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
2892200000026

第26章 民族器乐(2)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并且已具备了很高的演奏水平。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二胡演奏艺术迅猛发展起来。

二胡是我国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拉弦乐器,属弦鸣乐器。二胡的构造分琴筒、琴杆、轸子、琴弦、千斤、弓子等几个部分。二胡普遍采用五度定弦。范围大致是从g-d1到e1-b1。现代采用金属弦后,普遍定弦为d1-a1。但是在演奏某些独奏乐曲时(例如《二泉映月》),也采用不同的定弦来表现出乐曲的独特意境。二胡常用的定弦方法是将里弦作为宫、徵、商、羽,特殊情况也有作为角音的。由于调式、空弦音、换把等的不同,各种定弦方法各有不同的风格韵味。这也是二胡不同于小提琴等西方弓弦乐器的重要特点。二胡发音延续,接近人声,强弱变化自然,表现力和演奏技巧极为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器乐音乐和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二十世纪出现的民族音乐大师刘天华、华彦钧,将二胡的艺术品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作品有《病中吟》、《空山鸟语》、《听松》、《二泉映月》等。

2、高胡

高胡是高音拉弦乐器,是“高音二胡”的统称,是在二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高胡的产生,和中国民间乐种广东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胡其形、构造、演奏弓法与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号等,均与二胡相同,只是琴筒(共鸣箱)比二胡略小,常用两腿夹着琴筒的一部分演奏。乐队中,高胡按实际音高记谱,定弦比二胡高纯五度或纯四度,即定弦为a1、e2或g1、d2。常用音域为a1(g1)至b3(a3)音,b3(a3)以上的音发音紧张、尖锐,不宜多用。在常用音域范围,其音色明朗、清澈,适宜演奏优美、抒情以及秀丽、活泼的曲调,并经常与二胡构成八度奏。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吕文成先生对二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把传统二胡的丝弦改为钢丝弦,提高了定弦,并用两腿夹着琴筒进行演奏,这种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就被人们称作高胡,并且很快成为“广东音乐”中的灵魂乐器。

高胡的构造、制作和用料与二胡基本相同,最大的区别是琴筒较细。高胡的音色清脆高亢,犹如女高音。它的这一特点加上低音区圆润的特色,使它在乐队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中国的民族管弦乐队中一般都给高胡配备相当重要的席位。另外,由于高胡有着特别丰富的表现力,适于演奏抒情、活泼和华丽的旋律。因此,它在乐队中经常以华彩的方式给乐曲的主旋律做伴奏,并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的需要加以装饰。代表作品有《平湖秋月》、《鸟投林》等。

3、京胡

京胡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其名也是因用于京剧伴奏而得。

京胡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钩、弦马、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构成,琴杆、琴筒都是竹制,琴杆置有千斤钩,筒口蒙蛇皮,用马尾弓拉奏。京胡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紫竹京胡、染竹京胡和白竹京胡。此外还有罗汉竹京胡和凤眼竹京胡。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种规格,经过制琴师与演奏者长期实践,根据京剧曲牌的不同,而发展为多种规格,创制了西皮、二黄、娃娃调和拨子等几种专用京胡。京胡以五度关系定弦,根据京剧曲牌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调。京胡的两条弦以五度关系定音,根据伴奏京剧曲牌的不同,经常定成c1、g1弦(反二簧),g、d1弦(二簧),a、e1弦(西皮)和d1、a1弦(反西皮)四种,有时还定成f1、c2弦和e1、b1弦等等。正因为定调高,京胡的音域比较窄,只有一个八度。

4、板胡

板胡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又称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和瓢。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多种梆子腔戏曲,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板胡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板胡传统的定弦法,有五度和四度两种。定弦高度多依据伴奏的戏曲和演唱者的嗓音而定。在民族乐队中定弦为d2、a2,音域为d2~g4。中音板胡定弦为a1——e2;音域为a1——e4。

按板胡的发音高低及使用范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高音板胡,俗称梆子胡、大弦或瓢,多用于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山东梆子、吕剧及歌舞、演唱、独奏及合奏等;中音板胡,俗称胡呼、秦胡,多用于秦腔、蒲剧、郿鄠、陇剧、陕北道情、兰州鼓子等的伴奏以及器乐合奏和独奏。音箱较高音板胡为大,呈半圆形,背面有金钱花孔,琴杆也较长,定弦比高音板胡低五度,音色浑厚柔和;次中音板胡,俗称椰子胡,多用于晋剧和上党梆子。音箱比中音板胡稍大,也雕有金钱花孔。定弦比中音板胡低小三度或纯四度。音色浑厚,音量宏大,宜于演奏缓慢、低沉的曲调。板胡的代表作品有《秦腔牌子曲》、《秦腔主题随想曲》等。

(三)、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的历史非常悠久,周代就已经出现了琴和瑟。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较充分发挥,如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丰富,又促进了左手的按、吟、擞、煞、绞、推、挽、伏、纵、起等技巧的发展。

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在乐队中除古琴音量较弱,其它乐器声音穿透力均较强。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除按五声音阶排列的普通筝等外,一般都便于转调。各类弹奏乐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独弦琴外,皆可演奏双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跃。我国弹奏乐器的演奏流派风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称和符号也不尽一致。典型乐器有琵琶、筝、扬琴、七弦琴(古琴)、热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全部乐器有金属口弦(苗族)(柯尔克孜族) 、竹制口弦(彝族) 、乐弓(高山族) 、琵琶(汉族) 、阮(汉族) 、月琴(汉族) 、秦琴(汉族) 、柳琴(汉族) 、三弦(汉族) 、热瓦甫(维吾尔族) 、冬不拉(哈萨克族) 、扎木聂(藏族) 、筝(汉族) 、古琴(汉族) 、伽耶琴(朝鲜族) 、竖箜篌、雁柱箜篌。

