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说为人
2820500000022

第22章 做人应胸怀坦荡

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映照,皎洁光华。内心保持这种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是艰难困苦的时候,都将乐观豁达而没有仇怨。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语出《论语·述而》)

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毫无疑问,孔子是指在人生修养过程中要重视胸襟和精神境界的修养。

稍稍加以观察,不难发现:

小人永远自怨自艾,不是怨某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得某事可能对自己不利,因而总是忧愁、苦闷,容易受外物的羁绊而迈不开步子。

然而,君子内心却十分充实,即在道德、人格、知识、趣味、情感等方面,比较完善,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因而有自足感,能够避免无节制地被外物刺激和骚扰,视名利、权势、情欲为身外之物,不会过于计较。

历史上就有许多这样胸怀坦荡的君子。

坦山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个得道高僧。一次,坦山与师弟去化缘,碰到一个漂亮女孩因为过不了河而在啼哭,坦山便说:“我顺便把你抱过去吧。”过了河女孩谢过坦山便走了。小师弟却不满意,心里很生气,禁不住责问师兄道:“咱们出家人是不准近女色的,师兄你竟然抱着人家过河,难道不怕犯戒吗?”坦山笑了笑说:“师弟,出家人常说善哉!善哉!不就是行善吗?她有难处我才帮她,解决了难处就算完了,我早已将女孩放下了,你怎么还抱着不放呢?”

在这简单的故事中,坦山对于助人,采取一种十分自然的应对策略,他甚至不因成文的戒律而抱避嫌的态度。事过之后,他既没有因自己的助人而沾沾自喜,也没有因想到戒律而心悸,他依然是一个没有心理负担、光明磊落的人。

无独有偶,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个“坐怀不乱”的君子柳下惠。

一天,有一个因赶路而找不到住宿的女子,来到鲁国人柳下惠处求宿,柳下惠收留下她。因怕晚上的寒冷之风将她冻坏,柳下惠就解开外衣,让她坐在自己的怀里,并用外衣来紧紧地裹着她,就这样,两人坐了一夜,由于柳下惠为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对这个女子有什么非礼越轨的行为。后人就依据此一美谈,用“坐怀不乱”来形容那些坚持道德的正人君子。

在孔子看来,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没有一种平静的心境,要修养好品行是很困难的。

为人处世能有这种“坦荡荡”的境界,具备这种豁达的胸怀,才能使修身养性具有基本的保证,修身正己才会有一种自觉性、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智者慧语

《菜根谭》中有:“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度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意思是说,当轻风拂过竹林的时候,竹子会发出刷刷的声响,但轻风过后竹林便变得寂静无声;当鸿雁飞度清寒的潭面时潭水中会倒映出鸿雁的英姿,但鸿雁过后潭面上便不再有任何鸿雁的影子。所以修养高深的君子只有在事情到来的时候才显露出他的本性,表白他的心迹,事情一过去,他的内心也就立即恢复了空灵平静。

一个人达到了如此境界,就会自得其乐,不会因得失荣辱而耿耿于怀。反之,则会执著于贪念,使人生面临重重的危机。

孔子说做人要胸怀坦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何谓“君子坦荡荡”?

斯多亚派哲学家、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这样阐释:

“即当别人猝然相问‘你正在想什么’,你都能完全坦白地直接回答或想此或想彼,并且从你的回答里清楚地表明:你心中的一切都是朴实和仁爱的,都是有利于做一名利群的社会中人,你是个全然不切感官享乐的人,也毫无敌意、嫉妒和疑心,或其他任何你说出来会脸红的念头。”

链接解读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篇》第三十七章)

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