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好声音:英语歌曲24名家
2890700000013

第13章 保罗·西蒙:歌声吹过浊流桥(2)

When you" re weary feeling small

当你倦于觉得自己渺小

When tears are in your eyes I"ll dry them all

当你伤心欲哭时我擦干你的眼泪

I"m on your side oh when times get rough

日子艰难我就会在你身边

And friends just can"t be found

真正的朋友来之不易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I will lay me down

我会放下自己,做浊水河上的一座桥

When you are down and out

当你倒下,落败出场

When you are on the street

当你流落街头

When evening falls so hard

当黑夜沉重地落到头上

I will comfort you ooh

我会安慰你,哦

I"ll take your part oh when darkness comes and pain is all around

当黑暗来临,当四周全是苦恼, 我会代替你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I will lay me down

我会放下自己,做浊水河上的一座桥

这种超越情歌,歌颂朋友情谊的歌,在当代西方流行歌曲中很少见到了。不妙的是,这首歌竟然让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双人组合就此分手。据说西蒙与加芬克尔在1971年分手,是因为音乐理念不同,加芬克尔想把此歌配成巴赫合唱一般壮丽繁复,而西蒙倾心于民歌风格,尤其醉心于拉美歌曲。实际上却有更简单更人性的问题:西蒙是一个小矮个,只有1.61米,貌不惊人,嗓音也并不特别惊人,而加芬克尔却是一头金鬈发的高大帅哥,身高1.83米,足足比保罗高出一个头,且嗓音柔美,充满磁性。每次演唱会,女粉丝冲着加芬克尔狂热欢呼飞吻,西蒙站在旁边,好像一个配唱的吉他手(他的确是个出色的吉他演奏家)。实际情况是,他们演唱的歌曲的词曲绝大部分都是西蒙做的,他应该才是这个组合的灵魂,但偶像明星时代,有时就是这么不公平。

1971年专辑《浊水河上的桥》获得七项格莱美奖,销售超过百万张,功成名就的时刻,两人却分道扬镳。后来,两人也有几次走到一起参加演唱会,空间距离,其实并没有真正使两人变友为敌。所谓共患难不必同富贵,或许这两个从小就在一起的好朋友,本不应当在艺术上强扭在一起,就像歌里所唱,只要在困难出现时互相帮助就是友谊。

西蒙的确是个民歌狂,这也使他的歌曲富有特色。这一点也能从他改编秘鲁印第安人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歌《雄鹰飞翔》(El Condor Pasa:The Eagle Flies)得到证明,这首歌也成为《浊水河上的桥》专辑中另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就连不喜欢民歌的加芬克尔也舍不得把这首歌拿掉。这首歌原词是印第安语,20世纪初被改为西班牙语,自从西蒙重填了英文歌词,此歌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在1980年的欧洲音乐节上,此歌被评选为“全世界最美的歌”。

I"d rather be a sparrow than a snail

我情愿做麻雀,不情愿当蜗牛

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surely would

是的,我愿意,只要能够,我愿意

I"d rather be a hammer than a nail

我情愿做铁锤,不愿意做钉子

Yes I would, if I only could, I surely would

是的,我愿意,只要能够,我愿意

Away, I"d rather sail away

飞走,我愿意远走高飞

Like a swan that"s here and gone

像一只天鹅,从此无影无踪

A man gets tied up to the ground

做个人被囚禁于地面

He gives the world its saddest sound

他只能让世界听到他的悲声

Its saddest sound

他的悲声

I"d rather be a forest than a street

我情愿做森林不愿意成为街道

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surely would

是的,我愿意,只要能够,我愿意

I"d rather feel the earth beneath my feet

我情愿感到土地被我踩在脚下

Yes I would, if I only could, I surely would

是的,我愿意,只要能够,我愿意

西蒙填词的本领和他极好的文学素养有关,当年他学习的主攻方向就是英语文学,他的歌词充满诗意,更有一份诗人情结。他有一首很特别的歌,《致艾米莉,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能找到她》(For Emily,Whenever I May Find You),以梦的形式向一位女性表示倾慕,歌词和旋律都写得极美。歌中的艾米莉不是一般女性,而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这个身前默默用卓越诗歌才能表达自己孤寂一生的女诗人,也曾出现在西蒙的另一首歌《不着边际的谈话》(The Danling Coversation)中。

20世纪70年代西蒙曾经一路顺利,但后半期开始走下坡路,他为华伦·比梯(Warren Beaty)的电影《香波》(Shampoo)配过音乐,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安妮·霍尔》(Annie Hall)中串演过角色,但他明白如果再找不到新的路子,没有新的创作源泉,他的音乐生涯就会渐渐枯竭。偶然一次开车外出,他顺手往汽车里扔了一盘录音带,南非黑人富有民族风格的“节奏音乐”激荡了他,于是他前往当时还是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吸取创作源泉。1987年,他出了一张意味深长的专辑《Graceland》,此唱片在该年畅销榜上排名第二,因此再次获得格莱美奖。后来他又到巴西,去那里接触南美音乐,这使他成为当代所谓“世界音乐”(World Music)潮流的先行者。1991年(也就是22年前),他在纽约中央公园举行了一场世界音乐的会演,有南非与南美乐队参加,据说有75万人拥来听歌。

进入21世纪,西蒙对音乐依然热情不减。他现在更加注意音乐慈善事业,尤其是设立儿童音乐教育基金,他从自己的经历体会到音乐必须从小抓起。2003年,西蒙和加芬克尔双双获得格莱美终生成就奖,格莱美颁奖典礼上,为他们颁奖的是当年电影《毕业生》的主演达斯汀·霍夫曼。歌声照样迷人,但时光残酷,站在舞台上的西蒙已是个小小的胖老头,而加芬克尔呢?因多年不见,乐迷忽然看到这个美男子,风度依然,上前握手,才知道那是小加芬克尔(加芬克尔的儿子,也是一名歌手)。

然而,在音乐舞台上,这两人的一生都过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西蒙。2007年,西蒙得到新设立的“格什温流行歌曲奖”(Gershwin Prize for Popular Songs)。而在之前一年,即2006年,西蒙被《时代》杂志评为“塑造当今世界的100人”(100 People Who Shaped the World),这是当今一个写歌、唱歌人能得到的最高赞誉。应该说,西蒙当受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