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根据乐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区别,弹拨乐器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古琴为代表,包括瑟、筝等乐器。这类乐器都是平放在一个空木箱上进行弹奏。

1、古琴

琴,又名七弦琴,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为后世通用的形制。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与宋元明清时造的琴,仅有造形艺术风格上的区别和音色追求的区别。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古琴最初为五弦,至周代增加二弦为七弦,三国时有了徽位。从此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基本稳定,一直流传至今。古琴的演奏有按、散、泛三种技法,变化非常丰富,最适宜表现中国音乐特有的韵味和意境,内涵非常深邃,代表作品有《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

2、古筝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古筝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二十一弦筝各弦音位为五声音阶排列,以D宫调为基本调,在演奏时如果要转到较远的调是比较困难的。演奏方法是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弦为主,划奏是古筝很有特色的演奏方法。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古筝十大名曲有《渔舟唱晚》、《出水莲》、《高山流水》、《林冲夜奔》、《侗族舞曲》、《汉宫秋月》、《寒鸦戏水》、《东海渔歌》、《香山射鼓》、《战台风》。

第二类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乐器,安装四根、三根或二根弦,左手按弦,右手拨弹,多放在膝上演奏。

3、琵琶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南北朝时琵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四弦。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如柳琴,月琴,阮等。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假指甲拨弦发音。一般定弦为A-d-e-a,特殊的乐种、乐曲也有采用别的规格定弦的。琵琶的音域宽广,音色清脆明亮又不失柔美浑厚,演奏时左右手的技巧都很丰富,能够多弦同时发音演奏和音与和弦,能够演奏全部半音,表现力异常丰富。

历史上琵琶与古琴同为文人音乐的代表,留下丰富音乐文献,自清末以来,无论作为乐队乐器、伴奏乐器还是独奏乐器,都已经成为我国传统乐器中不可缺少的代表性乐器。琵琶名曲有《夕阳箫鼓》、《阳春白雪》、《塞上曲》、《十面埋伏》、《昭君出塞》等。

第三类是扬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扦击弦发音。

4、扬琴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中国扬琴是中国乐器中唯一的世界性乐器。琴身呈梯形,以竹质双槌击弦振动发音,音色清脆悦耳,悠扬动听。大约在明朝由中东传入中国,起初流行于广东一带。这个乐器最早源于中东阿拉伯、波斯地区,当时称之为桑图尔Santur,最后流传到欧洲、北美及大洋洲,有德西马Dulcimer,钦巴龙Cimbalon,海克布里Hackbrete及萨特瑞Psaltery等名称。在中国,更因其外观貌似蝴蝶,演奏时双手持拿的琴竹,舞动如触角,而有蝴蝶琴之美称。

扬琴的基本竹法是两手轮流交替.传统竹法有“左竹法”和“右竹法”两种。五十年代未王沂甫先生总结出弹、轮、颤、滑、点、拔、揉、勾”扬琴八法。随着扬琴的发展,过去单一竹法已变成充分发挥两手主动性、灵活方便的混合竹法。

现代改良后的中国大扬琴,音响丰富,音域宽广,可演奏和弦、快速音、半音阶及各类特殊技巧,主要用于乐队合奏和说唱、戏曲伴奏,在合奏中是一件极重要的乐器,独奏方面亦极有特色与表现。传统乐曲有《龙船》、《苏武》、《喜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将军令》等。

(四)、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乐器之一。在我国的历史中可以上溯到史前文明时代。先秦时期的“钟鼓之乐”,就是以打击乐器为主要乐器的乐队。打击乐器的分类,按其音质可分为金属、竹木、皮革、石头四类;按其音高又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两类,后一类再可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类;按其音响效果和演奏方法又可分为板、鼓、钹、锣四类。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现代民间的锣鼓乐是全部使用打击乐器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称为清锣鼓或素锣鼓。锣鼓乐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乐种,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或作品中的一个独立的段落而存在。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典型乐器有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达卜(手鼓)、大钹。全部乐器有梆子(汉族)、杵(高山族)、叮咚(黎族)、梨花片(汉族)、腊敢(傣族)、编磬(汉族)、木鼓(佤族)、切克(基诺族)、钹(汉族)、锣(汉族)、云锣(汉族)、十面锣(汉族)、星(汉族)、碰钟 、钟(汉族) 、编钟(汉族) 、连厢棍(汉族) 、唤头(汉族) 、惊闺(汉族)、板(汉族)、木鱼(汉族)、吾攵(汉族)、法铃(藏族)、腰铃(满族)、花盆鼓(汉族)、铜鼓(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族)、象脚鼓(傣族)、纳格拉鼓(维吾尔族)、渔鼓(汉族)、塞吐(基诺族)、京堂鼓(汉族)、腰鼓(汉族)、长鼓(朝鲜族) 、达卜(维吾尔族)、太平鼓(满族)、额(藏族)、拨浪鼓(汉族)、扬琴(汉族)、竹筒琴(瑶族)、蹈到(克木人)、萨巴依(维吾尔族)

§§§第三节 民族器乐曲

一、民族器乐曲的产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