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2832400000006

第6章 银行家的领导能力是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源头(1)

2006年3月18日,由中国金融网和搜狐财经、CCTV广告部联合主办的“2006中国金融形势分析、预测与展望专家年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5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200多位金融界精英、知名企业家和100多名中外知名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此次盛会。李镇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城商行的代表,凭借新锐的经营理念和超前的战略眼光,带领包头市商业银行取得了骄人的发展业绩——总资产218亿元、存款19l亿元(地区排名第一位)、不良贷款率1.14%、资本充足率16%、拨备覆盖率为127%、连续七年盈利、一类行、中国商业银行50强……。李镇西以其出色的表现,从众多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金融界的最高荣誉——“2005中国城商行年度人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唐双宁亲自为他颁奖。

银行家作为银行的实际管理者,通过将知识、技能和经验综合运用并基于有效的制度安排而发挥作用。可以说,银行家的才能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制度的制定和设置是银行家的主要工作。

银行家的领导能力是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源头一,银行家凭借自己的能力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银行家的领导能力成为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源头。

§§§第一节中国银行家队伍扫描

对于银行家在包头市商业银行跨越式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包头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部部长刘鑫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我们跟了李行长有两年了。从李行长身上学了很多东西,总结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目标远大。李行长说,如果是永远打算放羊生娃的小孩儿和想上北大的孩子将来的成就肯定不一样。想考上北大的孩子即使将来考不上,那也比放羊生娃强。如果把目标设定为1,你最后就是只能做到1;如果把目标设为10,你最终不一定能走到10,但一定会比1大。第二,坚持学习,李行长每次出差都带着书。他什么书都看。像有次去北京,下午开会,我们上午就到了,李行长把我们拉到王府井买书。我感觉学习非常重要,不学习跟不上李行长的步伐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第三,积极推动,什么事不能等。尤其像我们快速发展的企业,必须得积极推动。有的人对于领导交待的事,如果条件不够就不办,来这儿以后,很重要一点就是积极地想办法做。领导交给你任务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条件也没有,那个条件也没有,就看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学到了这个非常好的工作方法。第四,创造性发挥。李行长的思路非常的宽阔,思维的跳跃性非常地快。一次,大家聊天的时候,我们行里的一个子女教育专家认为,抱孩子的时候,不应该让孩子的脸朝后,而应该让孩子的脸朝前,这样家长给他讲什么,他都可以看得见——李行长当时联想到了员工培养的问题,随口说道:‘我们培养员工也要朝前抱。’我从李行长这儿学到了创造性地发挥,跳跃性的思维。以上四个方面,是我从李行长身上学到的。”

自银行家在中国出现之日,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期间,银行家的成长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在银行业成立之初,银行家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以及对作为当时新兴产业银行业的经营管理的初探;第二次是在新中国建立初,社会主义政权成立伊始,银行家对我国计划经济制度下的金融市场的把握;第三次是在2006年,我国银行家如何应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复杂局面。根据世贸协定,我国将2006年12月11日全面放开银行业。面对即将到来的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中国的银行家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和更严峻的挑战,需要银行家以凌云的气势、独到的眼光、实干的精神,担负起中国银行业兴衰成败的艰巨重任。

一、中国银行家的成长

中国最早的银行业,自1823年雷履泰先生创办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到盛宣怀先生于1897年5月27日创办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之后,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两位前辈,也成为中国早期最知名的成功的银行家。

解放后,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金融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面对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局面,我国的商业银行绝大多数都是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政府作为所有者的代表自然就拥有选拔任命银行家的资格。到了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的初期,在经济迅猛发展的适应期里,对银行家的选拔更为强调的是资历、道德水准,而非经营能力,把本应是投资人代表挑选其经营职能代理人的市场行为,演化成了政府主管部门对其管辖银行的领导人的行政任命。

在商品经济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半商品经济观点占据主导地位的改革开放初期,银行的基本职能就是为计划调拨生产资料守好信贷计划口子,为生活资料分配与交易管好现金计划。因此,管理信贷、现金两大计划是银行工作的根本。对银行家经营能力的忽视,加之银行职能范围的限制,致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很长一段时间西方的银行界都认为中国没有银行家。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银行家们只有极少数能关注到银行业务的长远发展和风险的有效控制等实际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商业银行改革目标的确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银行家的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重视抓存款,抢夺市场份额,银行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问的业务竞争加剧。这一时期的银行行长,从过去基本不懂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到逐步重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再到逐步重视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一步步艰难地成长、学习、探索,开始树立起一些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概念。

“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2006年,既是充满机遇的一年,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也是我国人世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国银行业将迎来全面开放,外资银行获得与中资银行相同的待遇,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银监会规定所有城市商业银行需要进行信息披露,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体制。为应对银行业更加激烈的竞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在巩固自身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开始加紧抢占中小企业市场。

面对内忧外患,银行家必须尽快转变观念,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深入挖掘中小企业服务的潜力,提高中小企业服务水平,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银行家们已不能再固守陈规,他们开始积极学习西方成熟的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并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尝试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发展战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银行家开始明确并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小就意味着面对市场的反映速度非常快,决策的流程也比较短,从内部来讲因为小,高层领导形成共识花费的成本也比较低。

二、中国银行家的身份

在包头市商业银行,学习风气非常浓厚,金岩副行长自豪地说:“银行家在银行中起着表率作用。一个单位的风气绝对跟领导班子爱好有关,我们现在都往外看,看看外国的同行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新的理论。在我们单位,人人都在学习,没有人会把业余时间花费在诸如打麻将这样的事情上。大家一是不会,二也没有这个爱好。”

