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4:风物卷
2887600000024

第24章 竹南寨泥塑

唐虹

一、历史概述竹南寨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抛沙镇强坝行政村,距离成县县城6公里。

这里的人手工制作泥塑作品这一传统手艺大约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从当地老百姓的传说中,可以追溯到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其次,从成县博物馆收藏的1988年支旗北山闫河畔出土的宋代三彩俑和县水泥厂附近发现的宋代窑址来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同的并存关系和借鉴关系。第三,从竹南寨泥塑与其它宋代文物留存相比较,吴挺墓周围的石马、石羊、石翁仲和竹南寨泥塑都具有简洁、饱满、壮硕、憨态横生的共同特征。这是宋代雕塑的典型特征。以此推断,竹南寨泥塑最早应定位在宋代。

二、制作竹南寨泥塑的材料、方法竹南寨泥塑所用的材料主要有:土、模具、白土(涂白用)、胶、植物颜料。

竹南寨泥塑的具体制作方法有六个步骤:1、取土,2、砸土,3、和泥,4、制泥胚,5、涂白,6、彩绘。

1、取土:取土是制作竹南寨泥塑的关键一步,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拿来制作泥塑作品。因为制作泥塑作品所需要的土质要具有特殊的黏韧性。陇南八县一区中,唯有竹南寨才出产泥塑,就是因为制作泥塑作品对土质有特定的要求,就是在竹南寨也只有特定地方的土才可以制作泥塑作品的。

2、砸土:将取回来的土砸成桃核大小,所砸的土块要大小均匀。

3、和泥:向砸好的土中一次性加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放置两个小时,让水分充分浸入土中,土被自然浸化后就没有杂质了。再将撕化的棉花覆盖在泥上,然后用力将棉花砸入泥中,所加入的棉花的多少、好坏关系到泥的柔韧性。大约半小时左右以后,将和好的泥装入塑料袋中(起保湿作用,早期时多装入盆罐之类的器皿中),放置在湿润的地方,放置时间按季节不同而长短不同。

4、制泥胚:将放置了一段时间的泥团取出后擀成薄饼形状,装入早已准备好的模具里面使其成形(如果制作羊角哨则不用模具),然后取掉模具修整外形(修整时必须沾上水),就成为制作好的泥塑作品原始泥胚了。

5、涂白:将制作好的原始泥胚放置一段时间,让其自然风干后就开始涂白(羊角哨则需用麦秸火烧制)。涂白是着色的关键一步,是为彩绘打基础。涂白需用专用的白土加入一定比例的胶然后才能使用。

6、彩绘:待涂白干后就开始着彩,进行彩绘,彩绘所用的颜料必须是传统的植物颜料,这样才能放置时间长而不掉色。

三、竹南寨泥塑的题材和风格特征制作的泥塑作品的题材主要取材于流传于当地的神话、戏剧、传说和当地农村最常用的福、禄、寿及十二生肖等。竹南寨泥塑经过数百年民间艺人的摸索、传承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艺术特征和风格。

竹南寨泥塑大约可分为40多个品种三大类:玩具类作品分为泥货和窖货,即烧制和未经烧制的泥塑作品。种类有福、禄、寿娃,公鸡打鸣,羊角哨,洋人打鼓等。陈列类有单件作品和成套作品两类。成套为二到四件不等。无论是单件还是成套,它们主要用于节日时陈列在居室内增加情趣,也用于祭祀。它们主要取材于神话、戏剧、传说等,寄托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祈盼。壁挂类分两类,一类是以整体人物造型为主,另一类以脸谱为主。以装饰墙壁为目的,起年画的作用。

在风格特征方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它的写意手法,其作品造型简洁、饱满、夸张,色彩对比强烈,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艺人们在同一件作品中将夸张同写实统一,充满生机和情趣。

其次是重彩不重塑。所谓重彩,就是对作品色彩的特别强调和重视。

作品上彩时讲究反差对比,如绿配红,黄配蓝等,再加上留白,作品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形成最具民间喜庆的色调。第三是对憨稚拙朴、善良的着意刻画。许多泥塑作品,是艺人们在理想中营造出的精神产品,根植于这片土地,是成人的童话,儿童的梦。

四、竹南寨泥塑的发展现状及代表人物竹南寨泥塑在当地社会生活中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它对于发扬传统文化,开展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相关区域、群体的文化认同、提高农民文化艺术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凝聚力、继承教化社会风气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竹南寨泥塑造型简约、质朴,长期以来不被文化人赏识,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一些作品被作为体现新中国农民幸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标志走出成县,在地、省展出并引起轰动。在这段时间,涌现了擅长人物泥塑的民间艺人龚玉莲、赵玉梅和精于动物泥塑的张师孔、赵怀壁、张培堂、赵美玉等。后来随着大跃进、文革等过程,竹南寨泥塑受到限制,虽然近年来当地政府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挖掘,但由于模具在历次“运动”中被破坏和该泥塑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是纯家庭手工艺制作,没有形成统一的生产规模,制作时耗时耗力,不能完全与市场经济方式接轨,制作成本投入大于市场经济收获,再加上抢救和保护措施的不足,使制作者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再加上受到外来文化、商业文化、流行文化的冲击种种因素,使好多家庭现在不愿意再继续制作泥塑作品。中青年艺人疏于继承,手艺生疏,作品大多粗糙,已失去原有的神韵。

以前竹南寨村子里80%的人家每年都在制作泥塑作品,现在这个村庄里还在继续制作泥塑作品的人家只有四户人家,已面临失传的严重境况。如果政府再不对该项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抢救、利用,该项民间艺术就有可能失传。如何挖掘和抢救,是现在迫在眉睫的问题。

(《甘肃文史》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