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二重奏《双合凤》,采用支声复调织体手法并运用对位技术,使全曲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对比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筝、高胡、扬琴三重奏《春天来了》,由雷雨声作于1956年。乐曲主题取材于福建民歌《采茶灯》,富于舞蹈性的旋律,活泼轻快。主题先由高胡奏出,古筝配以轻快的伴奏,然后经过二次变奏,主题得到的充分陈述,然后以渐慢的过渡段引出抒情的慢板。慢板旋律是原来民歌《采条灯》的末尾部分,其音调舒展,与前面舞蹈性节奏有一定的对比。这个旋律分别由高胡、筝演奏了四次,之后再现快板,并在尾部加以展开。高胡模进的旋律,在筝、扬琴的强烈陪衬下,把乐曲推向高潮。接着三件乐器交相奏鸣,音域宽广、旋律热情奔放,令人激奋。下一个段落是高胡即兴演奏的华彩部分。最后以再现快板段落结束。全曲既充满了欢快喜悦的情趣,又以各种演奏技巧和旋律发展手法,以及巧妙的配器、多变的复调和借鉴钢琴的伴奏音型,生动地表现了山泉淙淙,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表现了各族人民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欢庆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祈福祖国繁荣富强的欢庆场面。
三、民乐合奏曲的乐种选介
(一)、广东音乐
流行于广东地区的丝竹音乐。早期乐队由二弦、提琴、笛子、月琴和三弦组成。后受江南丝竹影响,改用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广东音乐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有《雨打芭蕉》、《旱天雷》、《双声恨》、《赛龙夺锦》、《鸟投林》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传统乐曲。
《雨打芭蕉》乐谱最早载于1921年丘鹤俦所编《弦歌必读》,后由潘永璋改编,成为广东音乐代表性曲目。曲首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人们的喜悦之情,然后接以句幅短小、节奏顿挫、并比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短促的断奏,犹似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最后为气氛热烈的快板段落。最初由吕文成等三人演奏灌制第一张唱片,风格朴实清新。由大中华粤乐队演奏的第二张唱片曾加入西洋乐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南区代表团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在曲中加入了笛子和碰铃等乐器,音乐表演热情而富有生气。其后不同时期改编者们曾从结构、配器和多声效果等方面对此曲进行探索加工,而使乐曲在艺术形式上日益成熟而臻于完美。
(二)、江南丝竹
流行于苏南、浙江一带的丝竹音乐,以上海地区最具特点,影响最广。江南丝竹音乐格调清新、秀丽,曲调流畅、委婉,富有情韵。著名的乐曲有《欢乐歌》、《云庆》、《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慢六板》、《四合如意》八大曲。其中《三六》是江南丝竹的重要代表作品。
(三)、福建南曲
亦名“南音”或“弦管”,曲调典雅古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最著名的有《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百鸟归巢》。乐队由洞萧、二弦、琵琶、三弦、拍板、唢呐、响盏、铜铃、扁鼓等乐器组成。
(四)、吹打音乐
遍布全国,历史悠久。乐队组合可分为粗吹锣鼓,由唢呐等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细吹锣鼓,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综合性吹打乐队,由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综合组成。吹打音乐音响刚强,演奏风格粗犷,善于表现富有气魄的威武雄伟、波澜壮阔的场景和热烈交炽的情感、轻快活泼的情趣。如乐曲《将军令》、《大得胜》、《小放驴》等。《将军令》原为戏曲中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而伴奏的曲牌。民间艺人也常吹奏此曲以增添节日的热烈气氛。整曲用两支大唢呐吹奏旋律,配以“大锣大鼓”,渲染威武雄壮的气派,并用招军长鸣以壮声势。乐曲一开始,低沉浑厚的号筒、大鼓和海锣声相互交织,音乐气氛庄严隆重。继而鼓号齐鸣,雄壮的唢呐声在锣鼓的衬托下,气势宏伟,振奋人心。这是乐曲的前奏部分。接着乐曲进入主体部分。改编者在配器上把乐队分成“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组,并作种种变化,使音色和力度富有层次和对比。充分掌握原曲速度的时而慢起,时而渐快,节奏时散时整,宫调多变,音浪跌宕起伏等特点,将乐曲的结构合理分层,运用配器手段,并充分发挥唢呐连续不断的循环换气法与笛、笙的断奏相对比;打击器以闷击与放音敲击相对比等等。使音乐抑扬顿挫有序,音浪错落有致,具有新的推动力。乐曲尾部,招军频吹,锣鼓全奏,在异常热烈的高潮中结束。