我国的银行家往往身兼数职,集多种身份于一身。在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中,银行家是商业银行出资人的代理人。在我国,银行大多是国有银行,国家是出资人,银行的行长受国家的政府委托,来对银行的经营业绩负责,其委托代理链条是:政府(党委)——银行行长;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链条是:股东——银行行长。从形式上来看,委托人的不同就必然带来代理人所负任务的不同。因为股东的目标很简单,那就是盈利,他之所以投资兴办一家银行,就是要取得利润回报,这与投资于一般的工商企业没有什么两样。而在我国,委托人是政府,因为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政府要维持社会稳定,需要捍卫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等,同时也需要银行能够经营好。

委托人目标的多元化必然影响代理人身份的多样化,国有银行的行长集多种身份于一身,既是国有金融资产的经营者,又是政府官员(行政级别),还是党务工作者(党内职务)。中国银行家们的多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银行家们一样只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还负载了太多的社会责任,在实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今天,引导着社会的资金流动方向,扮演了一个主流意识的风向标的角色。

身兼多重身份的中国银行家们代表了多重利益。一般情况下,银行家只代表出资人和他自身的利益,这也是西方银行家们的普遍情况。而在我国,银行家代表着出资人(国家政府)、政府部门及其负责人、银行以及他个人的利益之外,还代表着银行员工的利益。多重的利益关系使我国银行家身上负有太多的使命,只有耗费精力进行权衡,必然使其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银行经营上。上世纪末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金融体制改革,银行系统内部制度不断完善,盈利状况开始受到重视。银行家们权衡各方关系,在坚决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前提下,追求。

第二章银行家的领导能力是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源头银行利益的最大化,逐步成为一个成熟的职业银行家群体。其中,中小商业银行的银行家们还担负着更多的责任,他们要成为新经济形势下中小城市的发展建设的有力后盾,为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提供强劲的资金支持。

三、中国银行家的职能

金融体制改革前,我国的银行家们普遍存在重管理(管理能力强),轻经营(经营能力弱)的特征。银行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是两种不同的身份,执行完全不同的两种职能。经营者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决策人,负责整个银行的经营活动,体现着与出资人之间的银行资本经营职能的委托代理关系;管理者是银行经营决策的执行人,负责某个方面的管理活动,体现着商业银行科层组织上下级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从出资人组建银行的目的来看,作为出资人的代理人,银行家们的主要职能是经营职能,即如何盘活资产,扩大市场份额,获取利润回报。而在我国,银行家们更多地是在履行管理者的职能,更多的精力是放在贯彻执行国家的信贷政策、制订下达指标任务、监督下级行等问题上,而迎合市场需求,扩展业务范围,获取利润回报等经营方面则很少顾及。此时,我国银行家们的职能特征,也是与行长的官员身份相一致的。

金融体制改革后,我国银行家们意识到这样的职能形式的不足,尤其是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只有自己来争取。他们越来越多地进行着自身职能角色的转换,自觉地将商业银行的业绩与效益作为工作的重心。在提高经营能力的同时,不放松原本的管理能力的优势,将已具备的成熟的本土管理经验与西方先进的经营策略结合起来。既贯彻执行国家的信贷政策、制订下达任务指标,更努力盘活资产,积极扩大市场份额,以求得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中国的银行家们将两种职能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银行运作中,重管理,更重经营;既是银行的管理者,更成为银行现阶段盈利及未来发展的掌舵人。中小城商行的银行家面对亟待发展的城市,他们的经营决策决定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方向,他们对何种行业提供资金支持,决定了该行业的发展机会;他们所提供的资金数量,决定了其成长基础,他们正在以一个良好健康的状态促进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节银行家的素质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银行家的任命周期很长。银行行长一般都可以做10多年,甚至一直做到退休。2000年以来,银行家的任命周期逐步缩短,目前大约是5年左右,某一个人终身领导银行的情况基本不存在了。银行家任期的缩短,意味着银行家需要以最新的理念和状态应对时刻变化的金融市场环境,意味着对银行家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现实工作中,企业对银行家的素质究竟有怎样的要求呢?包头市商业银行行长李镇西认为,大银行家的知识必须丰富,眼界必须开阔,理论水平必须非常高。包头市商业银行副行长金岩认为:“中小商业银行的银行家一定要走出“放羊生娃,生娃放羊”的怪圈,银行家要走出黄土高坡,开阔自己的眼界。行长必须是实战家和理论家,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强自己的理论研究,而且要培养个人的爱好,使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丰富精彩。只有从理论上、爱好上丰富完善自己,才能提升自己的素质——按李行长的话来讲,只有这样才能当一个大银行家。”

“一个行长,无论是出去洽谈还是在家里跟别人的对话,如果不具备文史地理知识,客户说的什么你可能都不知道,就更别提你自己该说什么了!银行家如果不提高自身素质,那么银行的对外交往和营销都会有很大的局限性。”金行长很轻松地说:“现在,无论在金融理论上,还是其他文史知识上,我们包头市商业银行的支行长的文化储备都相当丰厚,跟别人交流起来非常地顺畅。”

一、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

银行家应具备战略管理能力,即银行家应有明确的战略管理理念,制定银行的战略目标,并围绕其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战略就是银行家围绕企业发展方向和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优化配置资源,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的设计。企业的战略要通过战略规划设计来体现,银行家要有战略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能力,这是确保银行长远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

面对平等的市场条件,我国银行的利差越来越小,银行家想谋求银行的生存发展必须依靠制度创新、金融创新、机构创新、考核创新来细分市场、细分客户,综合国际先进经验和国内发展实际,全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对银行的功能实行整合、再造,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银行家需要将创新能力运用到战略管理中去,在战略管理中体现创新精神,从宏观角度为银行的管理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