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4:风物卷
2887600000025

第25章 腊月八,拉冰祃

王科社

每到季冬腊月,陇右的农村儿童们总唱着这首歌谣:“腊月八,拉冰祃。把冰拉回家,我问王哥做啥呀。王哥说,放地里,种豆豆。

种的豆豆鼓儿圆,吃得王哥肚儿满。”这首歌谣朴实通俗,不知已流传了多少岁月。访问父老,据说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各家各户都到河谷间采凿一些大冰块,有的搬运到田地中或粪土上,有的搬回家储存于水窖中,或在粮囤上置几块,而后恭恭敬敬地焚香祭祀,祷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就是所谓的“拉冰祃”。然而,关于这种风俗如何产生、祭祀对象是什么神灵等问题,他们概莫能答。

明代刘倜在《帝京景物略》中有“十二月八日,先期凿冰方尺,至日纳冰窖中”的记载。据此笔者认为陇右民间的冰祃活动与古代藏冰风俗有密切关系。黄土高原的陕甘一带,属半干旱地区,春夏气候干燥,温暑逼人,对农作物的播种生长以及人们的生活生理带来严重影响,为此,聪明的先民们便利用自然冰雪来抗旱保墒,或在寒冬腊月将冰块贮藏起来以待春夏享用。《诗经·七月》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周历的“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二月、正月、二月,第一句言采冰,第二句言藏冰,第三句言启冰时祭祀,这说明在周代的豳地(即今陕西旬邑、邠县、武功及甘肃镇原、宁县一带)就有采冰藏冰风俗。《礼记·月令》也说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周王室还设有管理这项事务的专职人员——凌人,《周礼·天官》载:“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夏颁冰掌事。”注者说“其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这似乎很像今天的冰柜冰箱的作用。王昭禹说到夏天颁冰“所以御暑患也”。唐代诗人杜甫有“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表明在唐代就已用冰雪制作冷饮了。可见古代都是冬季采冰贮存,待到春夏享用。

但是在古代要把冰保存在炎热的夏天是很不容易的事,因此夏冰就成稀罕之物了。《云仙杂记》中说唐代“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惊奇的是白居易“诗名动于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足见其诗歌成就之高诗名之大了。藏冰要有一定的设施和方法。周代王室贮冰于凌阴中,民间主要是冰窖。

凌阴即凌室,一般建造在阴凉地方的地下,以终年受不到阳光照射为宜。在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发掘了春秋时秦国的凌阴遗址,据说设计是相当讲究和科学的。今陕甘两省民间冰窖和水窖的构造形式一般为半地穴式,之上建有遮光的小矮屋,窖璧及底部用制陶的泥和清油处理过而不渗水,窖底还铺有谷糠或稻糠,其设计与周秦凌阴大致相同,但它没有凌阴大而深,也没有排水的管道设施,相比之下民间的冰窖和水窖反而要原始和简陋些。凌阴就是从这种原始的半地穴或冰窖发展而来的。随着对冰的需求和贮存量的增加,凌阴又演变为冰井,晋代庾信和唐代李胄曾作有《冰井赋》,《唐代·百官志》载上林署:季冬藏冰千段,先立春三日纳之冰井”,《宋吏·礼志》亦载“天圣新令,春风祭司寒于冰井,”并可证明从晋至唐宋皇室及豪贵之家流行冰井藏冰,可以推知冰井比凌阴更深更阴更凉,不仅贮量大,而且保存时间长。

陇右祭祀冰祃的对象就是司寒之神玄冥,他是管理水和雨的神灵,冰是他的象征物或者说化身。在半干旱地区,水和雨倍受重视,因为它决定着粮食的丰收和人们的生存,所以司水雨的司寒之神自然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崇拜和祷祀的对象。在寒冬将冰雪堆放在田地里,粪土上,消融为水,抗旱保墒,有利于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为获得丰收打下了基础;把冰雪贮存于冰窖和水窖之中,既防温消暑,又解决干旱时人畜饮水之难,人们怎能不对冰和这位神灵祟拜呢?童谣《拉冰祃》的内容也表明冰祃活动与农业生产有关。因此,冰祃的祭祀对象为司寒玄冥即水神雨师,应是合理而可信的。

我们把今陇右民间采冰、藏冰的冰祃活动与周代豳地藏冰风俗比较,便会发现二者极为近似,一是采冰时间都是天寒冰坚的冬季腊月;二是都把冰藏于地下的冰窖(或凌阴)之中;三是陇右与豳地相近,在历史上两地曾长期同隶属于一行政区内,而且古代两地的民族也大略相同。因此,我认为二者是同一风俗或者说起源相同。

不过略为有别的是周代豳地及今陕西民间藏冰是为了防温消暑,而在现今陇右却主要是备水防旱。陇右气候春夏干燥干旱,不仅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有困难,就连人畜饮水在某些地方如会宁、通渭、静宁、定西等地有时都难以供给。所以这里的冰窖和水窖冬天贮藏冰雪,春夏蓄存雨水,以备干旱时解决人畜饮水之难。冬天把冰雪堆满田地,待天暖消融成水渗入地下,就使旱情得到缓解,起到了抗旱保墒的功效,这是千百年来陇右人民实践出来的宝贵经验。只有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腊月八,拉冰祃”民谣的正确涵义。

(《甘肃文史》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