(五)、浙东锣鼓
流行于浙江东部嵊县、宁波、奉化、舟山等地的吹打音乐。其打击乐非常丰富。嵊县的“五锣”形式,奉化、舟山等地的“十锣”形式,都是由一人演奏多面锣或多面鼓,色彩丰富,技巧复杂,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浙东锣鼓的曲目丰富,如《大辕门》、《将军得胜令》等乐曲表现了古代将士们凯旋归来时万民欢乐的情景;《划船锣鼓》、《舟山锣鼓》和《万花灯》结构庞大,富有层次,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闹花灯的各种情景。
(六)、潮洲大锣鼓
潮州大锣鼓是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吹打乐,从清锣鼓形式发展起来。过去,在潮州各地都设有锣鼓馆,在每年游神盛会时演奏,乐器只用四面锣、二副大钹,属清锣鼓形式,俗称“四锣二钹”。因奏法过于简单,艺人们增添了唢呐吹奏一些弦诗谱,如《过江龙》、《百家村》等,这样有吹有打,发展成为吹打形式。为丰富演奏曲目,各锣鼓馆争相聘请正字戏班的乐师传授音乐,于是吸收了戏曲乐队中使用的一些乐器,增添了小唢呐、苏锣、深波和一些常用弦乐器等,逐渐形成了现在这样“吹、打、拉、弹”俱备的综合性吹打乐队。吹管乐器有大唢呐、小唢呐、大笛(横笛)、小笛(俗称箫仔)、箫等;打击乐器有的鼓、苏鼓、中鼓、大鼓、苏锣、深波、斗锣、钦子、亢锣、月锣、大钹、小钹,铜钟,云锣等;拉弦乐器有二弦、椰胡、二胡、胡弦等;弹弦乐器有小三弦、大三弦、琵琶、月琴、扬琴等。潮州大锣鼓的创始人有欧细奴、谢奴仔、吴德润等,其中以欧细奴的贡献最大。欧细奴原是潮安镇合旗鼓亭的吹首,他熟悉正字戏音乐,在他二十四岁被锣鼓馆请去传艺,提供了不少正字戏音乐。在现有的十八大套曲目中,极大部分是正字戏音乐联奏。流行于广东潮安、汕头地区的吹打音乐。乐队中选用了斗锣、深坑、吭锣、唢呐、二弦等独特乐器,因而乐队色彩与众不同。传统乐曲有《双咬鹅》、《抛网捕鱼》等。
(七)、河北吹歌
流行于河北民间的吹打音乐。它以吹管乐器为主,吹奏的曲目大多是民歌和戏曲唱腔,它的演奏形式生动活泼,音乐格调清新刚健,富有地方色彩。
除传统器乐曲外,我国现代当代的许多民族管弦乐作品,继承民族音乐传统,推陈出新,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反映出中华悠久文明独具的风韵。如《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彩云追月》、《喜洋洋》、《花好月圆》、《春江花月夜》堪称华夏音乐的精品。尤其是由琵琶曲《浔阳夜月》改编的民族管乐曲《春江花月夜》深为国内外炎黄子孙珍爱。乐曲以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四、少数民族乐器简介
中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乐器。少数民族乐器泛指汉族乐器之外的各少数民族乐器。由于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在各民族之间,有许多乐器是相通的,汉族乐器和少数民族乐器之间的界线正在日渐减小,从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历史上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分为吹奏类、拉奏类、弹奏类和击奏类乐器四大类。乐器选介:1、卡龙:维吾尔族的弹弦乐器。历史悠久,造型独特,音色清脆、嘹亮,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是演奏《木卡姆》(大型套曲)的乐器。流行于南疆的喀什、和田、麦盖提、莎车一带和东疆部分地区。2、朝鲜族长鼓:又称“杖鼓”。朝鲜族民间乐器。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3、叮咚:黎族古老的乐器,打叮咚在海南的东方、保亭、白沙和乐东一带民间已流传很久。在黎家刀耕火种的时代,山里森林密布,野兽很多,庄稼经常被野兽毁坏,特别是当山栏米成熟时节,成群结伙的野猪便来偷食,往往一夜工夫就把成片的山栏稻谷啃个精光,使即将收获的稻田变成荒地。黎家人为保卫劳动果实,在山中搭起茅草棚看护庄稼,还砍下两根5 尺多长的枯木棒吊在棚前,用两个短木棍敲打,来恫吓野兽。这就是叮咚的由来。4、纳格拉:又称“哪噶喇”、“奴古拉”和“拿古拉”。维吾尔族独特的民间乐器。常用于传统节日的“鼓吹乐”合奏及民间歌舞伴奏。5、京族独弦琴:京语称“旦匏”,亦称“独弦匏琴”,流传于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的京族中,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南国色彩。6、彝族月琴:彝语称“弦子”、“库竹”或“四弦”,是彝族人民常用的弹弦乐器。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的彝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