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说为人
2820500000002

第2章 莫做只进不退的螳螂

老子《道德经》中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意思是,善于作将帅的人不逞强尚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轻易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会谦下与人。一句话,有勇有谋才能成就大事业。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语出《论语·述而》)

世界上有一种小虫最勇猛,也最愚蠢,这个小虫叫螳螂。自古以来,当说人自不量力、鲁莽行事时,经常用“螳臂挡车”这一成语。所以,《庄子·人世间》中有“汝可知螳螂,触之以臂而怒,以为可以挡车,殊不知其力不敌。”

《韩诗外传》中也有一则故事。

齐庄公出猎时,见一只螳螂直向庄公乘舆的前车轮而来,庄公大叫:“停车!那是什么?”

御者答道:“那个东西叫螳螂。是一种只知进不知退的小虫,常不衡量自己的力量,而一味地向前冲,作出与人力拼的样子,实际上一战即被消灭!是一种无知的动物!”

“它若为人,应该是天下的勇夫吧!”说着庄公故意绕过螳螂而走。

齐庄公可谓有侧隐之心,他虽赞扬螳螂这种敢于进攻、置生死于不顾的精神,但对它的行为却并不欣赏,深知它只不过是一有勇无谋的“勇夫”而已。

“无谋”即没有“城府”,不懂计算、测量、运筹。对于这种人,我们向来持鄙夷态度,视之为“匹夫之能”。孔子更蔑视这种行为是“暴虎冯河”。

某次,孔子对颜回说:“被任用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任用就收藏起自己的主张,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站在旁边的子路听到这话不以为然,生气地说:“您如果统率三军,找谁共事呢?”

子路是非常勇猛的人,在孔子三千学生七十二贤者中,其勇气和胆识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之所以这样问,是想证实他的实力,言语中颇有挑战意味,或许此时他希望老师回答:“当然是你这样的人了!”然而,孔子却坦白地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而自己赤足过河,这样死也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共事。一定要用遇事慎重,好用谋略而成功的人。”

孔老夫子已看出了子路的心思,在此不点名地批评了子路,暗示他只是有勇无谋,不如颜回稳重老练。其实,持这种观点的并不只是孔子,还有许多贤者有此共识。

自古以来,儒家就提倡崇文而轻武。这一点从封建统治的结构也可窥见一斑。历代武将都受制于文官,实际操作国家政治的宰相,后来是文人占绝大多数。即便是武将,也要求有文韬武略,逞“匹夫之勇”的人绝无成大将之可能。这是因为“文”代表智慧、策略。懂文韬方可称之为君子。君子向来善于经营、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因此足以重用,而那些没有智慧的人只不过像螳螂一样是有勇无谋的勇夫。

智者慧语

勇是矛,谋是盾,智勇双全才是真英雄。在现实生活中,智与勇往往互为条件,并且相互转化。有了智谋,锐气倍增;有了锐气,妙计叠出。

孔子批评子路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而自己赤足过河,这样死也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共事。一定要用遇事慎重,好用谋略而成功的人。

俗话说:“刚而不柔是大恶。”刚而不柔、有勇无谋,不退让、不变通,只会碰得头破血流。

链接解读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篇》第十一章)

孔子对颜回说:“被任用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任用就收藏起自己的主张,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子路说:“您如果统率三军,找谁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而自己赤足过河,这样死也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共事。一定要用遇事慎重,好用谋略而成功的人。”