样交替应答,形成逗趣诙谐的音乐,非常富有生活情趣。第一段开始奏出了具有典型北方民歌风格的主要音调,此后便用移位、加花等艺术手段发展这一音调,句尾总是落在主音“5”上,在成一种既欢乐活泼而又纯朴稳定的情绪。第二大段,乐曲开始模仿各类禽鸟的鸣叫,布谷鸟在天空边飞边鸣叫,叽叽喳喳的山雀和小燕子对话、争吵,雄鸡的啼唱,母鸡下蛋后不停的“咯咯”声,夏日蝉鸣的尖锐与嘶哑。这些声音,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乐曲一段段的模仿,把人们的情绪不断推向高涨,最后一声不间歇的长鸣,是乐曲热烈欢腾的气氛达到顶点。全曲正是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和百鸟鸣叫两个乐段作基础,进行循环变化、反复再现,前后总共反复再现六次。百鸟鸣叫时而悠扬,时而短促,时而明亮,时而暗淡,把百鸟啼鸣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呈现出一幅百鸟闹春图和大自然万物争荣的繁茂景象。

唢呐是耗气量很大的吹管乐器,在《百鸟朝凤》的华彩乐句段落,唢呐在高音区内快速双吐演奏和幅度循环换气方法,把乐曲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华彩乐句中频频出现的长音,奔腾激荡,一泻千里,听众听不出演奏者的悄悄换气,以为是不透气的一气呵成。高潮过后是快速的尾声,再次出现百鸟争鸣的热烈景象。乐曲在高亢迅捷的演奏中有了一个完美的结束。

3、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4、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 曲谱初见于清代华秋萍1818年辑的《琵琶谱》。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据卫仲乐的传谱,共有十三段。这首乐曲具有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所常用的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陈述方式,依表现了大战前的准备、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结局。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的场面,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犹如雄军百万,铁骑纵横,呼号震天,如雷如霆也。演奏中各种独特技法的巧妙运用,显示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这首琵琶曲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灿烂的艺术明珠。

(二)、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